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購物 慎防過度消費
A A A+ A++

網上購物 慎防過度消費

少年Teen空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網上購物在全球發展更迅速,在香港亦越來越普遍。網購與在實體店購物的模式大相逕庭,加上近年在電子錢包、直播平台等技術日漸成熟下,網購生態有何改變?又如何進一步改變人們的消費模式?當中又有甚麼值得留意的陷阱?

網上購物早年已逐步興起,近年更成為中國內地的一大重要產業;而在疫情影響下,為了減少與人接觸,市民避免外出、留家抗疫,更頻繁在網上平台購買日用品,令香港的網購行業在短時間內亦有爆炸性增長。

疫情令市民減少到實體店購物,對傳統零售店舖造成打擊。不少店舖抵不住租金、人力成本等壓力而結業。不論是大型連鎖品牌或是小本經營的小店,均轉向電子商貿發展,例如開設網店,或在社交媒體平台開設專頁售賣貨品,以降低經營成本,及藉平台接觸更多目標客群。

除此之外,近年網絡生態的一些新趨勢,亦帶動網購發展。例如社交平台開始興起直播銷售,由具備名氣的網絡紅人或店主親身充當主播,實時推銷或試用商品,過程中與觀眾即時互動或解答疑難,營造全新的購物體驗,及增加客人的信心,刺激其消費意欲。

電子支付平台亦推陳出新,以往網購多數只能以信用卡付款,現時一些電子錢包能夠連結銀行儲蓄戶口,或以現金增值,對於年青人而言更為方便。

網購作為更方便快捷的消費模式,亦有機會引起衝動及過度消費等問題,尤其是理財觀念未成熟的年青人,更需要小心謹慎。香港教育大學於2020年上半年訪問逾千名、來自27間學校的中學生,發現四成四人在近三個月曾出現入不敷支的情況,他們除了購買口罩等防疫用品,亦有訂閱網上影音串流、購買網絡遊戲及服飾等。

其實無論是網上購物或實體購物,作為消費者都需要量力而為,小心衡量自己的財政能力。我們在網購平台按「確定」下單前,可再次審視購物車中的貨品,分清楚「需要」及「想要」的項目;亦可以每月在網站的訂單紀錄,看看過去一個月內的花費總額,避免過度消費。同學在使用電子錢包時,亦應充分理解其操作,或與家長討論,避免以透支模式消費,「先使未來錢」。

少年Teen空, 網上購物, 電子錢包, 創新科技, 理財教育

昔日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