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持續創新迎未來教育
A A A+ A++

教師持續創新迎未來教育

焦點專題

即將踏進新一年,疫情繼續反覆,環境充滿變數,促使教育界深思學生需擁有的未來技能和思維,同時催化教師們變革學與教及持續創新,透過集思廣益,並肩建構未來教育,培育立足未來的人才。

疫下催化創新教學策略 教師化身KOL自創教學節目 

疫情改變了教育生態,不少學校竭力轉危為機,上下一心在校內推動嶄新的教學模式,力求在任何環境下,學生都能「不停學」。第二屆創新教師獎得獎者聖公會主風小學在疫情期間,自創C.A.S.T.直播影片節目,統整超越學科的學習經歷,創新的教學策略提升了學習趣味及學習動機。C.A.S.T.的節目結合學科知識、生活技能與邏輯思維,由教師化身KOL拍攝,用有趣的手法呈現以文化(Culture)、藝術(Arts)、運動(Sports)、屬靈 (Spiritual)、技能(Skills)及科技(Technology)等為主題的學習內容,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

109.jpg
(全校教師群策群力,化身影片節目製作團隊,將教學活動融入影片中,增添學習趣味。)

校方製作「特備教育節目」,包括中文、英文、數學、常識、音樂、體育、視藝、普通話、宗教各科,讓全校師生及家長於線上觀看直播,學生一邊收看老師的表演,一邊吸收各科知識。教師會從日常生活中取材,並以多元化的主題製作教學內容,給學生塑造輕鬆、有趣、具創意的學習情境及活動。主題除了圍繞課程,亦包括非學科知識,貫穿「五育發展」元素,如生涯規劃、價值教育,建立學生的正向價值觀。例如以「教師廚房」讓學生認識客家文化、以拉筋結合數學推動在家運動、以街舞結合音樂及體育創作「抗疫洗手舞」,又會教授學生「愛的五種語言」和製作手工慶祝母親節等,希望扣連不同的科目及生活,當中亦會加入互動元素,如即時投票及留言版,儼如真實的互動電視節目。

139qing_diao_xiao_guang_du_.jpg
(其中一集節目以「全校舞動」為主題,結合音樂及體育,學校特意邀請街舞導師作指導。參與教師須創作一段「投疫洗手舞」即場比拼,大展舞姿。)

a.jpg
(學生除了在鏡頭前觀賞節目,更可以即時參與投票活動,增強「虛擬課室」的互動性。)

教學團隊群策群力 勇於實踐教學無彊界

聖公會主風小學副校長冼頴思表示,要製作一個節目非易事。由構思主題、鋪排內容、設計分鏡(Storyboard)、撰寫講稿等均由教學團隊一手包辦。「一開始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節目播出後很受歡迎,收到很多同學和家長的正面反饋,是教學團隊一個很大的動力。校方在每次製作節目後,都會不斷優化教學內容,並推陳出新,希望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科都能寓學習於娛樂。」而在製作節目的過程,亦會按照不同教師的強項分工,讓大家可以在不同的崗位上發揮所長。冼副校長本身喜歡烹飪,其中一集節目是關於教師以競賽方式煮食,教授學生認識客家文化,她認為能夠將自己的興趣融入教學,使能在籌備的過程樂在其中。每次直播時,有一組教師團隊會透過電腦即時觀察學生們於鏡頭前的反應,並向現場節目主持反映,以調適教學策略,增加互動元素,驅使學生投入 。

113.jpg
(在疫情之下,要在網上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令教師費煞思量。一班教師變身「廚神」比賽,更邀請法國藍帶主廚擔任評判,以輕鬆的形式結合寫作教學,讓學生認識客家文化。)

疫情促使「混合學習」再次成為炙手可熱的教育模式。聖公會主風小學數學科主席李民亮老師指,師生已逐漸熟習使用電子學習平台,教師利用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讓學生在電子平台自學知識概念,並可隨時隨地按需要重溫,而上課時教師引導學生深入討論學習重點,以提升學習的深度及寬度。特備教育節目會加入即時的「Polling環節」,鞏固學生對內容的認知,亦會運用聊天室,讓學生搶答或作答,增強互動性。

疫後全校起動課程變革 裝備學生全人發展

要有效提升學與教效能,培育學生廿一世紀技能與素養,擴闊學生的社會及國際視野,變革課程設計和策略是不可或缺的。另一間「創新教師獎」的得獎學校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以創意 STEM防疫專題課程,運用STEM知識設計及製作個人化3D口罩,以科學探究為主導,配合工程設計及VR編程,應用新媒體構建自主學習,採用問題導向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發展學生解難及自學能力,並培養學生的科學及科技素養,開拓人文關懷價值。 

疫情期間,防疫成為社會上最大的挑戰。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校方希望讓學生了解更多疫症的知識,以及有效保障健康的方法,於是在校內推展「3D口罩專題」課程。課程包括外科口罩的設計、功能及作用,以科學探究利用公平測試去了解不同口罩的效能,包括口罩舒適度,透氣功能及防飛沫效功能等等。教學主題不但緊扣生活,更讓學生透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主動分析學習需要,一手策劃學習目標,辨析學習資源、選取合適的學習策略及評估他們的學習成果。另外,透過設計及製作3D口罩,學習3D打印應用設計製作,並印製及個人化特色的口罩,以「動手做」(Learning by Doing)的學習方式來加深學生對科技及科學知識。

ying_mu_jie_tu_2021-12-17_xia_wu_4.07.21.png
(校方運用不同的網上互動學習平台,讓同學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例如:預習課文、重溫學習影片、動手做口罩的教學重溫等。)

img_9906.jpg
(學生學習3D打印應用設計製作,設計及製作個人化特色3D口罩。)

促進跨學科協作 締造多元化學習經歷 

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物理及科學科老師余利勤老師指,除科學探究外,課程結合編程教育,學生在CoSpaces VR編程軟件中創作3D口罩,並製作VR互動展覽館,增強互動性。「學生透過學習運用新媒體應用程式,匯報整理學習成果及展示,同學不只動手做,亦會動口說,公開展示及解說個人的作品,紀錄整個學習歷程。」「3D口罩專題」課程融合不同學科知識,同時結合電腦科、科學科、視藝科、家政科等共同教學,運用創新科技如AR、VR、3D列印及教育科技等,啟發學生創意。

01.png
(透過簡單編程及角色設計VR展覽館,學生學習使用CoSpaces Edu 軟件展示學習成果。)

除學科知識外,「3D口罩專題」課程以廿一世紀學生的六大技能及態度為學習目標,包括創意及想像力、個人發展、運用科技的能力、解難能力、溝通能力及合作精神,以裝備學生立足未來。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科學領域統籌主任廖健恒老師表示,「不只學生有跨學科的學習,教師也是跨學科的學習。」有別於傳統的教學模式,整個課程設有多元化的學習經歷,學生在過程中體現批判性思考能力、協作能力、創造力等等。課程不斷推展及伸延,現時逐漸加入更多不同的元素,例如品德教育、社會關懷等,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同時,校方不斷實踐並嘗試創新的教學方式,締造教學相長。

03.jpg
(「創意 STEM防疫專題課程」的最後一課,同學展示個人3D打印口罩成品。)

想知道更多創新教學法,可以參與「創新教師獎」系列︰創新教學薈萃的網上研討會,聚集「創新教師獎2021」的得獎者一同分享寶貴的創新經驗,從變革課程設計、運用創新科技以至建立融合生活與學科知識的創新教學模式,實踐創新教育。

焦點專題, 創新教學, 自主學習, 翻轉教室, STEM, 教育科技

昔日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