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否想過,疫情竟然可以影響我們的糧食供應?第五波疫情爆發的時候,許多市民相繼確診,當中包括一些提供公共服務的職員。今年二月尾,上水屠房及荃灣屠房因大量職員確診而停工,影響屠房日常運作,導致香港鮮肉供應量銳減,有些街市沒有新鮮豬牛羊肉販賣,所幸問題很快得以解決,沒有演變成糧食危機。大多市民都未必了解屠房的每日運作,究竟香港屠房是怎麼運作的呢?一頭豬到底經歷了什麼程序,才能變成我們食用的豬肉呢?讓我們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一探究竟。
香港屠房簡史
目前全港的鮮肉(牛肉、豬肉及羊肉)供應來自兩間持牌屠房,即上水屠房及荃灣屠房。以前,香港鮮肉靠長沙灣屠場和堅尼地城屠場兩個公營屠房供應,但隨着香港市民對鮮肉的需求持續下降,以及營運成本上漲,營運虧損高企,當時的行政局決定把兩所屠房私營化。最終,堅尼地城屠場被上水屠房取代,而長沙灣屠場也在上水屠房落成後逐漸關閉。香港數年前仍有長洲屠房,但不堪於豬隻供應嚴峻及成本急升,也在2019年關閉,成為歷史。
鮮肉屠宰程序
食用牲口的屠宰程序十分重視現場環境清潔和食品安全。不論是豬隻,或是牛羊,屠宰前必先經過宰前檢驗,所有牲口須接受屠房(獸醫)組的宰前檢驗小組的檢查。懷疑患病或受傷的牲口會被篩選作隔離屠宰,避免疾病傳播。以豬隻為例,檢驗後會經歷電暈、刺穿及放血、沖洗、熱水燙豬、去除豬毛、開肚取内臟、宰後檢查、蓋印、針編,最後才會分發到店鋪出售。如果食用牲口被發現患有43種疾病之一,其屠體、什臟及血液便須全部被沒收並銷毀。在屠房工作的衞生督察,除執行肉類檢驗工作外,還負上監察防止虐待牲畜等職責。
關注食品安全 珍惜食物
我們習以為常、每天都能吃到的食材經過重重關卡,以及屠房職員和衞生督察盡忠職守,才能確保安全,送到我們的嘴邊,實在得來不易。期望在了解整個屠宰過程之後,我們能好好珍惜及感謝食材本身,以及各人員為讓我們吃飽而付出的努力。教城English Campus的TVNews收錄了上述屠房停工事件的英文新聞片段,讓學生觀看新聞同時學英語,並了解更多社會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