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加上疫情影響,資訊及通訊科技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對教育界亦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學習指南針2030》框架指出,傳媒素養(Media Literacy)是學生發展主動性(Student Agency)和變革能力(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的其中一個核心基礎。OECD把傳媒素養定義為「通過批判性思維從多種媒體來源中獲取意義並評估其可信度的能力」。於每人手執最少一部流動裝置,隨時隨地能獲取網絡資訊的年代,傳媒及資訊素養有多重要?學校又應如何調整課程,助師生共同擁這數碼年代必備技能?
香港浸會大學互動媒體系教授李月蓮教授研究媒體及資訊素養(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傳媒教育多年,亦曾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編輯諮詢委員會,制定全球媒體和資訊素養的評估框架。她認為媒體及資訊素養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在這個新世代,不單要照顧資訊科技的技術層面,更包括獲得及分析由任何一個資訊平台所得資料的思維和技巧,甚至是從中創造新資訊的能力。
(香港浸會大學互動媒體系教授李月蓮教授)
科技及社會轉變乃兩大催化劑
李教授認為科技及社會轉變使媒體及資訊素養愈趨重要。科技日月新異,現今已發展至Web 4.0時代,人工智能、5G網絡、元宇宙成為科技發展的重點。與此同時,這些新興科技為社會帶來一定挑戰,包括人們如何運用它們、它們對人類的影響、人們如何與社交媒體打交道等,亦衍生出網上欺凌、假新聞、資訊超載等問題。要適應和應對科技的轉變和挑戰,我們便需要培養媒體及資訊素養。她舉例說,如今資訊泛濫,我們要學會辨別資訊真偽;網絡公審、「起底」情況嚴重,我們需要辨別參與網絡評論的合適時間和情況。
李教授續說,社會已由工業社會轉型為知識社會。以前,工廠的機器就是我們的生產工具(means of production);在知識社會,數據、資訊和知識才是最重要的工具。如果民眾不懂得掌握資訊,或不會利用知識和資訊創造新的產品,社會便難以過渡至知識社會,會落後於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於十年前便廣推媒體及資訊素養,就是希望協助各國國民得以過渡至知識社會。
展望未來,李教授期望香港全民都有機會接受媒體及資訊素養教育,而學會三件事:使用新科技搜尋資料、評核和辨別資料、利用資訊創造知識。
調整課時教導媒體及資訊素養
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AiTLE)主席;英華書院資訊科技統籌黃健威先生亦深感資訊科技發達,但社會大眾對處理和分析資訊的能力尚有欠缺,必須正視這個問題。黃老師在學校教授電腦科,十分希望把媒體及資訊素養納入課程當中,讓學校有空間教導學生如何處理資訊科技工具和資訊。
(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AiTLE)主席;英華書院資訊科技統籌黃健威先生)
在2021/22學年下學期開始,黃老師參與了教育局的先導計劃,從「認識媒體和資訊素養」、「辨別資訊真偽」、「認識社交媒體和拒絕網絡欺凌」三個課題中選取了「辨別資訊真偽」課題,在該下學期共12節課中撥出三節課,教授媒體及資訊素養。
黃老師會在課堂播放網絡或新聞片段,教導學生以USER Model,即理解(Understanding)、搜尋(Search)、評估(Evaluation)、回應(Respond),去應對接收到的資訊,避免人云亦云。他憶述在第一節課後請學生在家觀看一條短片,內容是一名男士在電單車尾吃外賣,但被一名女士攝錄有關過程並批評他是外賣員偷吃外賣。之後黃老師問學生們有何感想,有部份學生竟然相信攝錄女士的描述,認為該男士很壞;故黃老師在之後課節會教導學生去利用USER Model去分析事件,很興幸學生皆能理解,在之後評論另一事件時相對客觀,足見他們的進步和課程的成效。
(黃老師在課堂播放新聞片段,教導學生分析資訊的方法。)
黃老師期望學生學會該素養後,能成為負責任的市民,成為一股影響力,令社會或網絡上的假資訊或其他不良行為消失。至於學校和社會層面,他希望教育局多加鼓勵學校教授媒體及資訊素養,並提供更多資源,擴展媒體及資訊素養教育,最終目標是所有學生和市民都擁有這素養,再也「不用教」。
在這個資訊科技時代,新一代要在國際舞台上保持優勢,「媒體及資訊素養」及「數碼素養」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學與教博覽2022」將於12月7至9日舉行,屆時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與學)李兆璋教授、香港浸會大學互動媒體系教授李月蓮教授、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鄭弼亮先生,以及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AiTLE)主席黃健威先生將於「21世紀必修課:培育數碼素養」論壇中,分享對培育學生數碼素養的看法,探討現時學校在推動數碼素養時面對甚麼挑戰。想深入了解數碼素養教育,以及與各國的教育工作者交流全球教育發展的熱門議題,可登記參觀博覽,並挑選心儀節目預留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