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課外活動 培育學生世界公民意識
A A A+ A++

多元課外活動 培育學生世界公民意識

焦點專題

環境、社會及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是近年的全球熱話,不論是社會或商界都不約而同地放眼未來,在政策或商業策略上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聯合國亦提出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期待各國向着這17個目標邁進,造福人類。因此,培育具世界公民意識的未來主人翁也是教育界的目標。

在香港,有學校以此為基礎,設計並啟動不同計劃及課外活動,讓學生運用知識、創意和實作技巧,建構不同解決方案,解決身心健康、環保、能源危機等全球性問題,為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聖保祿學校就是其中一所積極培育學生國際視野的學校,透過多元課外活動建立學生的未來技能,而該校更獲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工作委員會評選為可持續發展項目示範學校。

teachers.png

(四位受訪教師。從左至右:李潤佳老師、朱詠笙老師、羅芷晴老師、徐立德老師。)

學校方針奠定課程設計 發展學生未來技能及價值觀

聖保祿學校近年的學校主題是「SMART CITIES」,意即集科技、革新、開創和創新精神、可持續發展於一身的搖籃。圍繞着主題,學校希望透過STEAM或STEM加強跨科協作的學習,令學生更容易適應日新月異的世界;亦希望透過閱讀、高階思維技巧訓練和專題研習,讓學生突破學習成效;另外也旨在加強有關開創及創新精神方面的實踐,因此學校開設多元智能培育計劃(DIP)、資訊科技增潤培訓課程(EITP)等,涵蓋STEM、IT、文化等學科的課外活動供學生按興趣選擇。該校的STEM統籌、生物科、負責靈芝種植及水耕種植項目的老師朱詠笙表示,除了推行STEM教育之外,實踐亦是重點一環,期望培訓學生擁有未來社會工作必備的技能及態度。

eitp.jpg

(學生在EITP課堂學習機械人學。)

教師們認為培育學生的世界公民意識在現代社會相當重要。英文科老師徐立德認為學校的課程充滿特色,而學生的出路亦十分多元,除了應考DSE,也有學生選擇到外國升學,需要在世界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學生在世界闖蕩,很需要一個方向,而學校所提供的多元課程,則能幫助學生建立世界公民意識,令他們意識到自己不僅在學校家庭有責任和角色,在世界亦有應盡的責任。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BAFS)老師羅芷晴補充,學校除了DSE課程外,亦提供英國的IGCSE、GCE課程,為學生打好根基,讓他們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達成人生目標。朱老師表示現代社會的流動性很高,在不同國家讀書或工作的機會繁多,因此學生的適應力和靈活性尤其重要,透過課外活動的課程訓練,培養學生靈活應變的能力和適應力,同時建立正向價值觀,讓他們懂得尊重各地文化。

學校的課程設計擁有共通點,就是培養學生的共通技能,包括心智習性(Habits of Mind)、思考框架,還有許多跨學科的內容。英文科的內容不單是英語文法等語文知識,也融合歷史、保護環境等課題,讓學生明白他們不只是學習單一學科,而是學習箇中技巧和價值觀;而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BAFS)的課堂除了教授香港的法例、企業責任外,亦會教授倫敦的擁堵費等世界各地的法例,啟發學生放眼世界,為同一問題提出多項解決方案。

學科知識應用日常生活 自然接觸ESG、SDG議題

課程當中亦有滲透近年熱話ESG,該校其中一個DIP課程是Young Investors Society(年輕投資者學會),教師會灌輸一些延伸知識,而學生自己也會勤找資料、研究,透過專題或比賽,強化他們搜集資料,以及應用ESG知識的能力。羅老師憶述曾帶隊參加香港會計師公會(HKICPA)的比賽,該比賽要求學生分析一間公司的ESG報告,讓學生明白到評估商業公司時,價值投資與風險及回報同樣重要。

資訊科技科(ICT)科主任、數學科、負責EITP課程的老師李潤佳指出學生接觸ESG、SDG等議題是自然而然的。那些課外活動、比賽的目標都是希望學生接觸真實的社會,解決社會、老人或新移民等弱勢社群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當學生嘗試使用科技去解決這些問題時,便會發現它們都涉及ESG議題。以前曾有個建造飛機的課堂,學生需要想辦法把技術知識傳承下去,自然會面對持續性的課題。另外,在設計某些環保的解決方案時,學生也要思考他們的方案會否過量耗能,造成浪費。

dip.jpg

(學生在DIP課堂研究城市規劃。)

與外界協作、以學生為本乃開展課外活動的關鍵

教師們對於有意開展此類課外活動的學校提出幾項建議。第一,學校可以積極邀請外界專業人士協作。聖保祿學校許多課外活動都有與外界業界專才、大學教授等專業人士協作,例如學校邀請美國哈佛大學博士黃碩豪教授作為創新、創業的顧問,分享經驗,帶領學生做專題參加比賽。提起這位教授,羅老師補充說雖然他較為嚴厲,但他具批判性的評語讓學生了解空有想法不能成事,而是需要實際地計算成本效益和考慮不同持分者的取向,因此訓練了學生逆境自強、精益求精的能力。朱老師表示教師的專長是教學,而適時尋求業界人才的協助,才能推廣更多活動予學生參與,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

李老師則認為學校需要發展多元成功出路(multiple pathways of success)的文化。他觀察到有些學校或家長評估學生子女的方式較為單一,看重學業成績,而忽略了他們讀書以外的才能,而這些才能正正是社會所需技能,例如科技。學校需重視這類不是在傳統道路上取得成功的學生,竭力協助他們在自己的強項上,鋪出專屬的成功之路。當教育者有這種意識,便會設計出為那些學生而設、能發揮他們潛能的課堂。「學校需要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潛能,而每位學生的潛能未必都是讀書。」徐老師認為課堂設計應以學生的興趣為依歸,建立學生對該課外活動的「擁有權」,培養主動性,例如參與水耕活動的同學與自己種植的植物建立了關係,會打從心底關心植物的狀態,因此會主動照料它們。在確立學生的興趣後,教師則飾演促導者的角色,一步一步協助學生達成課堂目的。

20210819_104120_2.jpg

(同學捧着親手種植的作物。)

有學校踏出第一步,以課外活動全方位培育學生在未來社會立足所須的能力和國際視野,值得學界同儕借鑑。同時,學界亦積極提供不同平台供關心世界、社會的學生發揮所長。教城與煤氣公司合辦的「綠火焰計劃 – 環保智慧能源大賽」鼓勵學生綜合STEM知識及實作技巧,構思創新方案,協助能源行業創建智慧能源解決方案,或帶領公眾實踐節能低碳生活。中、小學組的冠軍更可獲贈獎學金港幣十萬元。教師可善用比賽平台,為學生鋪出專屬的成功之路。

焦點專題, 世界公民意識, 未來技能, 綠火焰計劃

昔日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