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促進」到「作為」學習的評估
A A A+ A++

由「促進」到「作為」學習的評估

教學有道

在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時,教師可透過電子評估了解他們的學習進度,甚至將學習融入評估當中。教城「創新教師獎」得獎者之一、寶血會思源學校的梁汝輝副校長以電子工具,讓學生在平台上講解所學知識、互相評鑑,增學習之效。

該校現時運用Seesaw平台教授高年級數學科,教師在平台上出題,讓每個學生利用平台的繪圖、錄音等功能,親自解說作答內容—稱為「說數」。梁副校長解釋:「學習數學其實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不只是着重結果。」學生製作解說影片時,除了可提升說話技巧,亦可在平台重看自己的影片作學習記錄,同時觀看其他同學的作品,互相評鑑。

打破學習框架 追蹤學習差異

他以排水法計算物件體積為例,在課堂教授知識後,便在平台出題讓學生想辦法計算乒乓球的體積。由於乒乓球會浮於水面,學生在解答時便需運用創意與解難能力:有人提出將乒乓球綁上石頭下沉,也有人建議用筷子夾着球,讓它浸在水中,答案層出不窮。

1.jpg

(數學科教師利用電子平台出題,讓學生各自發揮創意解難,同儕間亦可在留言互相評鑑。遮蓋位置為學生名稱。)

日常教學上,教師可讓學生在平台解說當日所學的重要知識,以了解不同人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梁副校長表示,教師並不一定每次都要看完所有學生的影片,更重要是鼓勵學生觀看同儕的作品,互相評鑑與學習;教師亦可按需要,重點追蹤能力較弱的學生能否掌握所學。

梁副校長分享,運用平台至今約三年,早期主要用來教授知識,現時則更重視提升學生的學習技巧,覺得更具效益。「很多時學生無興趣學習,是因為全部(學習內容)都如套餐般按『Set ABC』固定分類,喜不喜歡都要照讀,現在用平台可讓學生更多發揮,不一定要用我的方法(作答)。」他認為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發揮自己,能賦予他們成功感,提升自主學習的動力。

2.jpg

(教師出題後,學生在題目內新增回覆(Add Response),即可錄製個人解說。教師可直接在題目內查看所有學生的回覆及留言,或點擊特定學生名稱,查看其作答記錄。

他有感現時的評估模式仍以「促進學習的評估」(Assessment for Learning)為主,期望未來可透過電子工具進一步實踐「作為學習的評估」(Assessment as Learning)。「評估可發生在學生自己身上,例如用Seesaw做互評和自評,幫他們搭橋,讓他們能夠自訂學習目標。」他表示,有學生發覺自己的影片有問題,也會再次拍片解題—這便是「作為學習的評估」的重要一步。

建立校內的電子學習生態

在該校執教26載,梁副校長見證教育由教師主導、知識為本,演變成今天講究互動與自主學習的模式。在電子學習的趨勢下,他有感難點其實不在於學生,因為學生普遍都能迅速掌握電子工具,反而是教師可能會放不下過往的教學方法。

在他眼中,電子學習更似是一種生態,要推動教師轉變,學校需要提供配套。該校自三年前發展電子學習時,每位教師均獲一台桌上電腦及平板電腦,校方亦選用了特定電子工具,包括作為全校學習管理系統的eClass、促進課堂互動的Nearpod,以及促進課外自主學習的Seesaw。

另外,該校會定期提供培訓與工作坊,讓教師互相分享經驗,不同科組繼而按其需要調節電子學習策略。他舉例,數學科多用Seesaw來教授高年級,提升解難能力,而中文科則較多用作低年級的說話訓練。

作為學校的管理層,他不忘提醒:「最重要是老師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我們在不同階段都會讓老師知道電子學習計劃會如何推行。大家都有心理準備,到推行時便能減低阻力。」

3.jpg

寶血會思源學校的梁汝輝副校長為教城「創新教師獎2020的得獎者之一。)

教學有道, 網上教學, 電子評估, 教育新常態, 創新教師獎

昔日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