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學生AI思維 推廣校內AI教育普及化
A A A+ A++

培育學生AI思維 推廣校內AI教育普及化

教學有道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各行各業均引進和融合AI技術的應用,AI逐漸滲透至日常生活當中,從Chatbot客服機械人,到影像及人臉辨識技術也是無所不在地應用到各領域。於這科技發展大趨勢下,除了善用AI提升電子教學的效能外,教育也必須與時並進,推動AI教育及從小培育21世紀的數碼人才,讓學生可以及早認識和應用AI。

近年AI教育受到的關注與日俱增,不少國家早已提出AI教育的重要性,表示要從小學開始紮根、中學繼續鞏固,延伸到大學中的科普教育,以及在職進修。而英國人工智能委員會(UK AI Council)在今年發布「AI ROADMAP」就提到希望可以達致每個人都能自信地與AI共存,並認為長遠而言,AI需要作為一門專業學科納入課程。回到香港教育的層面,在STEM教育的熱潮下,縱然尚未推行正式的AI教育課程框架,不少中小學已積極在校內發展編程、科技教育、AI課題等課程,助學生培養及建立對科技的知識和興趣,鼓勵學生認識並應用AI技術解決生活問題。

隨著AI成為新興教育發展趨勢,認識、掌握並運用 AI 相當重要。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亦積極嘗試在學校推行AI教育及相關課題,學校曾經參與「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計劃及香港教育城的「Go AI計劃」,希望從認知、理解、應用以至實踐AI課程,達致全面培育學生的運算思維及AI知識應用。

從鞏固基礎 開拓AI思維

學習AI是幫助學生將來能與時並進與之共存,因此及早於小學階段接觸及推動AI教育十分重要。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創新與科技組統籌羅金源助理校長參與校內的創新及科技的教學策劃,對於AI教育他認為範圍甚廣,切入點可以是先認知基礎概念,再學習應用AI,達到開拓學生的AI思維。打好思維的教育基礎才可以走向AI教育普及化。

作為「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計劃的資源學校,羅老師指出學校早已推行運算思維教育,把運算思維概念及基礎編程知識融入四至六年級的課程教學當中,學生從認識及掌握編程的基礎入手,再引伸實踐至STEM的學習,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立體呈現。當學生了解運算思維及編程的技能後,誘導他們自發去思考及運用這些創科知識來解決問題,達到數碼充權(Digital Empowerment)。有了基礎後,最後一步就是揉合AI概念應用於日常生活及產品之中。在過程中,課程都滲透AI的內容,培育學生創科所需的簡單概念及設計思考。

1.jpeg
(校內積極試行不同的AI教材於課程教學當中,培育學生創科所需的AI概念。)

「實踐」啟發興趣  「興趣」萌芽創新

認知和實踐兩者不可或缺,羅老師認為學生掌握AI知識後,也必須通過實踐及應用,才可以讓學生真正學會AI並融入生活中。因此校內積極試行不同的AI教材,透過實踐去提升學生的興趣,例如讓學生試用Google Teachable Machine,學生可以跟隨教學試玩和建立不同AI模型;透過參與教城舉辦的「Go AI計劃」,學生進一步掌握AI的應用元素、嘗試編寫AI程式。透過不同活動的實踐體驗來培養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能夠主動去學習Python編程,最終引導他們可以成功創造出具AI元素的作品。

學校也參加不同校外比賽,讓學生可以有機會分享及接觸更多創科及AI的議題。例如參加「佩戴AI辨識設計」比賽後,啟發學生把STEM課程中設計的「免觸式口罩機」加入AI偵察,並提醒用家外出戴口罩。雖然創新的過程,學生面對不少挑戰,同時他們可以更掌握當中的AI元素,如影像辨識等,落實地應用AI,並在作品中呈現,從而強化和提升學生信心及興趣,激發持續創新。

3.jpeg
(學生設計的「免觸式口罩機」加入AI偵察元素,提醒用家出外戴口罩。)

長遠而言,如何建立完善的AI教育模式、推動AI教育及應用的發展,仍然需要香港學界及業界共同努力,透過汲取不同學校的經驗和建立適合自己學校的AI教育發展模式。配合發展,香港教育城(教城)不遺餘力協助學界,推行「Go AI計劃」,為本港的中小學引入AI學習平台及教材,為教師及學生提供培訓,與學界並肩推動AI教育普及化。

教學有道, 人工智能, 數碼充權, 運算思維, AI教育

昔日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