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有多近?
A A A+ A++

糧食危機有多近?

少年Teen空

聯合國於今年4月發表《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指出全球接連爆發蝗災、森林大火與新冠肺炎疫症,令農產品供應極不穩定,更警告今年將有數以億計人餓死。身處在物質豐裕的香港,同學或許很難想像「糧荒」是怎樣一回事,但面對糧食危機迫在眉睫,作為世界公民的我們,需要正視並深入認識這個問題。

糧食問題一向是備受各國關注的議題,聯合國曾於2015年預測全球人口數目,將由當時的73億,增至2050年的97億,屆時全球糧食生產量恐怕難以滿足人類所需。一般而言,糧食供應受到不同因素影響,包括農作物收成、氣候變化、天災、石油價格、全球經濟情況等。香港主要糧食供應來自外地,若果未來糧食市場出現嚴重短缺,我們無可避免都會受到影響。

據樂施會今年7月發表名為《飢餓病毒︰新冠肺炎如何加劇飢餓》(The Hunger Virus - How COVID-19 is Fuelling Hunger in a Hungry World)的報告,提到新冠肺炎疫情將令糧食危機更為嚴峻。推算至今年底,全球平均每日或會有多達1.2萬人死於是次疫情造成的飢餓,比染病死亡的人數還要多。而疫情嚴重沖擊社會及經濟,除了切斷糧食生產供應鏈及令食物價格上漲外,亦引發大規模失業,不少人失去生計,同時一些人道救援工作亦大受影響。

面對糧食危機急劇惡化,各國都作出對策。新加坡政府早於2018年成立法定機構「新加坡食品局」,負責統籌、接管散落於各部門的糧食政策工作,希望處理氣候變化帶來的糧食供應挑戰,另一主要工作是推動農業與學術和創科界緊密合作,制訂方案提高該國農作品的收成量,目標是做到「自給自足」。

而中國今年各級政府亦推行「光盤」(吃光盤中食物)措施,鼓勵人們實行「N-1點餐模式」,例如十人進餐只點九人份量菜;亦提倡設專業點菜師,建立浪費行為舉報機制等,務求穩定國內糧食供應,宣揚珍惜糧食的訊息。

另一方面,不少科學家及科技企業正努力利用科技解決糧荒,例如近年有公司研發出植物肉及植物蛋,在香港亦有發售;外國亦有生物科學家研究養殖幼蟲,以製成人類或寵物的食物。此外,不少地方的畜牧業,都開始利用AI(人工智能)技術,提高生產效能,如以圖像分析、語音辨識技術,記錄並監察豬隻行為特徵包括體重、進食情況、運動強度、生病機率等,協助照顧豬隻、降低飼養成本。

至於基因改造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GM food),各國都一直有研究及測試,如重組大豆、粟米等農作物的基因,使它們能夠抵抗害蟲及除草劑,增加產量。惟至今仍存在爭議,不少人擔心食物安全風險,但亦有人認為是未來解決糧食問題的出路之一。

相信同學對糧食問題都有不同想法及建議,立刻參加「Master Code編程大賽2020AI起動.智啟零饑餓未來」,發揮創意利用人工智能科技及編程,設計出能改善人類生活的工具,為消除饑餓問題出一分力。

少年Teen空, 糧食危機, 可持續發展, 人工智能, AI

昔日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