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近年外國及本地學校紛紛推行在教室吃早餐的政策。早餐除了有助飽肚,還有什麼實際功用?最近香港中文大學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吃早餐對提升學業成績有正面影響,而常以烘焙類及蛋白質食物作早餐的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更勝其他學生。吃早餐並非萬能,不過大家亦不妨審視一下自己和子女進食早餐的習慣,擁有一個健康「Good morning」!
外國早有不少研究指出,飢餓感會影響學生學習表現及行為,包括過度活躍、善忘等,而早餐不但有助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及減少行為問題,恆常進食早餐更有助均衡吸收營養,減少肥胖問題。而中大教育數據研究中心最近公布有關本港學童早餐習慣及影響的調查報告,亦進一步反映吃早餐有助學業成績。
中心去年訪問1.5萬名小三、小六及中三學生,詢問他們吃早餐次數、種類等,並分析其家庭背景、學生學習動機等因素作對比。結果顯示吃早餐對學生的中、英、數成績均有正面影響。若以全港學生平均500分的學業能力測驗計算,幾乎每天吃早餐的學生,成績提升了30至50分,足足相等於多接受1.5年教育才可提升的分數。
中心進一步研究每週吃早餐不少於3天的學生,發現進食烘培食品如麵包、高蛋白質食品及穀物早餐的學生,相較沒進食這些食品的學生,得分更高。而進食汽水、即食麵、餅乾,及加工肉類如餐肉、火腿,學生學業成績較低。雖然研究未有調查學生進食不同食物的份量,但結果與坊間不少醫學報告相若,具一定參考價值。
早餐一向被視為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一頓豐富的早餐,能為一整天的工作儲足能量,但一般人卻容易忽略早餐的重要性。調查指出,每天吃早餐的小三學生有76%、小六學生有60%,中三學生則只有41%。負責研究的中大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擔心,大學生進食早餐次數更疏。
學生不吃早餐不外乎因為匆忙。近年一些學校開始推行在校吃早餐政策,例如每天上課前預留20分鐘早餐時間,讓學生無需邊啃麵包邊跑回校,亦有學校在校務處放置麵包和飲品,讓沒吃早餐的學生享用。美國早年已大力推動相關政策,至少18個州份響應,包括提供免費或廉價早餐予貧窮學生。侯教授表示,團隊會進一步向各校發送個別分析結果,除了早餐,亦包括學生學習動機、睡眠時間等與成績的比較,期望有助學校調整教學策略,亦希望更多學校及家長重視吃早餐,開展在校吃早餐計劃。
外國早有不少研究指出,飢餓感會影響學生學習表現及行為,包括過度活躍、善忘等,而早餐不但有助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及減少行為問題,恆常進食早餐更有助均衡吸收營養,減少肥胖問題。而中大教育數據研究中心最近公布有關本港學童早餐習慣及影響的調查報告,亦進一步反映吃早餐有助學業成績。
中心去年訪問1.5萬名小三、小六及中三學生,詢問他們吃早餐次數、種類等,並分析其家庭背景、學生學習動機等因素作對比。結果顯示吃早餐對學生的中、英、數成績均有正面影響。若以全港學生平均500分的學業能力測驗計算,幾乎每天吃早餐的學生,成績提升了30至50分,足足相等於多接受1.5年教育才可提升的分數。
中心進一步研究每週吃早餐不少於3天的學生,發現進食烘培食品如麵包、高蛋白質食品及穀物早餐的學生,相較沒進食這些食品的學生,得分更高。而進食汽水、即食麵、餅乾,及加工肉類如餐肉、火腿,學生學業成績較低。雖然研究未有調查學生進食不同食物的份量,但結果與坊間不少醫學報告相若,具一定參考價值。
早餐一向被視為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一頓豐富的早餐,能為一整天的工作儲足能量,但一般人卻容易忽略早餐的重要性。調查指出,每天吃早餐的小三學生有76%、小六學生有60%,中三學生則只有41%。負責研究的中大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擔心,大學生進食早餐次數更疏。
學生不吃早餐不外乎因為匆忙。近年一些學校開始推行在校吃早餐政策,例如每天上課前預留20分鐘早餐時間,讓學生無需邊啃麵包邊跑回校,亦有學校在校務處放置麵包和飲品,讓沒吃早餐的學生享用。美國早年已大力推動相關政策,至少18個州份響應,包括提供免費或廉價早餐予貧窮學生。侯教授表示,團隊會進一步向各校發送個別分析結果,除了早餐,亦包括學生學習動機、睡眠時間等與成績的比較,期望有助學校調整教學策略,亦希望更多學校及家長重視吃早餐,開展在校吃早餐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