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熱潮捲入學界 體育數據化有助培訓運動精英
A A A+ A++

奧運熱潮捲入學界 體育數據化有助培訓運動精英

焦點專題

東京奧運落幕,香港運動員本屆一共奪得一金、兩銀、三銅,創下歷史性佳績,令全城雀躍。奧運熱潮直捲教育界,想學生成為下一個世界冠軍?學校的運動培訓及支援尤其重要。近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普及化,有大專院校在運動學科加入科技元素,藉此提升運動效能及表現。隨著新學年開始,學校逐漸恢復面授課堂,停擺已久的體育課有望可以重新復課。師生如何開展久違的體育課堂?

打造個人化學習計劃 致力培訓世界冠軍

林大輝中學過往培育不少精英運動員,包括今屆奧運男子個人花劍金牌的張家朗及女子空手道個人形銅牌得主劉慕裳等等,學校著重為運動成績優秀的學生提供支援。林大輝中學郭劍輝校長稱,「自創校以來,我們一直大力推動體育文化,投放資源支援校內有天分的運動員。」相比一般學校,林大輝中學增設更多常規的運動項目,亦利用校內設施支援學生不同的訓練,包括劍擊、游泳、單車、田徑等等,讓運動員可以作全天候的訓練。

對於精英運動員來說,往往需要花上許多時間訓練,不論是時間或是體力上都難以兼顧學業。精英運動員需在香港體育學院進行全職訓練,每周最少需要訓練25小時,一個月則至少達到100小時。另外,他們經常外出到世界各地比賽及集訓,以獲取更多比賽經驗,亦難以到校上課,未能按照常規課程進度的要求。有見及此,林大輝中學自2015年起,跟香港體育學院簽訂合約,建立「夥伴學校計劃(高中教育)」,校方為學生提供彈性學習,為全職運動員設計獨立的上學時間表,令他們能兼顧學業和運動兩方面。夥伴學校計劃統籌郭鈞漢老師指出,「全職運動員在項目訓練及體能訓練消耗了很大的體力,在教學及課程上作出調整,令學生可專注發展運動事業,同時獲得高中課程的學歷資格。」

s2-1.jpg
(奧運男子個人花劍金牌得主張家朗(左一)在學時期已獲獎無數,被稱為「少年劍神」。)

2.jpg
(林大輝中學歷來培訓不少精英運動員,本屆東京奧運有四名校友代表香港出戰參賽。)

發展多元化運動項目 選拔運動人才

校方積極推動體育文化,除了常規的運動項目,如籃球、足球、田徑等,校方於2004年創校時已經重點發展劍撃及單車項目。所有同學入讀中一時,均需要學習劍撃,而校方亦會從中發掘有潛質的運動員。校方指,不少學生以前從未接觸過劍擊運動,但經過初步了解及練習,有興趣並有天分的學生可以藉此加入校隊,獲得進一步的訓練。若表現出色,學生更可加入重點青年軍培訓計劃,甚至加入港隊代表香港出賽。

在高中的班級之中,校方設有一班獨立學生運動員的班別。運動員班班主任鍾詠如老師表示,在照顧運動員學生上,需要以靈活及彈性的思維,在學業上作出調整。課程盡量以濃縮及精簡設計,有助學生記下學習重點。校方會與各科主任及家長制定獨立學習方案,了解運動員學生的學習困難,會以不同方案支援學生,例如延長繳交功課的期限、鼓勵同學網上繳交功課、錄製課堂影片予運動員學生觀看、如未能出席考試則會安排補考等等,科任老師亦會對針對個別學生的需要,進行一對一補課,以減輕他們的學業壓力。校方更會全面為運動員學生提供支援,包括學術、訓導、輔導、升學及個人成長,希望可以為運動員學生作出整全的生涯規劃。

dsc_0066.jpg
(每名學生入讀中一時都會學習劍撃,校方冀望令學生接觸更多元化的運動項目。)

疫後體育學習電子化 顛覆運動教學

新冠疫情下,學校停課長達一年多。香港教育大學的一項有關「體育科網上教學的效用」調查,超過七成六的受訪教師認為,網上體育課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運動技能,以及提升體力活動量的水平。大部分體育教師認為,學生在缺乏實踐機會下,不能全面掌握運動的技術,因而阻礙技能上的進步。

