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師協作」締造教育新機遇
A A A+ A++

從「教師協作」締造教育新機遇

焦點專題

在「疫」境中迎接開學就如逆水行舟,充滿挑戰。不過,一些學校視此為教育變革的機遇,透過多元化的教師協作迎流而上,包括組成跨學科的電子學習組,以至推動教師分組帶領課堂,促進團隊分工及教研進程。

暑假倏忽而過,在順德聯誼總會李金小學內,教師們早於上月初密密籌劃如何讓新學年的網上課堂更具學習效益。本學年有別於過往,首度由網上教學展開,該校亦因應教學環境轉變而一改常態,將每級學生組合成兩個大班進行網課,騰出空間讓科任教師組隊教學,分擔講課和協教職責。

教師分組教學「每天都在教研」

該校葉碧君副校長解釋,協教老師主責點名、操作電腦、觀察學生上課情況,以至收集和回答學生在聊天室的問題,讓其拍檔能夠集中教授知識。除了令課堂管理更順暢,協教也能分擔備課重擔。

1.jpeg

圖片:教師使用Zoom視像會議平台的「聯席主持人」功能共同管理網上課堂。

分組教學的原意是讓資深教師帶領新入職同工舉行網課,以適應疫情下的教育新常態,但葉副校長很快便發現了意外收穫。「大家教學後會有很多討論,例如怎樣可再優化剛才的課堂,比起以前入課室單打獨鬥好多了。」教員室亦一下子熱鬧起來,「大家多了很多交流,每日都在進行教研。」

2.jpeg

圖片該校蘇碧婷校長(右)與教師一同參與班級經營。

跨學科「電子學習圈」集思廣益

儘管未必每間學校都能安排分組教學,但李金小學的經驗展現出多元教師協作的重要,為電子教學帶來更多可能。香港大學上月發布「數碼素養360」第二期研究報告,也強調多元化的電子學習統籌組組成角色,有利於教師準備網上教學及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果。

葉副校長分享,該校早已設立跨學科的「電子學習圈」,協調各科推動電子學習。「電子學習圈」團隊涵蓋各科代表及資訊科技組,日常透過線上群組聯繫,兼顧教學交流及技術支援,並於學期末舉行全體會議,總結經驗。

她觀察到不同學科都有空間互相借鏡,例如在停課期間,中、英文科均可運用Flipgrid平台,讓學生透過錄製故事提升說話技巧;而主科亦可利用教城STAR平台鞏固學生的中、英、數基礎能力等。「如果每科能統一(電子工具)用法或教法,家長亦可以更有系統地幫助孩子學習。」

3.jpg

圖片:葉副校長(右四)帶領「電子學習圈」進行電子學習交流。

4.jpeg

圖片:數學科教師在網課中使用STAR平台,讓學生即時做題目鞏固知識。

科學與電腦科共同教授STEM

跨科協作近年也常見於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學,例如有學校鼓勵學生以語文、歷史等知識製作VR場景,而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更於去年起設立中三級STEM課程,由電腦科及科學科教師共同教學。

該校科學科主任廖健恆老師表示,兩科可以相輔相成,他會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如摘錄筆記和進行公平測試等,而電腦科同工則教授編程、物聯網等技術知識。另外,兩科教師也可從協教中互相啟發,他分享:「我學多了軟件的應用,例如使用Nearpod平台時,看到電腦科老師能夠深入地應用更高階的功能。」

漫長疫情之下,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意識到科技將轉化傳統教育模式。透過不同形式的教師協作,大家可更迅速地應對新挑戰,並發掘其他未知可能。為促進跨校交流,教城今年推出「網上教學普及計劃」,教師會員現可免費申請Microsoft Office 365教育版帳戶,在Teams平台上與其他學校同工聯繫;另外,新學年的「網上學習360°」專頁經已推出,學生可隨時隨地投入遊戲化自學。

selected.jpeg

圖片:與電腦科協作教STEM時,廖老師(右)主力引導學生從科學角度探究

焦點專題, 創新教學, 電子教學, 跨科協作

昔日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