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人有一個夢想」,小學正是夢想萌芽的黃金時期,透過學習去探索世界、拓闊眼界,從而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及想像力,助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尋找、建立並實現自己的夢想。然而在香港充滿競爭的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夢想又是否被重視?如何於學習過程中尋找「發夢」的空間?在築夢旅程上,學校及教師不妨在教學上給予方向及啟發去激勵學生,讓學生活力充沛地學習之餘,更可以從學習中探索夢想,以至人生未來發展路向。
從「夢」出發 發掘學生潛能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教育2030:學習指南針》(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中的學習框架,提到廿一世紀學生應具備三個高階能力(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包括創造新價值、調解矛盾與困境及承擔責任的能力,並強調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導角色及主動性。學校及教師又如何幫助學生用所學主動探索自己的學習道路?
隨著多元教育發展,學校更為關注如何構築和豐富學生學習成長歷程,然而卻鮮有人談及「夢想」一詞。藍田循道衛理小學的英文及音樂科教師李頔認為「在創新的未來教育3.0下,『夢想』可以讓學生具備自我追尋知識的動力,以此推動他們去了解自我並向著自己理想方向、熱誠以及強項去發展。」,這亦是他所提倡的「夢想學習法」(Passion-based learning)。
「尋夢、追夢、發夢」三部曲 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在香港的教育制度框架,如何把夢想融合於實際的學習當中?李頔老師於上學年網上授課時開始於五年級試行教案,他表示「透過嶄新的夢想學習法,希望學生在家中上課都能尋找到自己的夢想」。課堂設計融合李老師於課程與教學教育碩士的研究經驗,以「尋夢、追夢、發夢」三部曲為主體︰

(「尋夢、追夢、發夢」三部曲)
第一步︰「尋夢」
「尋夢」目的在於讓學生「尋」找到自己的夢想,指引他們學習旅途上的方向,從而在過程中發掘內在潛能,並提升學生學習動機。李老師以多種有效策略帶領學生探索夢想,先從學術角度發掘學生喜愛及擅長的科目及活動,再以日常生活角度探索學生興趣、強項、學習榜樣、甚至願望,並配合學校課程推廣之性格強項,讓學生可以從多角度思考及尋覓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夢想。
第二步︰「追夢」
經歷「尋夢」後,下一步是如何「追」求自己夢想,除了鍥而不捨地追求及實現夢想外,更重視追夢過程中的學習經歷,如學術內外的知識(Disciplinary & practical knowledge)、多元技能(All-round skills)及正向態度(Positive attitudes & values)等。學生尋找到個人夢想後,李老師自創的「Passion Project」,鼓勵學生自行設計學習項目,並讓執行的主導權交予學生。其中一個項目由六位學生化身KOL拍片介紹音樂歌曲,學生擔任短片小主持、介紹詩歌、英文歌、粵語歌、普通話歌,甚至表演節奏口技(Beatbox),整個「Passion Project」從計劃、講稿、拍片、剪片及後製字幕均由學生自發完成,充分體現及實行未來教育所提倡的學生主導方針。
(「只要你敢去想,就會做得到」,學生製作的影片充分展示他們的創意。)
第三步︰「發夢」
「發夢」並非不切實際地發白日夢,而是將離地夢想現實化,讓學生可以「發」表及分享美夢。學生完成「Passion Project」的短片製作後,疫情期間更利用學校早會時間與全校分享,得到同學及教師的廣泛好評及鼓勵。
(第二個「Passion Project」由七位學生參與,配合學校生命教育的主題——「誠實」,以戲劇、英語及音樂三個元素,親自拍攝及製作英文小故事,並於面授時分享予全校。)
比起傳統的單向教學,李老師認為學生的熱誠及期待令課堂的學習氣氛更為熾熱,過程中師生、同儕雙向交流,並給予學生自由度去參與其中,從中尋找自我價值及夢想。而為考究夢想學習法的學習成效及持續發展,李老師亦進行創新的行動研究,運用面談、問卷、課堂觀察及影片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夢想學習法於課堂的實踐、對學生學習參與及學習熱誠的成效,發現夢想學習法能有效實踐於小學班房,並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參與及熱誠。李老師提到學校亦制定了三年發展計劃,其中關注事項亦會透過更多不同體驗式的學習去展現學生的個人潛能、以致追求夢想。「夢想學習法」成為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最佳催化劑,而發掘學生潛能,對他們的未來成長發展及學習都有莫大裨益。
未來教育的新面貌可能正是從這些創新教學念頭開始奠定。如果有創新教育點子想與我們分享,立即把握機會於10月3日(一)前報名參與第三屆「創新教師獎」,實踐創新教育。想了解更多未來教育的機遇及挑戰,亦可以報名參與12月7至9日舉行的「學與教博覽2022」,從中啟發創新教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