對象及組別
- 所有香港小學、中學和特殊學校教師
- 設「教城教師獎(創新教學)」及「教城教師獎(優秀教學)」兩個獎項
- 設小學組及中學組(特殊學校將根據其主要學習階段劃分至中/小學組),參加者須於提供正規課程的本地學校任教
- 參加者可以個人或團隊形式參加
- 個人組別
- 團隊組別 - 須由二至五名教師組成,及於同一所學校任教
- 每名參加者在同一屆「教城教師獎」,只可報名個人或團隊其中一項,亦不能加入多於一個團隊。
- 過往曾獲頒發「創新教師獎」的教師,其參選作品(包括個人及團隊)必須與先前獲獎的有明顯分別,才會獲考慮頒發獎項。
主題
教育當下.立足未來
評審準則
- 學教評的教學策略、實踐及成果
- 裝備學生立足未來
- 照顧不同學習需要
- 可延續及擴展
- 對專業社群之貢獻
提交作品
參加者須就評審準則詳述其教學策略、實踐及成果,並輔以具體行動及例子,配合教育理論,展示創新或具顯著教學成效的教學法及教學設計,提升學教評效能。
參加者須於2023年10月13日(五)下午6時正或之前,提交網上參加表格,並附上以下項目(下稱為「作品」),中文或英文均可。
1. 兩份提名表格(提名人應為校長、教師或資深教育工作者,並以個人名義擔任)
2. 不多於20頁、使用指定範本的PowerPoint檔案,並須加入以下內容:
個人
項目(請參閱「參考資料」) |
內容 |
形式 |
學教評的教學策略、實踐及成果 |
|
文字、圖像或超連結 |
裝備學生立足未來的教學策略、實踐及成果 |
||
照顧不同學習需要的教學策略、實踐及成果 |
||
可延續及擴展的教學策略、實踐及成果 |
- 不同學科或跨課程和/或 的教學策略和實踐 |
|
貢獻專業社群的具體行動 |
|
團隊
項目(請參閱「參考資料」) |
內容 |
形式 |
學教評的教學策略、實踐及成果 |
|
文字、圖像或超連結 |
裝備學生立足未來的教學策略、實踐及成果 |
||
照顧不同學習需要的教學策略、實踐及成果 |
||
展現團隊合作及可延續學校發展的教學策略、實踐及成果 |
- 不同學科或跨學科和/或 的教學策略和實踐;
|
|
貢獻專業社群的具體行動 |
|
參考資料
參加者可以參閱以下網站有關教學策略、實踐的參考資料。
- Learning Compass 2030,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 New Vision for Education 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Technology, World Economic Forum
- New Vision for Education: Foster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through Technology, World Economic Forum
- 21st Century Pedagogy, Teachthought
- Defining Education 4.0: A Taxonomy for the Future of Learning
3. 一段不多於5分鐘的影片,概述上述項目 (2) 的發展、實踐及成就
4. 其他補充文件(如適用),如學生作品、課堂錄影、學生問卷、進展性評估報告、學生訪問等。提交的學生作品只作評審用途,不會於網上公開。
註:
項目 | 支援檔案格式 | 檔案總大小 |
---|---|---|
(1) | PDF, JPEG | 小於100 MB |
(2) | PPT, PPTX | 小於100 MB |
(3) | AVI, MP4, MPEG, MPG, MOV, WMV | 小於1 GB |
(4) | DOC, DOCX, PDF, JPEG, PPT, PPTX, ZIP | 小於1 GB |
規則
- 作品須於2022年9月1日或之前開始於校內使用,並持續至今。
- 作品必須屬原創,不可侵犯任何版權或違反任何法例。教城不會承擔任何因侵犯版權或違反法例而引致的法律責任。
- 作品如包含學生作品、相片或影片,參加者須得到學生同意。
- 參加者可提交曾參與同類型比賽或計劃的作品。
- 參加者須於教城指定之網上平台報名及提交作品。
- 參加者須提供正確的個人資料。
- 評審結果由評審團決定,參加者對結果不得異議。
- 參加者授權教城將提交的作品用作非牟利用途,並有權修改、翻譯、改編、使用、複製及派發作品全部或部份內容。
- 作品不得包含淫褻、暴力、不雅或違反香港特區法律的內容。如參加者違反任何計劃規則或觸犯香港特區法律,教城有權取消其資格。
- 教城有權更改計劃規則、內容及細節並擁有最後決定權。
常見問題
1. 何謂「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是指運用創新思維、方法、策略或工具來提升教育品質的過程。除了實施於課程設計、教學活動、科技應用、設備及基建、學習成效評估等,亦可以將「創新教育」發揮於無形的層次,例如培育學生的21世紀技能。即使是舊有的方法或策略,只要教師能因應學生情況加以調整及轉化,達致特定21世紀的教學目的,也算是「創新教育」的表現。
最重要的是這些教育變革須有教育理論支持,並有研究或數據分析支持其實踐的成效。
2. 應用電子工具是否就等於「創新教育」?
電子工具只是實踐「創新教育」的其中一種方法,教師更應着重的是如何運用創新教學法,使學與教變得豐富有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更應懂得照顧學生的學習需求,透過適當的教學策略促進個人化學習。
查詢
電話:2624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