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多年來被譽為「創業之國」(Start-up Nation),人均創業比例冠絕全球,更吸引數以百計國際企業在境內設研發中心。這個人口只有約900萬的中東小國有何秘訣,能孕育出恁多創新研發人才?
與朋友使用通訊軟件ICQ聊天,是不少八十後、九十後的兒時回憶,但大家又是否知道ICQ是誕生於以色列呢?當地政府早於1980年代已發展其科技產業,以色列經濟與工業部數據顯示,該國至今有超過300間研發中心,當中不乏跨國巨擘的足跡,包括Microsoft、Facebook、Google和Amazon等。
普遍認為當地政府政策是關鍵之一,包括設立專責部門如以色列創新局(Israel Innovation Authority),推動創新科技產業,又提供財務誘因和引入外資等,為當地公司奠定更穩建的發展基礎。另一方面,多間以色列公司近年被國際企業高額收購,例如:Google於2013年以逾10億美元收購該國導航應用程式Waze;而美國半導體龍頭企業—英特爾(Intel)更在2017年擲下153億美元,收購以色列自動駕駛晶片公司Mobileye。
這些成功典範反映在當地從事科技研發的前景可觀,有助吸引更多本地人投入相關行業。根據以色列創新局發表的2019年高科技人力資源報告,在該國從事高科技行業的僱員已達321,000人,佔當地僱員總數逾9%。
「以色列精神」與創新三階段
追源溯始,初創企業的成功不能單靠政府政策等外在因素,還包括該國的創新精神,憑藉各種創新產品嬴得國際青睞。以色列過去在多個國際創新指數持續獲得佳績,包括今年在彭博(Bloomberg)創新指數高踞世界第六位,並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全球創新指數2020」排行十三。
來自以色列的研究員及暢銷作家Eyal Doron博士接受電郵訪問時指出,「以色列精神」(Israeli Spirit)流行於當地社會,其特質包括:採取主動、足智多謀、創業及追求有意義的生活等。「普遍以色列人是永不言息的,且會經常發掘自己可能錯過的事物。」他亦表示,鄰近的「敵對」國家及猶太文化等因素亦有影響其國民特質。
那麼,以色列人如何進行創作呢?教城去年參加一個以色列考察團,其中來自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Sharon Arieli博士分享了創新的三個重要階段,包括:換位思考(Perspective Taking)、構思(Idea Generation)和說故事(Tell the Story)。
她解釋,創作者透過換位思考來了解目標群眾,找出他們未被滿足的需求;繼而構思獨特的解決方案,在過程中需製作原型(Prototyping)及測試,優化設計;最後要向外推介新產品的價值,並需強調其獨特性及實用性,兩者缺一不可。
另外,她表示人們在觀察事物時,或會受一些隱含的假設影響(如下圖例子)而錯過其他方面,建議大家從多角度觀察事物,尋找靈感 — 這正好呼應Doron博士提及普遍以色列人的特質。
(Sharon Arieli博士的簡報截圖)
「學與教博覽」探討教育新常態
疫情之下,以色列亦同樣經歷教育變革,有興趣深入了解的教師可參與12月9至11日於會展舉行的「學與教博覽2020」,Eyal Doron博士也會參與主題演講,分享重塑21世紀教育的策略,亦有學校分享如何將以色列培育創新人才的元素融入STEM的課程中。另外,本年博覽也特別增設「回應『疫』境的教育新常態」專題演講,助教師緊貼教育趨勢。
因應疫情,場內將執行一系列嚴謹衛生措施,為參加者提供安全及衞生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