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19
A A A+ A++

02/2019

何時做大人?

Tuesday, February 19, 2019
童學同樂

大家會否期待18歲生日,正式成為大人呢?原來,在旅遊熱點—日本和韓國,當地人要等到20歲,接受一年一度的成人禮,才算「長大成人」。

Undefined

大家會否期待18歲生日,正式成為大人呢?原來,在旅遊熱點—日本和韓國,當地人要等到20歲,接受一年一度的成人禮,才算「長大成人」。

日本各地會在每年1月舉行成人儀式,剛滿20歲的「成年人」會身穿華麗的和服在街頭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慶祝這個人生里程。然而,這個傳統在數年後會改變少許。日本在去年通過修正案,由2022年4月1日起,成年歲數會降至18歲,但仍然要年滿20歲才能接觸飲酒等行為。

至於在韓國,雖然同樣年滿20歲才算成年,但韓國的年齡計法比較特別,小寶寶一出世便已經算1歲。

韓國的成人禮較日本遲舉行,一般在每年五月。男子會接受「冠禮」,由長輩為他們帶上一頂黑色禮帽;女子則接受「笄禮」,長輩把她們的頭髮盤起,配以一根簪,並戴上一頂特製的彩色小帽,之後換上另一款式的韓服。儀式完成後,參加者會喝一杯酒,代表他們有喝酒的權利,最後向長輩行跪拜大禮。順帶一提,其實古時中國亦會為剛成年的男女舉行冠禮和笄禮。

今年即將18歲生日的小校園亦準備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成人禮」,歡迎大家一起參與!第一個月的「18歲生日每月任務」已經推出,為一系列慶祝活動打響頭炮,同學只需登入小校園即可參加,完成任務將可獲得神秘獎賞呢!
 

Hashtags: 
成人禮, 冠禮, 笄禮, 小校園
Edpost Title: 

學生欺凌會驚動警察?

Tuesday, February 19, 2019
少年Teen空

最近「欺凌」再次成為媒體間的熱話,甚至有懷疑涉及欺凌的學生被警方拘捕。其實,欺凌者及旁觀者都有可能干犯法例,甚至觸及刑事罪行。

Undefined

最近「欺凌」再次成為媒體間的熱話,甚至有懷疑涉及欺凌的學生被警方拘捕。其實,欺凌者及旁觀者都有可能干犯法例,甚至觸及刑事罪行。

每10個中學生,可能有3人認為自己曾被欺凌。

這是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2017年發表的研究結果推算出來。該研究指出,本港有超過3成中學生表示曾被欺凌,比率是72個參與調查的國家或地區中最高。

有些同學或認為欺凌十分普遍,便不以為然,但其實欺凌者和旁觀者都有可能要負上刑事責任。

可能涉及違法的欺凌包括:毆打、傷人、恐嚇、勒索和刑事毀壞等,至於旁觀者方面,如他們從旁吶喊助威、煽動及施加群體壓力,逼害欺凌對象等,亦有機會觸犯協助教唆的刑事罪行。因此,千萬不要輕視欺凌可能帶來的後果!

從漫畫向「欺凌」說不
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之間通常有強弱差異,目擊者也未必知道如何處理。除了向可信任的成年人求助,例如家長、老師和學校社工等,大家亦可以藉着參與香港教育城協辦、主題包括「網絡欺凌」等的漫畫創作比賽,宣揚反欺凌的訊息,鼓勵朋輩向「欺凌」說不。
 

Hashtags: 
欺凌, 群體壓力, 刑事罪行, 網絡欺凌
Edpost Title: 

勿讓孩子成為低頭族

Tuesday, February 19, 2019
家校童心

隨着網絡文化盛行、應用程式推陳出新,孩子每天利用電子裝置學習、娛樂、社交的機會大大增加,不知不覺成為低頭族,並影響脊椎健康。家長應讓孩子在健康與學習中取得平衡,幫助子女建立良好的電子裝置使用習慣。

Undefined

兒童脊科基金去年公佈學童健康檢查數據,約七成學童出現一項或以上體態問題,當中以寒背最常見。隨着網絡文化盛行、應用程式推陳出新,孩子每天利用電子裝置學習、娛樂、社交的機會大大增加,或會不知不覺成為低頭族,並影響脊椎健康。家長應讓孩子在健康與學習中取得平衡,幫助子女建立良好的電子裝置使用習慣。

成為孩子的榜樣
小朋友視大人為學習對象,作為父母必須以身作則,避免沉迷使用電子裝置,令孩子有樣學樣,也不要將電子產品當成「電子奶嘴」,放任孩子不管。建議家長花一些時間帶孩子出外走走,接觸大自然,養成健康生活習慣。
 
關注孩子健康
家長應了解長期使用電子裝置對健康的風險,防患於未然。孩子長期低頭使用電子產品,很容易造成肩頸肌肉勞損,甚至患上頸椎病。另外,長時間觀看電子屏幕更可能令孩子患上近視,甚至引發其他眼睛疾病。

用心聆聽孩子需要
為免孩子沉迷玩手機或平板電腦,父母須與孩子磋商,共同訂立使用守則,例如使用時間和瀏覽內容,但謹記不要「一刀切」。家長要明白電子產品對電子學習具有效益,同時亦應信任孩子,給他們適當的自由度,以免適得其反,影響親子關係。

家長如欲了解如何教育子女正確使用電子產品,歡迎參加教城與教育局及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合辦的「e學習.伴同行」家長講座,掌握電子學習的必備技能。報名詳情請按此
 

