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eIEP整合數據 實證為本助教學
A A A+ A++

以eIEP整合數據 實證為本助教學

教學有道

左一份報告,右一份評估,教師、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等不同專職人員於每個學年也會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撰寫林林總總的報告,紀錄學生學習歷程,惟教師往往需花費大量時間整理和閱讀不同紙本資料。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約半年前全校推動電子個別學習計劃(eIEP),協助教師在短時間內整合數據,通過圖像化的資訊,因應學生個別需要,調適課程和評估,同時促進不同專業範疇之間的溝通和協作。

電子儀表板以圖像顯示數據 強弱項一目了然

校長潘啟祥坦言,以往每次開會討論學生學習進度,由於紀錄較分散,而且數據量大,平均需花上個多小時討論一名學生的特別學習需要,「我們發覺一個學生原來有好多人在支援他,可能有醫院提供予他的服務,或有教育心理學家跟進,社工、言語治療師,甚至乎職業治療師等不同專業人士。他們服務學生後,會產生大量數據」。為更善用數據,在「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的支持下,該校自2019年起引入電子個別學習計劃(eIEP),並於半年前於全校中一至中六推動,紀錄自閉症、言語障礙等有特殊需要學生於中英數三科的學習需要和調適措施,以及社交適應等範疇的表現,並加入不同專業人士的建議。教師登入個別學生的「電子個人教育計劃儀表板」,便可看到該名學生於個別學習計劃的各項數據,強項和弱項一目了然。

dashboard_1_new.jpg

電子個人教育計劃紀錄學生於中英數三科主科學習上的達標率,以及於社交及情緒等範疇的表現,綜合分析一名具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各項能力,協助教師為學生度身訂造學習目標。

 photo_1.jpeg

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在「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的支持下,透過「多元數據管理平台」中的電子個別學習計劃(eIEP),促進不同專業範疇之間的溝通和協作,並利用eIEP中的數據增強各類校內調適和學習支援。

電子紀錄減省教師整合數據工序 騰空間惠及更多學生

由於經整理的數據以圖像顯示,教師能輕鬆找到重要資訊。潘校長指,現時開會討論每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時間由過往平均個多小時,大幅減至約15分鐘,令該校有空間將eIEP推展至屬第二層支援的學生,同時處理約200名學生的學習紀錄。潘表示,現時已看到電子化的正面影響,教師在家長日時,也可通過電子儀表板,向家長解說其子女於不同科目的表現和發展,「差不多九成教師也覺得好幫到他們深入認識學生,與家長溝通時更能立體地講出學生的需要和問題,以及學校的支援方案」。

dashboard_2.jpg

電子個人教育計劃儀表板更可以宏觀角度,分析校內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分布、個別需要、男女比例等數據。

盼推展至各學習階段 締造無縫銜接

潘校長形容,在校內推展eIEP是「文化上的改變」,解釋以往不少教師既關愛學生,且具豐富教學經驗,惟不太習慣使用數據,期望在校內建立以「數據為本」的風氣,輔助教師通過實證數據,更有規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和調適措施,照顧個別學生的學習需要。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路上一直得到適切支援,潘期望,eIEP日後可推展至各個學習階段,並以小學至中學為例,指若小學已全面推行eIEP,數據便可「無縫銜接」至中學,讓中學教師更容易掌握學生需要。潘補充,日後亦希望加入除學科知識外的數據,如學生課外活動表現,更全面分析學生需要。

該校中文科科主任黃盛源先生及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李敏華女士將於今屆「學與教博覽」的特殊教育需要研討會中,分享該校推動eIEP的經驗和啟迪。博覽亦準備了21世紀教室、InoSTEMer、K12研討會等逾270場精彩活動,歡迎學界人士以團體或個人名義登記參與博覽。博覽節目登記亦已開放,現可登入此網頁或下載博覽應用程式,為心儀博覽節目預留座位。

教學有道, 特殊教育需要, 電子個別學習計劃, 數據為本, 學與教博覽

昔日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