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兒童私隱 由家長做起
A A A+ A++

保護兒童私隱 由家長做起

家校童心

《個人資料(私隱)(修訂)條例》上月正式生效,旨在打擊「起底」行為。雖然修例加強了對個人私隱的保護,但是資料一旦上載到網絡上,便覆水難收,難以完全下架,可能被他人備份、傳播。因此,自己必須先做好私隱保護措施,慎防資料外洩。

兒童享有的私隱權與成人別無二致,子女尚未成年時,須由家長代為保護個人私隱。然而,現今社會現象反映部分家長欠缺保護私隱的意識。以下將為你揭示,家長之間常見的行為,如何構成私隱危機,並附上三個保護私隱的實用小提示,讓你提高安全意識,從而以身作則,教導子女。

胡亂分享欠私隱意識 「Sharent」或致子女遭網絡欺凌

子女茁壯成長,家長自然倍感自豪,急不及待想與朋友和親戚分享喜悅。隨着社交媒體興起,在歐美地區發展出「Sharent」一詞,由「Share」和「Parent」組成,指在社交媒體上大肆分享子女的生活點滴的家長,分享內容包括出浴照、赤裸照等。青春期的子女自我意識逐漸成型,可能會認為這些相片和影片讓自己丟臉、尷尬和不安,甚至因而成為網絡欺凌的受害者。另外,拍攝相片和影片時,有機會拍到個人資料,例如姓名、地址、家人樣貌、行蹤等。你上載時可能不以為意,但是別有居心的人或會藉此收集你的個人資料,用作其他用途。

三個生活實用小提示 保護個人及兒童私隱

第一:由自己出發,提供或分享個人資料前三思

根據《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現時機構收集個人資料時,須先註明收集資料的目的、範圍和儲存時限。提供個人資料前,你可以停一停,思考以上條款是否合理;你亦有權向資料保管方要求查閱或更改個人資料。自己上載或分享他人(包括子女)的資料前,應先徵得當事人同意。

第二:在家中,善用保安功能及軟件

現時的資訊科技公司都份外關注私隱問題,保障客戶的個人資料。大多電子裝置都設有家庭監護功能,例如Google的「Family Link」應用程式,Apple則設「分級保護控制」功能,讓家長管理子女的安全和私隱設定,瀏覽器亦提供進階安全設定。此外,在電腦安裝防毒軟件也是必要之舉,可有效防止網絡攻擊。

第三:外出時,慎用公共Wi-Fi熱點

你和子女在流動數據快將用完時,可能會選擇連接公共Wi-Fi熱點,卻忽視了資料被截取的可能性。使用公共Wi-Fi時,要留意此熱點的提供者是否可靠,切忌以公共Wi-Fi登入任何服務,使用後需將公共Wi-Fi從慣用設備中刪除。

香港教育城(教城)即將於家長童學推出「Go 5S!樂活數碼時代」專欄,每週一篇文章,用12週培養21世紀必備的數碼技能,讓你增進私隱保護意識和相關知識,精明使用電子裝置及網絡,成為子女在數碼世界成長的榜樣和後盾。

家校童心, 個人私隱, 網絡欺凌 , 資料外洩, 數碼技能

昔日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