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暑假的悠長時光,是孩子放鬆休息的好機會。不過家長們也許會擔心孩子終日沉迷在電子遊戲上,而荒廢了學習。為甚麼孩子們總是「機不離手」呢?電腦遊戲藉發出影像、聲音等各種感官刺激。根據醫學上的解釋,成癮與大腦內的「報償系統」有關,當人體受到刺激,大腦的報償系統會分泌出多巴胺,令當事人感到興奮及開心。當同一種刺激重複出現,報償系統會分泌更多多巴胺,增加成癮風險。
「打機成癮」在2019年被世界衞生組織列入精神疾病範疇,不過一般喜愛玩電子遊戲不等於成癮。怎樣才算是「打機成癮」呢?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定義,成癮者有以下特徵:
缺乏對自身行為的控制
若孩子沉迷遊戲,難以控制自己對遊戲的投入程度,例如玩遊戲的頻率、持續時間、遊戲強度、結束時間和遊戲環境等等,則有機會是成癮。不少案例的患者都是通宵達旦打機,持續逾十小時,凌晨時分仍未休止,更有因此曠課的例子,可見他們對遊戲欠缺自制能力。
將玩遊戲的優先次序放在最前
比起其他生活興趣和日常活動,成癮者優先選擇玩電子遊戲。如果孩子越來越重視玩遊戲,對其他活動卻是提不起勁,甚至因此廢寢忘餐,推卻與朋友和家人的約會。這樣,足以損害他們在個人、家庭、社交、學業和職業等領域上的表現,家長就應注意孩子是否有成癮問題了。
出現過度玩遊戲的負面後果
成癮者花費大量時間於遊戲上,精神容易感到疲勞,情緒也可能變得低落、焦慮、暴躁,影響日間學習或工作。即使遊戲帶來以上負面後果,成癮者仍然無法自拔地玩遊戲。這種行為模式的嚴重之至,如果以上情況持續至少十二個月,便可確診為「打機成癮」。
與其擔心孩子打機成癮,不如讓他們一邊「打機」,一邊學習吧!既可以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又可以令孩子好好利用閒餘的時光,一舉兩得。要預防孩子打機成癮,有以下三大建議:
一、建立孩子多方面的興趣
家長宜協助孩子尋找其他人生興趣和活動,既可增加孩子與同輩互動的機會,建立社交圈子,亦可從中找到自己擅長之處和才能,得以建立自信心、歸屬感與成就感,儘量避免孩子對遊戲產生依賴。
二、制訂時間表
如果孩子花在遊戲上的時間過多,影響學業,家長可以制訂時間表,有效幫助並教導孩子時間管理。例如制訂每天遊玩時間的上限,規定須於溫習和完成功課後,方可玩遊戲,或是將遊玩時間分割,當成學習的階段性獎勵,都是有效的方法。
三、寓「打機」於學習
孩子可在電玩世界中不斷過關,獲取成就感,進而觸發「報償系統」。家長可以為孩子選擇教學遊戲,利用同樣的原理,每關遊戲都載有各學科的知識,孩子過關時既得到滿足感,亦能學習新知識,達到持續學習的目的。
香港教育城與《兒童的科學》主辦的暑期數理常識挑戰計劃,以小遊戲形式進行任務,涉及的知識範疇涵蓋數學、生物與物種、天文與地理、物料與能源,以及科技與生活,可以讓孩子一邊過關一邊學習,度過一個充實而有趣的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