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因應疫情而多次暫停面授課堂,除了影響主流學校的教學,特殊學校亦需靈活應變,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持續學習並實踐不同的知識和社交技能。教師可如何運用教學策略、資源及科技,以照顧SEN學生的學習需要?
循序漸進調整實時網課
明愛樂進學校李兆庭老師及鄒汶芯老師於接受訪問時表示,在這一年多疫情反覆的期間,教師們需要探索網上教學的可能性。該校於最初停課時,主要安排教師以預錄影片形式授課,但由於這種形式缺乏互動元素,學校故決定增加實時網課。網課一開始以校本形式進行,旨在讓學生和家長學習使用Zoom上課的禮儀和方法,並熟習平台的功能及操作。學校就不同的使用情況收集意見,從而協助學生盡快適應網課模式。
(教師需教導學生使用Zoom的不同功能,以促進學習,例如輸入選擇題的答案,舉手問問題等,讓網課順利進行。)
隨着學生和家長逐漸熟悉網課,網課轉而細分為中、小學組及班本形式進行。每節課時亦循序漸進地由15–20分鐘增加至30–40分鐘。教師調整了教學的節奏,在教學過程中加入相關短片,務求減少連續單向講述內容的時間,幫助學生保持專注。此外,教師為了收集學生的即時學習回饋,亦不時使用Kahoot!、Google Forms等網上工具向學生提問,透過檢視作答的成績,可得知學生整體的學習成果,亦能就學生個別的表現提供協助。
借助教育科技呈現課程內容,能助學生更投入網課。以教授立體打印技術為例,學生即使安坐家中,透過Tinkercad平台,亦可在教師指導下親自設計立體建模,而教師則會在學校替學生打印成品,透過師生互動和協作,燃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在網課期間,透過Tinkercad平台設計立體建模。)
支援在家學習及社交訓練
SEN學生往往需要家長陪同參與網課,協助解決技術問題或引導他們學習。然而,部分家長無法在日間陪伴子女上課,故該校的實時網課均會錄影,然後上載至「校內學習資源庫」,待家長空閒時陪同子女重溫課堂內容,此舉亦有助校內跨境學生重溫網課。基於家長資訊科技能力各異,學校亦會按需要郵寄實體課業和教材,並個別聯絡需要特別支援的家長,讓SEN學生在任何環境下都可持續學習。
另外,學校一向注重培養SEN學生的社交技能,雖然在面授課堂中進行社交活動會有更佳效果,然而在長時間無法面授的情況下,教師亦需要靈活調整教學策略。有見及此,學校會於不同節日舉辦直播活動予全校參與,除了介紹節日的習俗,亦讓學生可在網上相聚,彼此祝賀交流,藉此盡量補足社交訓練的需要。
(學校舉辦中秋節直播活動,教導學生中秋節的應節食品,部分學生更參與角色扮演。)
展望未來混合式教學發展
暫停面授課堂期間獲得寶貴的網課經驗,加上網絡技術越來越成熟,促使該校積極考慮在未來沿用混合式教學,在傳統面授課堂以外,亦鼓勵學生在網上自主學習。學校將持續增潤校內的學習資源庫,提供預錄影片及實時網課重溫,亦計劃更清晰地以科目和程度作分類,讓學生更容易搜尋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充分發揮混合式教學的優勢。
學校除了建立校本的網上學習資源,亦可善用坊間的資源幫助SEN學生學習,例如「智識遊學園」與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專業教育心理學文學碩士課程的學生共同設計了數款執行功能小遊戲,讓學生透過遊戲化學習訓練其執行功能,輕鬆提高知識量和培養對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