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適應教學大環境的轉變,帶動同儕一起改良現有的教學模式,教師有時或會感到困惑,找不到方向前行。今個學年,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的劉老師就踏出了在教學路途上的一大步,在小一常識科試行「Learning by Doing」(從做中學,簡稱LBD)課堂。短短四個月內,劉老師不但重拾教學初心,更喜見學生懂得主動解決問題。
劉老師已經在小學執教13年,兩年多前升任課程主任,卻對教學感到迷惘:「我和同事都覺得,教育不是只有考試,因為小朋友不是這樣成長的,他們的學習動機會很低。」
一次偶遇,她認識了「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一個三年期的LBD計劃,旨在透過舉辦多元化活動,例如發展營、工作坊和海外交流等,協助教師體驗和設計以學生為本的課堂。
「感.創.做」負責人張惠侶形容,參與教師也是親身透過LBD模式逐步探索:首年由機構的合作伙伴帶領,讓教師從活動中領略人生價值觀,繼而感受和觀察LBD課堂;第二年,教師與伙伴一起設計課程;第三年,伙伴則會退居為顧問,交由教師主導。
計劃推行至今踏入第三年,已吸引逾160名教師參加,現時有5間小學正實踐LBD教學。張惠侶表示正籌備將計劃延續下去。
由觀察做起 師生同成長
要在校內推行創新教學從來不能單打獨鬥,劉老師幸得校長和同儕支持,在多次向家長介紹之後,決定於本學年的小一常識科引入LBD課堂。
一向任教高年級的劉老師,為更了解小一新生的需要,每天都會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她發現小一學生大多缺乏自理能力和安全感,例如不知道何謂小息或不敢去廁所。因此,新課程著重培育學生的自理能力,並透過與學生一起收拾書包,處理水樽漏水等活動教授生活知識和技能。
劉老師強調,團隊期望學生不會脫離原本所需的學習進度,將內容變成活動的著眼點是多讓學生體驗,從實踐中領略不同的技能。「現在學生已經很少舉手向老師求助,會先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是我們很欣喜見到的。」
事實上,劉老師沒預期短短數月已從學生身上看到教學成果,更沒料到教師也能有所得著—初試繪本教學的時候,有同儕分享以前不懂得說故事,但現在能夠和小孩互相交流,自覺成為他們眼中的「一顆星」。
教師需接受創新 管理層給予空間
在學校推動LBD課堂並非易事,當中有兩大挑戰。張惠侶解釋,教師可能要按照所屬學校原有的方法教學,或未有接受相關訓練,因而很難將創新的模式帶入課堂,從而放手讓小孩自主學習。因此,學校管理層要給予教師空間和時間去實踐。
劉老師補充,教師亦要跳出舒適圈,承受新衝擊和不斷反思,以持續改良教學。儘管推動LBD教學前路漫漫,但她十分享受過程:「是辛苦的,但很開心,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