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展科普潛能 寫App傳播快樂
A A A+ A++

女生展科普潛能 寫App傳播快樂

焦點專題

過去不少研究發現,女生或會受性別定型等因素影響,於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學習中卻步。不過,來自聖保祿學校的幾位女生便打破性別刻板的形象,創作手機應用程式(App),以歡笑聲對抗「疫」境。

該手機App是教城與科大- 李錦記快樂家庭學習中心合辦「Code2App 挑戰計劃2020」中學組的冠軍作品,名為「Laughter Catcher」。它以大笑瑜伽為主題,鼓勵用戶自拍大笑影片,並與程式內的朋友分享;朋友在觀看影片後,還能自拍笑靨讓程式評分,記錄成個人快樂指數。為推動用戶向朋友送上歡笑,分享得愈多影片,就能累積愈多「影響力指數」,成為朋友間的快樂「KOL」!

laughtercatcher_1.jpg

圖片「Laughter Catcher」可為用戶的笑容評分,並分析其快樂指數。

網上自學AI 向難度挑

該程式運用了微軟人工智能(AI)的情緒辨識技術,又配備開設帳戶、交友等多種功能,乍看之下,未必猜到竟是出自中二級女生的巧手。兩位學生代表 — 周曉珩及張思雅坦言,當初花了兩個多月才完成作品,由於運用了許多首次接觸的編程技術,過程中常要上網搜尋資料自學。

曉珩憶述:「以交友功能為例,我們起初僅僅知道它與database(數據庫)有關。於是,我們上網學習如何連結不同的帳戶,並讓帳戶之間能夠分享影片。」她的隊友思雅補充:「我們還曾經到維園跟婆婆們學習大笑瑜伽。」憶起在街上練習大笑的尷尬模樣,二人忽然忍俊不禁:「使用App就不需要出街,又可以隨時隨地(與朋友)大笑,而又不需約朋友出來。」

laughtercatcher_2.jpeg

圖片:思雅(左)和曉珩在去年構思作品時特地到維園跟長者學習大笑瑜伽。

打破性別定型 發掘女生STEM潛能

本屆中學組賽事可謂巾幗不讓鬚眉,三甲隊伍是分別來自不同學校的女子組。比賽評審之一、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龐鼎全教授認為,這印證着男、女生同樣能夠於編程和運算思維方面表現出色。

在女性學習STEM的議題上,有香港教育大學教授月前發表文章,引用研究指本港女生對學習STEM的信心比男生低。而在國際層面,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也在2017年發表相關報告,當中引用多國研究,指出女生似乎隨着成長而對STEM失去興趣,而STEM參與度的性別差異在初中階段也變得更加明顯。

於聖保祿學校任教電腦科的許珮瑜老師表示,作為女校推動學生學習STEM時,會增添藝術元素(即STEAM),讓學生們明白編程並不刻板。「我們由創意思維開始教,並讓她們玩Minecraft、Scratch等遊戲化學習平台。」

laughtercatcher_4.jpg

圖片:許老師表示(左)表示加入了藝術元素的STEAM更能吸引女生學習科普知識。

該校有參加政府「中學資訊科技增潤計劃」,獲得資金為有興趣的學生提供STEM課外學習,並向中一新生分享及展示成果,鼓勵他們從小接觸科學。在教學方面,許老師會讓有不同強項的學生共同作業,例如擅長語文的學生與喜歡動手做的同儕一組,讓大家能在STEM學習中各展所長。她又不時會舉行跨學科研習,例如讓學生為中文科內容製作VR場景,提升學習興趣。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洪流中,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在於教授學生基本科學知識,助他們適應社會變遷。因此,即使並非每位學生也喜歡科學,許老師也希望鼓勵她們勇於嘗試。「只要學生不要怕,對任何事物都願意踏出第一步的話,他們將來的發展便無可限量。」

laughtercatcher_5.jpg

圖片:許老師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構思作品例如有學生製作「夾糖機」。

焦點專題, 創新教學, 電子教學, STEM, 人工智能, 性別定型

昔日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