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室助靈活教學 利教師推創新課程
A A A+ A++

未來教室助靈活教學 利教師推創新課程

焦點專題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間設備完善且能靈活調配資源的教室,可成就教師實踐更多創新的教學模式。香港教育大學(教大)的八間「未來教室」已於去年全部落成,課室糅合未來教學及創新科技,實用性和成本效益兼備,為幼稚園、中小學等提供參考。部分課室更設有延展實境及能刺激視覺的超寬投影系統,豐富學生於STEM、創意藝術等範疇的感官體驗。

設AI接收器測聲量 大型熒幕推活動教學

八間「未來教室」座落教大蒙民偉圖書館,總佔地一萬多平方米,其中「未來中小教室」剛於去年11月峻工,內置兩部人工智能(AI)系統的聲音接收器,設備可根據講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調整課室內不同空間的聲量,確保每位觀眾都能清晰聽到講者的內容。課室內同時設有四個大型輕觸式熒幕,方便教師活動式教學,舉行遊戲和比賽等,加強師生互動及學習趣味,且加深學生對教材的印象;學生亦可善用圖像和投影片等工具,進行匯報和分組討論。

picture1.jpg

(未來中小教室設四個大型輕觸式熒幕,方便師生進行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增加互動性,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圖為教大學術及首席副校長李子建教授與傳媒示範有關唐詩《送別》問答遊戲的情況。)

 

另一「延展實境教室」設有全港數一數二大的VR CAVE虛擬實境系統,以360度互動式四面及地面投影,以及環迥立體聲音響系統,讓學生身處教室,便仿似置身世界各地。在該教室內,學生只要戴上輕便的立體眼鏡和感應器,便可感受逼真的環境,就算並無戴上VR眼鏡,仍然可以進行單人或小組的VR活動。疫情期間,師生難以離港,教師便可自行製作教材,介紹敦煌、故宮等不同名勝古蹟。

 

波浪型投影配感應系統 供多感官學習體驗

專為有特殊學習需要同學而設計的「特教坊」則配備波浪型的超寬投影系統,配合支援助聽器的環線感應系統,以及多色地板圖案,為需要特殊學習的同學針對視覺、聽覺、觸覺等提供多感官的學習體驗;另外還設有很多不同課程如「創作坊」、「創藝教室」、「未來幼小教室」、「電子研習坊」及「創科教室」等,以滿足學生於各範疇及階段的學習需要。

picture2.jpg

(特教坊的超寬投影系統可投影大型教材,刺激具特殊學習需要同學的視覺體驗,圖中播放影像為北宋畫家張擇端著名作品《清明上河圖》。)

picture3.jpg

(未來幼小教室不僅俱備特別為幼兒設計的傢具,更設多色地板圖案及互動式地板,方便提供各種互動遊戲和學習活動。)

教大學術及首席副校長李子建教授表示,「未來教室」涉獵不同學習階段的教學,由幼兒至中學,以及照顧到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其他教室亦從科學、人文及藝術等領域出發,設計均滿足靈活的教學空間,達致裝備學生各項技能。

按校本學生需要 引入建構主義式學習

教室將開放給教育界同工及辦學團體等參觀,李教授續說,學校可視「未來教室」為科技教育的參考藍圖,再因應校本需要,設立具學校特色的教學空間。教大團隊強調,學校在建構校本未來教室時,應避免盲目追求高科技,反該從實際需要出發,善用現有資源,再添置合用的創新科技,以達到較理想的教學成果。

picture4.jpg

教大學術及首席副校長李子建教授(中)認為,現今教學需破舊立新,模式不應再拘泥於書本學習知識,應按校本需要,再為教室引入創新科技元素。)

未來教室需以學生為本,李教授認為,成功的教室更要混合面授與電子教學,在傳統教學中引入建構主義式學習,一改以往完全依賴教師單向教授的方式,使學生從親身實踐中學習。李教授建議,學校可先試行設立一至兩間特別教室,讓教師跨學科地使用,再按需要增加教室設備和數量。

焦點專題, 創新教學, 教育科技, 未來教室

昔日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