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及新加坡的疫後教育策略 啟迪未來教育
A A A+ A++

愛沙尼亞及新加坡的疫後教育策略 啟迪未來教育

焦點專題

新冠疫情持續近兩年,為世界各地的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此同時,各國教育界同儕亦積極應用多元、創新的教學方案,務求讓學生在任何環境下均能持續學習。處身這個被未知及不明朗籠罩的時代,如何應對疫情為教育界帶來的衝擊?疫情過後,教育系統又應如何發展和重塑來回應協助學生立足未來的要素?透過與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總司長王斯芸先生和前愛沙尼亞教育與研究部秘書長Mart Laidmets先生的訪談,探討疫下及疫後的教育創新策略,啟迪未來教育方向。

電子學習先驅 愛沙尼亞領先發展成典範

疫情加速教育變革,亦加快全球電子學習普及化的步伐。推動全國數碼化(e-Estonia)先驅愛沙尼亞,實行科技先行的政策多年,政府早於2000年已推動教育數碼轉型。前愛沙尼亞教育與研究部秘書長Mart Laidmets先生指,現時95%愛沙尼亞的學校應用電子教學。疫情下,電子學習的優勢可見一斑,成為教育的「生命線」,讓學與教不受打擾。 Mart Laidmets先生表示:「穩妥的基建及創新電子工具為教師、學生和家長提供有效的方法整理各項學教資源,令遙距學習變得容易。」愛沙尼亞的教育系統能在疫情下,仍能持續並有效地進行學與教,主要有三大因素:

首先,政府對電子學習的大力支持。自2014年,愛沙尼亞採取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的教育策略,並將數碼能力(Digital Competence)列為八項核心能力之一,及納入國家課程的必修部分;而政府亦早於 2015 年定下目標,將所有教育資源數碼化。除了裝備教師網上教學的知識和技能外,全國學校廣泛使用多個電子教育方案,包括電子數據庫(Digital Databases)、電子教科書(Digital Textbooks)、電子學習材料(E-learning Materials)、電子課堂日記(Digital Class Diary)、電子評估(Digital Assessments)等,為師生提供完備的電子學習環境及工具。因此,疫情下教師便可專注改變教學策略,由課室學習轉型至遙距學習,而不需花費精力創建學習資源。

教育系統靈活具彈性   學校擁有高度自主權

其次,愛沙尼亞的教育系統不是中央主導,而是讓學校擁有高度自主權,學校管理者可運用創業精神(Entrepreneurial Spirit),自行策劃及決定如何塑造課程內容及設計學生的學習過程。透過學生每三年進行的網上評估,政府運用有關數據評估學校推行的教育策略是否行之有效,僅在出現問題時才會干預。在疫情下,這樣的高度自主權更見成效,學校可以靈活地按學校的規模、資源、及校情適時地推行不同應變方案。

在協助教師疫下轉化教學策略,專業培訓尤為重要。愛沙尼亞擁有強大的教師支援網絡,自疫症爆發的第一天起,教師自發地舉辦網上培訓,共商當下炙手可熱的教學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Mart Laidmets先生分享:「教師在數天內自組十二個主題小組,舉行網上培訓,支持遙距學習,讓教師和家長在小組內分享建議或向同儕取經。」愛沙尼亞教育系統能成功轉型,有賴教師和教育科技人員接受全面專業發展及培訓。

注重教育「公平」提倡平等資源分配

第三,公平(Equity)是愛沙尼亞教育體系的基石。愛沙尼亞教育系統為學生提供平等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教育資源會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分配。因此,分配資源時會因應學生及特定支援領域的確實需要,而決定資源的多寡。不過疫情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帶來的影響較大,在資源分配上亦面對一定困難。 Mart Laidmets先生認為,學校在提供電子學習工具、教學內容的質素,以及照顧學習差異上面對一定的挑戰,因此,透過持續收集優秀的教學策略,建立教師專業社群,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使整體學界在教學上的發展、質素、及數碼技能漸漸地收窄。

在「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表現卓越的新加坡,疫情中體現過往有系統地推動及實踐電子學習,為回應疫情對教育的影響打好了穩固的基石。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總司長王斯芸先生認為,疫情主要為教育系統帶來四大影響,亦為日後的教育方向帶來新的啟示。

新加坡縮停課日數冀減低對學生影響   照顧學生全面發展

第一,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受到新冠疫症影響,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估計,全球188個國家共有15億學生因疫情影響無法到校上課。全球學校平均停課時間達到3.5個月,若加上局部地區的停課時間,這個數字更上升至5.5個月,相當於一個學年的三分之二。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總司長王斯芸先生表示,為減低對學生的影響,新加坡把停課日數盡力減至最少。在疫症持續這兩年間,新加坡停課的日數大概一個多月,相比全球各國的平均值低。