Hashtags: 
電子學習, 電子奶嘴, 頸椎健康, 學童健康
Edpost Title: 

告別「長假後遺症」

Tuesday, February 19, 2019
教學有道

新年假期過後,面對新學期的種種挑戰,學生很容易患上「長假後遺症」,因未適應校園生活而構成心理壓力和焦慮情況。教師可適時通過正向教育為學生建立正向價值觀,使他們能勇敢面對喜怒哀樂。

Undefined

新年假期過後,下學期又要開始。面對新學期的種種挑戰,學生很容易患上「長假後遺症」,因未適應校園生活而構成心理壓力和焦慮情況。教師可適時通過正向教育為學生建立正向價值觀,使他們能勇敢面對喜怒哀樂。

正向心理學由馬丁沙利文博士(Dr. Martin Seligman)於1998年提出,透過發掘人類的優點和潛能,推動樂觀和互愛的正面元素。另外有研究顯示,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交能力,可以緩解壓力,更能加強學習成果。

教師要為學生建立正向價值觀,可從以下五大途徑入手。首先是「正面情緒」(Positive Emotion)和「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教師可鼓勵學生與師長、家人和朋友分享內心想法,互相接納欣賞,明白有負面情緒在所難免,最重要是學會抒發情緒。教師也可利用課堂或課外時間,邀請學生一起閱讀或做簡單運動以放鬆心情,舒緩生活的壓力。

然後是「全情投入」(Engagement)和「建立成就感」(Accomplishment)。教師在這部份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平日課堂或測驗考試,也要給予學生明確的指引和目標,制定試題時也要考慮學生的能力,以免他們迷失方向,無法投入學習。同時要給予正面回饋,協助學生建立成就感。

最後是「意義人生」(Meaning)。作為未來主人翁,學生該擔當世界公民的責任,為社會作出貢獻。教師可鼓勵學生多參與遊學團和義工活動,擴闊國際視野,幫助有需要的人,使生活更添意義。 

Hashtags: 
正向價值觀, 正向心理學, 正向教育, 人際關係
Edpost Title: 

LBD課堂,讓師生享受學習

Tuesday, February 19, 2019
焦點專題

要適應教學大環境的轉變,帶動同儕一起改良現有的教學模式,教師有時或會感到困惑,找不到方向前行。今個學年,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的劉老師就踏出了在教學路途上的一大步,在小一常識科試行「Learning by Doing」(從做中學,簡稱LBD)課堂。短短四個月內,劉老師不但重拾教學初心,更喜見學生懂得主動解決問題。

Undefined

要適應教學大環境的轉變,帶動同儕一起改良現有的教學模式,教師有時或會感到困惑,找不到方向前行。今個學年,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的劉老師就踏出了在教學路途上的一大步,在小一常識科試行「Learning by Doing」(從做中學,簡稱LBD)課堂。短短四個月內,劉老師不但重拾教學初心,更喜見學生懂得主動解決問題。

劉老師已經在小學執教13年,兩年多前升任課程主任,卻對教學感到迷惘:「我和同事都覺得,教育不是只有考試,因為小朋友不是這樣成長的,他們的學習動機會很低。」

一次偶遇,她認識了「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一個三年期的LBD計劃,旨在透過舉辦多元化活動,例如發展營、工作坊和海外交流等,協助教師體驗和設計以學生為本的課堂。

「感.創.做」負責人張惠侶形容,參與教師也是親身透過LBD模式逐步探索:首年由機構的合作伙伴帶領,讓教師從活動中領略人生價值觀,繼而感受和觀察LBD課堂;第二年,教師與伙伴一起設計課程;第三年,伙伴則會退居為顧問,交由教師主導。

計劃推行至今踏入第三年,已吸引逾160名教師參加,現時有5間小學正實踐LBD教學。張惠侶表示正籌備將計劃延續下去。

由觀察做起 師生同成長
要在校內推行創新教學從來不能單打獨鬥,劉老師幸得校長和同儕支持,在多次向家長介紹之後,決定於本學年的小一常識科引入LBD課堂。

一向任教高年級的劉老師,為更了解小一新生的需要,每天都會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她發現小一學生大多缺乏自理能力和安全感,例如不知道何謂小息或不敢去廁所。因此,新課程著重培育學生的自理能力,並透過與學生一起收拾書包,處理水樽漏水等活動教授生活知識和技能。

劉老師強調,團隊期望學生不會脫離原本所需的學習進度,將內容變成活動的著眼點是多讓學生體驗,從實踐中領略不同的技能。「現在學生已經很少舉手向老師求助,會先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是我們很欣喜見到的。」

事實上,劉老師沒預期短短數月已從學生身上看到教學成果,更沒料到教師也能有所得著—初試繪本教學的時候,有同儕分享以前不懂得說故事,但現在能夠和小孩互相交流,自覺成為他們眼中的「一顆星」。

教師需接受創新 管理層給予空間
在學校推動LBD課堂並非易事,當中有兩大挑戰。張惠侶解釋,教師可能要按照所屬學校原有的方法教學,或未有接受相關訓練,因而很難將創新的模式帶入課堂,從而放手讓小孩自主學習。因此,學校管理層要給予教師空間和時間去實踐。

劉老師補充,教師亦要跳出舒適圈,承受新衝擊和不斷反思,以持續改良教學。儘管推動LBD教學前路漫漫,但她十分享受過程:「是辛苦的,但很開心,很滿足。」
 

Hashtags: 
Learning by Doing, 學習動機, 創新教學
Edpost Title: 
Calendar Event Date: 
Tuesday, February 19, 2019 to Monday, March 18,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