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課期間,子女與網絡和電子裝置為伴,是否代表他們的數碼素養也隨之成長了?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數碼公民素養的學習與評估」(簡稱「數碼公民」)研究揭示疫情期間,學生數碼能力提升,數碼素養和精神健康卻漸趨惡化。換言之,學生在心態、抗壓力、溝通、協作、資訊辨識能力等「軟技能」上還需加把勁!作為父母,又如何協助子女成為精明健康的數碼公民呢?
精明使用:避免網絡成癮
過去兩年,經歷多次停課和網課,學生自然花多了時間在網上學習和消遣。研究發現,10個學生之中,約2個有網路成癮的症狀。根據美國匹茲堡大學心理學家的研究,若每週除網上授課的時間外,上網時間仍超過40小時,便可初步界定為網路成癮。
家長或許感到困惑,如何判斷子女上網時在學習,還是在玩樂呢?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各有不同的上網需要。多點與子女溝通和觀察他們的行為習慣,以掌握他們上網的特性和情況,並適時釋出友善和有效的管教,及早介入,誘導子女善用網絡於學習。
保護資料:保障個人私隱
約10%至20%的學生表示曾遇到數碼安全問題,包括個人資訊或密碼被竊取、數碼設備遭電腦病毒攻擊等。對網絡戒心不足,輕易洩漏個人私隱,將帶來無窮後患!輕則蒙受金錢、電子檔案等外物的損失,重則被「起底」騷擾、影響心理健康,甚至禍及身邊的家人和朋友。活躍於社交媒體和討論區的家長,可點擊這裏獲得小貼士,助你以身作則,教導子女保護個人私隱。
安全上網:向網絡欺凌說不
子女與同輩的關係從現實延伸至網絡世界,因而有更多機會遭遇負面的網上社交經歷,例如網絡欺凌。這樣的經歷可能會使子女受情緒困擾,危害身心健康。因此,家長密切留意子女的行為、情緒,及時發現問題,就變得至關重要。
研究點出不少須關注的範疇,同時建議改善的良方——數碼素養可以作為一種保護因素,減低使用電子裝置時,對身心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身處21世紀,家長和子女同樣是數碼公民,如果家長能做好榜樣,定能讓子女提升數碼素養時事半功倍。
有見及此,香港教育城(教城)推出「5S數碼家長」系列,除了文中的三個範疇外,亦包括「分享有道」和「慎選資訊」兩方面,合稱「5S數碼技能」,配以具體實用的知識和小貼士,為家長裝備21世紀所需的數碼素養及技能,除可成為孩子的學習典範和後盾,也能提高自身的數碼素養,齊齊成為精明的數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