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幸福校園 提升身心靈健康
A A A+ A++

建立幸福校園 提升身心靈健康

焦點專題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於2019年發表的OECD《學習指南針2030》(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為未來教育框架作出指引。OECD指出學生必須具備三項核心基礎 – 認知基礎(包括語文與數學基本能力,以建立數碼及數據素養)、健康基礎(包括身心健康及幸福感)和社交及情緒基礎(包括道德倫理)– 以穩定習成未來社會必備的能力,例如理財素養、國際勝任力、媒體素養等,從而於2030年,以個人、社會和環境的幸福為目標,達至全球對教育的共同願望。 OECD表示學生需發展良好的身心健康,才能有效學習。

學童的身心健康亦是近日香港學界的焦點關注範疇。在2020學年,受社會動蕩及疫情初期影響,教育界留意到學童情緒低落。香港輔導教師協會於是進行了一項調查,收集學生在壓力、互信、對未來的盼望等方面的數據,發現情況並不樂觀,若不及時行動,學童的精神健康會每況愈下。有見及此,「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下啟動,並由香港輔導教師協會、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保良局、東華三院及15所本地中小學主辦,目的為提升學生、教師、家長的幸福感與身心靈健康。作為計劃其中一位召集人,香港輔導教師協會主席何玉芬博士認為計劃「不只是傳遞甚麼訊息,而是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方法及策略,讓青少年、學童、教育工作者、成年人掌握,幫助自己又能幫助別人。」

由下而上 實證為本 重視教育工作者參與

計劃採用由下而上的方式,模式的制定十分彈性多元,十五所參與中小學互相借鑑,並且根據自身辦學特色、文化、學生的需要,制定出最適切的策略,推廣「幸福感與身、心、靈健康」的概念。參與的組織及學校共同建立資源庫,與學界共建高效、適切及可持續發展的正向教育模式。

計劃使用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和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袁文得副教授團隊聯合開發的電子評估工具,讓參與學校的高小、中學學生完成網上問卷。學校可以直接下載報告,從不同的指標,得知各級別的學生身心靈健康的狀況。學校在計劃前及往後每年都會做一次統計,善用數據追蹤該校學生的心理狀況。平台的數據可以讓班主任、輔導人員及社工發現一些需要適時介入的個案,從而促進校園內個別及小組的輔導。

計劃尤其重視教師的參與和需要。何博士表示傳統的教職員培訓的性質是聆聽居多,但其實經歷十分重要,「如果我們相信這一代年青人要領授必先經歷,教師亦然;若教師沒經歷過,又如何把經歷帶給學生呢?」因此計劃對教師的培訓亦包含靜觀(mindfulness)、表達藝術治療、正向管教、園藝治療等等主題課程,教師花20小時參與,以經歷為主,在過程中學習正向教育的元素:自我沉澱、認識、擁抱困難、自我療癒等等,有別於傳統培訓課程。教師由課程取得靈感,再在課堂上發揮,與學生一同成長。

dsc00652.jpg

(計劃學校同工參與園藝治療培訓課程)

img_015.jpg

(計劃學校同工參與表達藝術治療培訓課程)

師生共同參與「環境營造」 實用美觀兼備

何博士亦表示計劃的其中一個理念是從傳統校園環境下手,作出環境上的轉變,傳遞正向文化,讓師生在校亦擁有平靜、喘息的空間。因此,「環境營造」是一大重點,透過良好的學校環境設計,增強學生和教師的歸屬感,使學校使用者感到幸福。何博士指出「環境營造」不單單是環境優化或裝修,而是透過由師生積極參與的「設計思維」,重新構想空間,再以學校推動「幸福感」的特色為本,最後由專業的建築團隊協力打造出美觀而實用的環境。

dsc00139.jpg

(計劃學校保良局羅傑承(一九八三)中學同學積極參與「設計思維」工作坊)

po_leung_kuk_chong_kee_ting_primary_school_bao_liang_ju_zhuang_qi_cheng_xiao_xue_dong_gan_cao_chang_.jpg

(計劃學校保良局莊啟程小學環境營造成品:動感操場)

何博士擔任校長的迦密愛禮信中學是其中一間計劃學校。其學校「環境營造」的成品名為「心之谷」,房間以白色為主要配色,配合牆上線條簡單的圖畫,營造平靜的氣氛;房中還設有一個帳篷,配有軟墊,為同學提供一個舒適的獨處空間,作呼吸練習,穩定心神。

img-20211109-wa0013.jpg

(計劃學校迦密愛禮信中學環境營造成品:心之谷)

冀聯繫社區 擴大正能量傳播

有見近年學童自殺的個案間中出現,學童不願上學、焦慮、情緒病的個案有所增加,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下,此計劃將連繫其他資源,組成「賽馬會校.社抗逆聯盟」,建立一個學校和社區的支援網絡,將全港學校與基金捐助計劃或其他的心理健康服務、設施、資源更好地連接起來,讓香港的教師、社工和家長使用資源統一的平台,推動校園精神健康,提昇他們的幸福感與身心靈健康。

上述聯盟計劃將提供約50項不同培訓及活動,舉辦的總場次將超過1,000場,為逾140間學校服務。何博士表示,雖然資源有限,但仍希望未來能繼續開放和分享免費資源予全港中小學,為這兩年共度時艱的教育工作者打氣:「我們未必可以直接解決到他們的問題,但想他們知道社區很樂意提供幫助及支持。」

最後,何博士希望上述兩項計劃能樹立好榜樣,以所得的成果及正面回饋爭取更多捐助者的支持,從而取得更豐富的資源,讓更多學校受惠,推進香港學界的身心靈健康和幸福感發展。

社會及學界為照顧學童的身心靈健康和社交及情緒能力各盡所能,建構多元的學與教資料和成功學校個案,值得學界同儕借鑑。因此今屆「學與教博覽2022」新增以「身心靈健康」為主題的演講廳,現正招募資深教育學者參加分享灼見,為學界帶來啟發,為學童福祉出一分力。

焦點專題, 幸福感, 身心靈健康, 社交及情緒能力

昔日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