林大輝中學體育科科主任文建平老師坦言,「以前會覺得電子學習與體育課毫無關係,疫情是一個契機,體育科變得電子化是一個趨勢。」不論教師或是學生,起初對於在電子平台上體育課都不太適應,但是後來校方採用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的方式教學,則可大大提升學與教的效能。在疫情下,校方的體育課主要分為兩個階段,首階段是帶領同學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以及一些低強度運動。校方會錄製一些運動示範短片,讓學生可隨時隨地在家運動。第二階段時,校方則加入不同的運動理論,讓學生認識不同運動的規則和玩法,教授學生如何欣賞比賽及不同的戰術。

隨著逐步恢復面授課堂,校方先評估學生體能狀態。及後亦借助學生在電子平台上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在實體課堂上則可省卻講解的部分,延長活動的時間,讓學生有更多時間練習。例如在籃球動作「走籃」教學中,學生先在網上平台觀看示範動作,教師亦會加入選擇題,鞏固學生知識,掌握「走籃」動作要點,學生有基本的概念後,面授課堂則可直接練習「走籃」的動作姿勢,教師亦會從旁指導,令學生更容易掌握動作要點。校方認為,未來將會將更多電子科技加入體育之中,期望以人工智能支援學生的運動表現,提升教學質素。

科技融入運動 運動智能成大趨勢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2021「全球十大運動產業趨勢」的最新調查,有接近一半都是與智能運動相關,包括網上運動訓練、可攜式的運動裝置及虛擬訓練等等。隨著人工智能越趨成熟,更多創新科技融入運動教育之中。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於本學年新開辦運動學及智能科技高級文憑課程,透過加入智能科技的元素,讓學生學習大數據分析、物聯網科技及電腦編程等知識,有助提升學習表現。

有份策劃此課程的IVE柴灣分校高級項目主任朱扉表示,課程以「SMART」的意念設計,分為五大學習線,包括健體科技學科、創新運動管理學科、運動延展程式設計學科、預防運動創傷及復康學科和運動科技應用教練學科。校方希望以專題研習的學習方式(Project-based learning),以及職場綜合實習(Work Integrated Learning),讓學生從智能科技的實踐與應用,學習編寫有關運動的應用程式,解決業界面對的問題。朱主任期望,「將來學生的功課可以幫助到不同的運動項目,獲取各項運動數據,令到訓練的模式變得更多元化,這也是其中一個課程的特色。」

智能科技締造創新學習環境 增學習成效

在健體科技學科中,課程加入不少智能科技元素,例如反應燈、多角度錄影機、身體組成分析儀器等,即時量度學生的運動表現,人工智能亦會同時間作出分析和比較數據,針對運動員需要提出改善的方案。院校設有智能健身室,當中不同的儀器可以量度學生的動作,包括身體關節的擺動角度,從而更準確調較他們的姿勢,以提升運動表現。另外,學生亦會使用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的技術,360度進入不同環境導賞,例如游泳池的機房,了解內部運作;網球場亦與智能裝置連接,讓網球員在開球時就可得知發球的落點,提升發球的準繩度。在課程中加入智能科技元素,增強同學的互動,令學習模式更有趣,同時提升學習效能。

ive_1.png
(在體能訓練過程中加入反應燈,能更準確量度學生表現。)

在評核方面,評核模式包括運動技能測試、智能健身站管理及編程、智能運動課程設計和運動實驗室項目。例如在體能測試中,以往來回跑的測試,教練一般會手持秒錶計時,不過現時加入智能元素,在來回跑測試中使用反應燈系統,自動計算跑步的距離、時間及段速,而體能測試的數據也可以即時存入應用程式,學生可即時知道自己的表現。同時程式亦設有排行榜,即時讓學生得知各自表現與排名,朱主任指同學表現十分雀躍,積極運用所學優化系統,將科技融入體能訓練與評核。

ive_2.jpg
(由學生設計的「戶外智能健身站 FIT」項目,配合智能手機應用程式紀錄運動表現的數據。)

在數碼年代,未來對於掌握智能運動知識人才的需求必然大增,以科技融入運動亦是一大趨勢。中小學近年積極推行STEM教育,掌握基本編程及人工智能的知識,得以輕鬆銜接課程。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於新學年將透過一輛「智能快車」推廣一系列應用在運動的智能科技,「智能快車」亦會到不同的中小學,讓學生從中體驗智能運動的樂趣,向學界推廣智能運動的新趨勢,把運動人工智能變得普及和大眾化。

未來,校方會與業界合作,為運動員度身訂造訓練計劃,以應用程式獨立記錄運動員表現的數據。校方期望,透過將科技融入體壇,未來建立運動與健康的數據,優化運動員的表現,有助體壇再創佳績。

焦點專題, 人工智能, 奧運, 體育文化, 翻轉教室, 智能運動

昔日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