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能力是學習的基礎。學生不能局限於閱讀文字來獲取知識,更應學習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運用、反思及判斷,從而將所讀到的知識整合應用在學習,以至生活領域,並培養獨立思考、反思生活的能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去年發布其中一份PISA報告《21st-Century Readers – Developing Literacy Skills in a Digital World》,提到身處21世紀數碼資訊年代,方便快捷的互聯網資訊充斥日常生活,若要區分真假資訊,除了需要批判性思考和解難能力外,也應當著眼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以駕馭數碼世界的挑戰。
從閱讀中汲取養分
閱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學校及教師又如何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及培養閱讀素養?佛教黃允畋中學近年致力營建校園閱讀氛圍,在校長李鏡品先生的倡議和領導下,於短短兩年間發展出一套推廣深層閱讀的框架,以廣泛閱讀計劃帶動校園閱讀文化,並藉此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及能力。
閱讀與語文學習息息相關,李校長本身擁有豐富的中國語文科教學經驗,他認為語文學習所提到的聽、說、讀、寫能力中,學生的說話溝通和寫作能力是一種「語文輸出」的能力,要讓學生的「語文輸出」能力具備養分,則需要提升他們的聆聽及閱讀能力作為「語文輸入」。因此,合適的閱讀內容尤為重要,李校長亦提到,「身處21世紀的知識型社會,大數據、網上資訊澎湃,學生需要學懂分辨、判斷有質素的文字,才可以提高閱讀深度和素養,從中汲取養分來充實知識以及豐富人生閱歷。」
(透過創意、多元及體驗式的閱讀活動,李校長希望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而推廣至廣泛、跨領域閱讀。)
精心設計閱讀教材 推動全校廣泛閱讀
佛教黃允畋中學所推行的「畋園讀書高」廣泛閱讀計劃,希望讓閱讀變得「精」而「簡」。計劃的核心是「以篇帶書」,於每個學習領域挑選不同閱讀篇章、素材,擴闊學生的閱讀層面,並提高閱讀量。李校長指出,學生能夠通過博覽群書,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深入了解,同時篇章或素材更會配合學科課程,從而拓展及加深科目知識,讓學習達致橫向及縱向的貫通。
學校為每一年級度身訂造中文及英文閱讀小冊子各六本,隨着學生的成長歷程設定不同主題,例如成長及堅毅精神、關愛他人、生活文化、自然與環保等,閱讀之餘也能融合德育元素。初中小冊子的內容分為「體裁閱讀」、「主題閱讀」、「寫作素材」及「學科文章」四大部分,而高中則以後面三部分為主,涵蓋語文學習、價值觀教育,以至跨領域學科,讓學生接觸多方位的知識。
(閱讀素材有助拓展科目知識,例如中一的「學科文章」就以地理科的世界地圖故事和中史科的中國地圖作串連,學生既可以宏觀地學習地圖知識,又可微觀地了解中國省份地理位置,作為科目課程的延伸學習。)
另外,學校也設立常規的閱讀課來推廣閱讀文化。學生會在課前先預習小冊子的篇章,回到課堂先由教師分享閱讀心得,再帶動同學之間互動討論、交流閱後體會和進行評鑑,從而增加閱讀的深度;而課後亦會提供簡單工作紙作學習評估。
(閱讀課以小班教學的模式於圖書館進行,學生們可以暢所欲言,與教師、學生分享閱讀心得。)
跨學科協作 共建閱讀資源
為將閱讀的種子播種於不同的學科當中,「畋園讀書高」計劃更推展至跨課程閱讀。不同學科的教師也會參與挑選閱讀課的篇章、素材,適時配合學科的課程內容,為學生設計相關的閱讀材料,再由圖書館主任統籌整合教材。比起單本書籍閱讀,簡短的篇章和素材有助教師備課更輕鬆,教學更聚焦,亦可以降低學生閱讀的門檻;在引發學生的興趣後,再鼓勵學生借閱自己有興趣的實體書閱讀,實現「以篇帶書」。
李校長稱這個整合跨課程閱讀教材的浩瀚工程,全靠教學團隊的協作,亦順應疫情的危機,把部份閱讀資源放在「畋園空中教室」。由於閱讀課並不是由科任教師任教,他們會錄影或錄音解說相關的閱讀篇章和素材,讓「畋園空中教室」成為學生課後延伸學習的虛擬空間。李校長也展望未來會繼續擴大和發展此閱讀計劃,通過更新篇章配合教學需要,達致教學與時並進。
透過優化閱讀課程,佛教黃允畋中學於校園創造了自由閱讀的空間,以此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想了解更多佛教黃允畋中學的分享,李鏡品校長將於「學與教博覽2022」的主題演講「21世紀閱讀素養與數碼素養」的環節中,分享該校於閱讀的經驗和啟迪,歡迎學界人士以團體或個人名義登記參與博覽。博覽節目登記現已開放,參觀人士可於登記後為心儀博覽節目預留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