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思維解難 面對生活挑戰
A A A+ A++

創科思維解難 面對生活挑戰

家校童心

STEM與人工智能(AI)是近年教育界的熱門詞語,學界大舉推行STEM與AI教育,旨在培訓學生的創科思維。對於這些較抽象的術語,作為家長的你也許早有耳聞,卻總是覺得「這麼近,那麼遠」,說不清STEM與AI實際是甚麼。

其實STEM與AI不只限於高科技玩意,它們早就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甚至在日常用品上隨處可見。這些小發明背後有着不凡的洞察和創意,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設計。不妨藉着以下這些真實世界的例子,與孩子在生活中發掘更多創科意念和啟發吧!

創新始於不一樣的解難方式 魔術貼的「魔術」大揭秘

如何令孩子更具創意?不一樣的視角或是關鍵所在!對熱衷戶外活動、運動或行動不便的人來說,備有拉鏈和魔術貼的衣服往往比繫上鈕扣的更為方便。魔術貼當然不是靠「魔術」運作,而是來自瑞士工程師George de Mestral的構想。當他帶著小狗去阿爾卑斯山狩獵時,偶然發現牛蒡芒刺(俗稱黐頭芒)會黏在狗的毛髮上。顯微鏡下的牛蒡芒刺表面有着數百個小鈎子,容易鈎到衣服的環圈紋路上。於是他參考這種結構,於1941年設計出一面是環狀結構,另一面覆有鈎狀結構的專利衣料設計。早在George de Mestral發明魔術貼以前,就有成千上萬的人知道牛蒡芒刺的結構,唯獨他洞悉先機,運用創意和解難能力,化自然原理為科技,最後成功設計出魔術貼,解決穿着不便的問題,為大眾生活帶來不少便利。

疫下的校園創新 以AI創建防疫檢測站

在繁忙的上學時間,學校員工要迅速地辨識沒戴口罩的學生,可說是難度十足。有見AI臉容辨識技術於一般學校未算普及,有學生就決定自行創造,為校園的防疫對策出一分力。簡言之,AI臉容辨識技術是由鏡頭取得準確的臉容資料,再透過AI模型處理這些資料。由於AI臉容辨識技術無需任何接觸,既衛生又安全,因此坊間在疫情後對這種技術的需求大大增加。優才(楊殷有娣)書院的楊柏浩、陳卓穎同學針對疫情期間的學校防疫需要,利用AI臉容辨識技術及編程知識,研發出AI學校防疫檢測站,訓練AI模型辨識人戴口罩前後的樣貌,確保同學戴上口罩後才進入校園,亦為防疫檢測的過程增添趣味。

以人出發突破難點 哮喘偵測器助患者及早應對

現時坊間暫時未有發明可用作準確預測哮喘發作的時機,哮喘患者只能在病發時靠隨身攜帶的吸入器紓困。拔萃女書院的馮思晴、李晞桐同學站在哮喘患者的角度,為他們現時面對的問題量身訂做一套解決方案——「哮喘偵測器」。偵測器會檢測附近空氣中的哮喘的普及致敏源,如指數過高,有關數據將立即顯示在應用程式上,提醒用戶有機會哮喘發作,應盡早拿取吸入器或求助,減少哮喘患者痛苦的時間。

以上例子的發明者都具有解難能力和設計思維,用創科技術解決現有難題。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難題有待解決,如果家長能與孩子一起學習觀察,從身邊的小事物開始,找出並分析問題,想出具體解決方法,進而運用科技和編程知識付諸實行,也能鍛練出創科思維,成為未來的創科發明家。

由創新科技署舉辦的「創新科技嘉年華2021」將於10月23至31日舉行。今年的主題為「創新成就未來」,以實體與網上的混合模式舉行,於香港科學園實體展出本地創新發明和科研成果,並提供互動遊戲,另更會舉行網上講座及工作坊,讓大眾了解創科對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啟發新世代對STEM的興趣。上述的「哮喘偵測器」正是場內實體展出的創科作品之一,此外還有更多有趣的展品和遊戲待你發掘,體驗看得見、摸得到的STEM與AI!

屆時香港教育城亦會於活動期間舉行「從做中學:親子編程工作坊」及「AI在生活:親子編程工作坊」親子網上工作坊,讓家長和子女手把手學習編程與人工智能,踏出創科實踐的第一步。

人工智能, 設計思維, STEM, 創新發明, 解難能力

昔日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