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學同樂

炎夏已至,相信各位都能感受到太陽熾熱的視線,讓待在室外的人們不一會就汗流浹背。今年,天文台早在4月已經首次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當天的最高氣溫更錄得35.9度。在如此難熬的季節,空調就像是「救世主」一樣,為人們提供舒適的室內環境。你有否想過,在空調被發明之前,古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呢?原來他們在建築、衣着、飲食方面都彰顯着大智慧。
波斯傳統建築 風塔與蓄水池
屬於沙漠氣候的波斯面對酷熱一定很辛苦,他們卻在建築時花小心思,協助散熱。他們會興建風塔(Windcatcher)與蓄水池(ab anbars)。風塔利用煙囪效應,使經過風塔的熱空氣降溫,不再吹出熱氣。配合地下室的蓄水池雙管齊下,加速水分蒸發,讓室內保持涼爽和濕潤。
南法、西班牙地區的建築及衣着
有些地方會減少開窗去阻擋熱空氣,而法國南部(南法)和西班牙地區卻正正相反,利用自然通風使室內更加涼爽,靠着在走廊大開的窗戶,通風降溫。人們的衣着也不會厚重,盡量寬鬆,大多穿着淺色的亞麻衫,有錢人則會穿絲綢。這種靠衣着降溫的方法跟現代的我們有點相像呢!
華人清熱解毒的飲食
古中國的避暑建築固然有特色又多不勝數,但華人的飲食文化都值得一提。面對炎夏,除了靠直接吃冰外,就中醫的角度而言,蓮子、黃瓜、綠豆、苦瓜、冬瓜等都是清熱解毒的食物,能達到消暑的效果。
種種對抗炎熱的方法都突顯出古人又聰明又善於變通,是不是令你大開眼界呢!後來科技進步,威利斯.開利(Willis Haviland Carrier)博士在1902年發明了第一台現代空調系統,使人們輕鬆度過炎夏,是十分偉大的發明。你又對其他影響後世的發明了解多少呢?閱讀今期《小校報》,了解更多電燈的發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