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教學︰全校網上學習策略
A A A+ A++

疫下教學︰全校網上學習策略

教學有道

疫情持續升溫,面授課堂不得已暫緩,主要教學場所再度回歸網上進行。累積及汲取以往網上教學的經驗,學校管理層及教師們又如何從挑戰中尋求革新,從而優化網課下的學與教?教育工作者在審視及調適教學策略的道路上,不妨嘗試思考如何進一步規劃全校網課發展方向,並改良課堂運作及互動學習活動的設計,以協助學生在疫情下能夠不間斷且有效地學習。

規劃全校課堂 釐訂未來網上教學發展方向

對莘莘學子而言,在家中進行網課已不是新鮮事,但老師仍然常面對學生在平台操作層面的疑難,甚或是學生專注力不足、掛機(即處於上線,但其實不在電腦前的狀態)、長期使用電子產品致使疲憊等情況。規劃完善的課堂時間表有助解決以上問題。深井天主教小學馮朗副校長分享他們學校如何運用全校時間表,在全日或半日的教學模式中實施劃一堂數、統一Zoom登入帳號,讓學生易於適應網課的節奏。另外,轉堂或小息則會轉黑屏讓學生休息。學校更推行一系列措施幫助學童進行網上授課,除了安排特別需要的學生可回校或借用設備外,學校尤其注重與家長的協作,製作家長小冊子及短片指導他們如何協助年幼學童登入網課、網上交功課等資訊,助課堂運作順暢。

於未知疫情持續多久但仍要維持優質學與教是學界現時的共同課題,相信學校的長遠規劃政策亦是一關鍵。馮朗副校長提到長遠而言,需要老師協調並幫助學校規劃網上教學方向,從課堂參與度、老師回饋、加強師生互動、鞏固學生說話訓練課程等學教及行政層面入手,需要推動網課發展恆常化。除此之外,教師需多加留意學生的資訊素養及身心靈健康,尤其在長時間採用網上課堂後對學童及照顧者的社交情緒所造成的影響亦甚為重要。

讓網上學習變得互動且有趣

網上教學的挑戰在於如何加強學生互動參與課堂,以及有效地評估且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實踐了數年電子學習的聖公會聖本德中學孔任熙助理校長,認為學校推行的混合教學的模式行之有效。透過網上學習平台,於上課前安排多元化的影片及簡單工作紙預習予學生,帶動自主學習的第一步;回到課堂上,由老師總結預習內容,讓學生分組共同討論、協力解決疑難、應用及展示學習成果,從而鞏固並提升學生知識、參與度及學習興趣,老師肩負促進者(Facilitator)的支援角色。最後透過課後功課對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評估。此模式不但可應用在面授課堂,在網課模式下也可採用,對推動三大學習(自主學習、課堂延伸學習、隨時隨處學習)有正面的幫助。

blooms-taxonomy.png

孔助理校長提到學校推行的混合教學的模式切合布盧姆分類學(Bloom's taxonomy)教學目標分類,第一步的自主學習可達成底層的記憶(Remember)及理解(Understanding),而其餘的應用、分析、評估及創造則可以在課堂上由老師帶領下處理。
Photo Source: Vanderbilt University Center for Teaching

網上學習平台的應用大大促進混合教學的模式。在掌握學生學習進度上,他提到運用Edpuzzle製作教學影片予學生預習,每段影片更會配簡易的工作紙以測試學生是否理解內容,老師亦可看到學生觀看影片的數據。課堂上以Desmos讓同學互動作答題目,進行即時批改、個別跟進;以Phet加入科學科的實驗模擬教材,令學生於網課也可以更易掌握科學的概念。網課的互動元素讓學生更投入及專注於課堂,老師也易於檢視及掌握學習成效。

香港教育界積極在危機中學習,未來仍需要繼續探索網上教學的發展路向。要掌握多元有效的網上教學策略,可重溫香港教育城(教城)與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AiTLE)早前攜手舉辦兩場「統籌全校網上學習策略2.0」網上研討會,研討會邀請經驗教師分享如何應對疫情挑戰去策劃混合式教學及分享網課教學竅門,助學校及教師優化教學並規劃下學年的教學日程,讓學生再度投入網課的節奏。

教學有道, 網上教學, 電子學習, 網上學習平台, 混合式教學

昔日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