新加坡學生的學術能力一向在國際上名列前茅,而王斯芸司長認為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不只在學術課程:「學校教育擔當著眾多範疇的發展,包括社交及情緒教育(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體育發展、社群發展等等,讓學生擁有一個全面教育(Holistic Education)。」在新加坡的學校,課外活動(Co-Curricular Activities)也是課程的一部分,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不同類別的課外活動,包括運動類、表演類、制服團體、社團等,讓學生可以從中學習才藝、社交技巧、團體合作等不同方面的發展。疫症對教育界帶來的不僅是學術課程進度上的影響,亦窒礙學生個人成長的全面發展。因此,王斯芸司長認為疫後需重點關顧學生全面教育的發展進度。

促進學生身心靈健康    教師扮演重要角色

第二,教師的重要性。在疫症期間,大多學生留在家中,無法與外界有實體接觸,影響社交能力的發展,而家長亦需照顧及支援居家學習 (Home-Based Learning)的孩子,因而產生壓力。香港也有一項調查發現,有多達六成家長因疫情而引發照顧孩子的壓力,更有七成家長指無法處理壓力時出現的負面情緒,包括焦慮、無奈、緊張等等。由此可見,居家學習無疑增加家長的負擔,同時也令社會意識到教師在學生的精神健康上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雖然遙距課堂仍能保持學習進度,學生在課堂的互動學習卻大大減低,因此將資訊科技融入學與教的技巧十分重要。為了更有效地適應遙距課堂,教師的專業培訓是不可或缺的。新加坡在疫後會投放更多資源,支援教師提升教學技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在掌握各種電子教學工具後,隨之帶來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教師透過教學的設計、關懷的行動、互動學習的活動,保持學生的參與度(Engagement),增添學生在社交平台上的互動(Social Interaction),促進學生在網上網下課堂中的交流,保持學生身、心、靈健康。

教育科技成未來大趨勢   培養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

第三,教育科技的廣泛應用。在疫症期間,電子學習成為全球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加坡自2014年起提倡發展成為「智慧國家」,致力培育學生的數碼知識及電子學習能力。在嶄新的教育方針下,電子教育平台、網上教材及電子資源則成為重要的教學工具,協助學與教遙距進行。新加坡以往一直有「居家學習日」(E-Learning Day),鼓勵學校廣泛推動數碼參與。學校使用網上「學生學習平台」(Student Learning Space platform),老師會把預製的教學視頻上載到學習平台,學生可在任何時候觀看,學生回校時則可省卻講課的時間,專注在討論和解答問題。因此,在疫情期間,即使停課,教師和學生仍可適應居家學習的模式。冠病疫情加速新加坡教育體制的數碼化進程,王斯芸司長期待,於2022年末為全國中學及初級學院全面落實居家和在校學習的混合模式 (Blended Learning),並把「居家學習日」納入常規課程之中,利用混合式學習幫助教師和學生更有效率的學習。

第四,需要特別支援經歷學習損失(Learning Loss)的學生。面對遙距學習,「數碼隔閡」(Digital Divide)的情況十分明顯,弱勢家庭中的學生所需的教育資源及支援比在校內學習時更大。在數碼設備上,他們未必有充足的電子器材及上網資源,在家中學習環境亦不理想,未必有充足的空間及基本的學習設備。因此,在疫情期間,新加坡政府提供較全面的支援網,及分階段向學生配備個人學習裝置,確保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有充分機會使用資訊科技裝置,達至數碼共融。

王斯芸司長表示:「新加坡即使在停課期間,亦有開放學校讓有需要的學生回校上課,對於平日在學校有餐食補貼的同學,也可在居家學習期間繼續領取補貼,支援有經濟需要的學生。」他認為,在未來的教育政策上,必須對於這些有特別需要的學生提供更多支援,減低學生的學習差距。

疫後改革新時代   適應力成未來重要技能

不論是教師或是學生,在疫情中都經歷教育模式的重大轉變。面對疫情帶來的各種不穩定性,「適應力」(Adaptability)變得十分重要,亦是未來重要的技能。疫後教育,更需釋放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在不斷變遷的環境中,提升自學及適應的能力,對個人學習擁有更大的自主權,才能擁抱未來的挑戰及機遇。

欲掌握有關世界各地的疫後教育策略,並向來自海外、內地及本地的學者取經,可參與於12月8 – 10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的「學與教博覽」,屆時將會有超過270場活動及360個展位,讓你緊貼最新教育趨勢。

另外,教城將於12月1日香港時間晚上9:00至10:30舉行的Global Forum網上研討會,邀得來自愛沙尼亞、香港、新加坡、美國,以及國際組織的的著名教育家、政府官員和學者,以「數碼及後疫情時代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未來」主題分享寶貴經驗及真知灼見,為「學與教博覽」揭序幕。

焦點專題, 疫後教育, 電子學習, 教育新常態, 社交及情緒教育

昔日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