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校園設施 裝備未來技能
A A A+ A++

多元校園設施 裝備未來技能

焦點專題

香港是聚集多元種族的國際都會,為協助非華語學生融入本地,教育局於2013/14學年取消「指定學校」,並每年撥款支援普通及特殊學校加強非華語學生的中文學與教。然而,非華語學生在香港的成長及發展不只受限於中文程度,還有文化差異、種族定型,以及融入社會,裝備未來技能等問題。

明愛胡振中中學的非華語學生佔全校學生6成多,分別來自19個國家或地區,擁有多元種族的校園環境,因此校長歐海健先生決定以全球在地化(Glocalisation)理念營運學校。為讓學生發揮潛能,裝備未來技能,短短一年間,建造多個主題活動室,引入學科以外的項目,包括體育、電競、編程、科創、音樂、文化、藝術等,讓才能各異的學生都有空間一展所長。

11.jpg

(歐校長與學生合照)

非傳統校園環境 化困難為機遇

面對多元種族的學生,以及包括他在內的近三分之二新教師,歐校長表示這是困難亦是機遇。雖然學校的新教師多,但他們都擁有英語教學的資格,令學校沒有後顧之憂推行英文班;而且,新教師們都充滿活力,與舊有的教師們同樣對教學都充滿熱誠,對校園改造更不遺餘力、親力親為;而非華語學生佔學校多數則有助推動共融,當同學們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少數」的觀念便變得模糊,同學不分彼此,更容易打成一片,是很大的優勢。

多元種族校園有別於傳統學校,讓歐校長反思學校的定位。歐校長及其同儕都相信「不論是甚麼民族、能力如何,每一個小朋友都應有發揮的空間和發光發熱的機會」,而他們亦意識到相比之下,非華語學生在港擁有較少機會,因此他們的核心目標是為這群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機遇。非華語學生的學習方式比較好動、崇尚自由探索,學校的培育方針自然要作出調整和平衡,歐校長決定以科技為核心,創造一個國際化、擁多元文化的資助學校,目的是把學生培育成擁有協作(Collaboration)、創意(Creativity)、明辨思維(Critical Thinking)、公民教育(Citizenship)、品格培養(Character)及溝通(Communication)能力的21世紀公民,讓他們得以在未來的社會及國際立足。

翻新多間活動室 發展多元未來技能

歐校長表示學校的非華語學生的背景不盡相同,而出生自基層家庭的學生特別需要關注和幫助。儘管那些學生的生活水平不高,但他們仍然對未來充滿盼望,尤其很多學生都向着海外升學的目標努力。除了學科知識,歐校長亦着眼於培養學生建構未來技能,亦推展一個全新的校本課程——iFuture,當中包括運動與創業(Sports & Entrepreneurship)、STEAM創科、跨文化藝術(Multi-cultural Arts)、真實生活學習(Real-Life Learning)、媒體與傳播(Media & Communication)等。為此,學校於短短一年間一舉翻新了14間活動室,每星期撥兩小時課堂時間上相關課堂。翻新的校園設備包括3間電腦室,供學生學習編程及資訊科技;又有Cooking Studio,讓學生學習煮食等生活技能,充實「真實生活」能力;更設有電子虛擬運動室(Esports Centre),讓學生透過模擬設備做運動。

bkn-20220119010006516-0119_00822_001_04b.jpg

(學校創建學習編程專屬的空間和設備)

這些課堂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動手實作,累積經驗,鍛鍊思考能力及學會創造。以「運動與創業」為例,歐校長表示不是想培養出籃球教練,而是擁有社會視野、洞悉社區所需的學生,他們將學會提出實際解決方案,把學校連接社區,舉辦社區比賽、出借場地等。至於Cooking Studio創設的目的亦不只限於煮食,校方想讓同學參與整個過程:從園藝開始種植食材,到烹煮,最後互相分享,從中交流不同地區的食物和飲食文化,最終能做到「To Cook and To Share」的理念。

cooking_studio.jpg

(Cooking Studio讓同學在煮食過程中交流文化和技術)

冀非華語學生擁抱夢想及機會 社會各方互相尊重

社會上的非華語人士常被定型為外送員、建築工人,而一位非華語家長的說話對歐校長當頭棒喝。那位家長表示那些孩子都是跟從家中長輩的步伐去選擇職業,讓歐校長不禁感歎社會給予非華語學生的資訊及機會相當匱乏,且社會上仍存在不可避免的定型和歧視。歐校長在學校層面上盡力為他們提供機會,亦希望他們不要看低自己。他亦想告訴非華語家庭,只要他們願意保持自信,持開放的態度勇於嘗試,其實可以擁有很多機會。

歐校長表示香港的非華語人口佔比不斷上升,至2020年足達8%,本地學生需要學會接受與不同種族的學生共處於香港社會。他認為「共融的背後是尊重」,因此學校也會以此為目標,以運動、藝術、煮食等課程讓大家加深認識及交流文化。他們尤其於體育課引入不同國家的新興運動,讓同學摒除「主場」概念,共同認識新的文化。

對於非華語學生的教育,他期望香港能促成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和評估,讓香港的學生能應考本地的中文課程,提高應考率及認受性,從而提升香港的教育品牌。他也期望社會協力推動共融,摒除歧視,例如非政府機構可推出更多活動,促進華洋共處,從而潛移默化地改變社會深層的定型及歧視,共同締造一個互相尊重的社會。

明愛胡振中中學為非華語學生實行多種措施,更建造多間活動室,讓不同學生都能培育多元興趣,學習未來技能,發掘出未來的道路,值得同儕借鑒。近年,種種新氣象改變了現行教育模式,也為未來教育帶來不一樣的機遇及挑戰。想觀摩更多教育界專家對多個創新教育主題的卓見與心得,下載並閱讀「學與教博覽2022」的會訊,從中啟發創新教學思維。

焦點專題, 多元出路, 未來技能, 非華語學生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