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提升學習效能,除了學術知識及技能的配合,教師愈來愈關注學童的社交及情緒抗逆力的因素。「好心情」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及加強互動性,提升學與教成效。若社交情緒教育行之有效,可以培養學生的正向情緒,引導學生如何表達和管理情緒,最終讓這些正向情緒、抗逆力幫助提升學習效能,並啟迪學生成長思維。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2018年發表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數據,揭示香港15歲學生的學術能力排名全球第三名,反之社交及情緒抗逆力排名則遠遠落後並排在全球第四十二位。這表示香港學術成績名列前茅,在處理學童情緒問題仍需努力。民間研究機構MWYO曾就此研究世界各地的情緒及抗逆力教育,突出社交及情緒教育(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與增強青年抗逆力的關係,其中提出的一個可行改善策略便是營造有利於建立關係及正面的校園環境。
「情緒探熱針」關注學習時的情緒投入
第二屆創新教師獎得獎團隊順德聯誼總會李金小學積極推行校內的正向教育規劃,將正向教育、社交情緒教育等元素融入課程當中,尤其教學團隊在混合式學習環境下推動創新教學策略,自創的社交情意教育學習活動,務求令學生「不停」學之餘,更可以「快樂」地學習。
通過社交和情緒學習,可提升學生的抗逆力、課堂投入感及學習成就感。學校課程副校長葉碧君提到學校重視「先感受‧後學習」,從課程設計入手培養學生的正向情緒,擴闊學生的想法和注意力。課堂以「情緒探熱針」了解學生上課前後的情緒變化,讓情緒在課堂中變得可見及可溝通,老師能夠照顧他們的學習狀況和不同需要。增加互動元素,有助驅使學生投入課堂。教學團隊透過自創「醒腦活動」(Brain Break),讓學生運用腦袋及四肢進行不同活動,老師可在課堂前、中或後去了解、診斷及鞏固學生所學,同時讓學生有機會舒展筋骨,打破沉悶的課堂氣氛,帶學生進入興奮、開心等正向情緒狀態,提升學習效能。葉副校長認為滲入社交情緒教育的學習活動有助營造正向課堂氛圍,讓學生更投入學習,因此學校也逐漸把社交情緒元素廣泛融入不同科目教學中。
(老師鼓勵學生在課堂中覺察、表達自己的情緒,以「情緒探熱針」了解學生上課前後的情緒變化。)
(在疫情下雖然減少分組活動,但學生透過網課的互動「醒腦活動」將更多氧氣輸送到大腦區域進行學習,讓大腦形成新的記憶、調節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經遞質,有助增強注意力及正向情緒,從而提升學習能力。)
以「愛」傳遞正向校園氛圍
同時,順德聯誼總會李金小學悉心打造愉快繽紛的校園環境以推動正向文化。葉副校長指,有「愛」的校園環境對啟迪學生學習與成長思維十分重要。學校設置「開心講牆」分享校內關懷互愛精神,「Super鬆一Zone」區域更提供大電視讓學生可以在小息時玩電子益智遊戲、做運動,舒緩上學的緊張情緒。每個課室亦設有不同區域角落供學生放鬆,例如閱讀區、Lego遊戲區、禪繞填色及遊戲區、爆旋陀螺區等等,設立情緒的舒緩區域有助學生培養正向情緒。
(學校環境重視關懷與愛,情緒舒緩區域的作用是讓同學緩和緊張或負面情緒。)
除此之外,校方不斷優化教學內容並建立校本情緒課程,在二、三年級的課程中加入Super+課堂,透過繪本故事、卡通片及互動DIY課堂活動等,教導學生認識、表達和舒緩情緒。校方亦製作「開心摩天輪」小冊子,鼓勵孩童每周分享數件開心或感恩事,分享自己的正向情緒。小冊子內容豐富,培養學生正向情緒及建立正確價值觀,大受學生的歡迎。
(「開心摩天輪」小冊子介紹不同的情緒、舒緩情緒方法等,並透過小遊戲、填色活動及製作小手工等,鼓勵學生每周分享正向情緒經驗。)
學與教在疫情下呈現新的面貌,通過學校創新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校園佈置等,滲入社交及情緒教學元素,把正向情緒和成長思維融入校園和日常教學,營造正面及友善的校園環境外,更可以培養學生正面態度和身心靈健康,有助提升學習效能且促進全人發展。
想知道更多創新教學法,可以重溫「創新教師獎」系列研討會,了解更多創新教學模式及如何實踐創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