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愈來愈多企業爭相發展人工智能(AI)產品,亦有研究指出機器和演算法將改變職場對人才的需求,並預期數以千萬計的新、舊工作將隨之輪替。適逢疫情帶來電子學習契機,教師除了思考如何善用AI提升教學效能,亦可着手規劃推展AI教育,讓學生及早認識以至應用AI。
使用手機的語音辨識系統、與網絡聊天機械人互動、甚至與電腦競技——AI在不知不覺間已走入日常生活的不同範疇。近年,不少學生在創作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作品時,也進一步應用AI技術,例如在「Master Code編程大賽」中,一些中學組參加者能夠應用Microsoft Azure AI及編程工具,設計出各種改善人類生活的方案。
此外,新技術的出現逐漸轉化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讓教育界對AI發展的關注與日俱增。世界經濟論壇去年發表《未來工作報告2020》(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0),預期在2025年前,人類與機器分工的轉變將可能導致8,500萬個職位被取替,同時有多達9,700萬新工作應運而生。
事實上,該報告預期的新、舊工作輪替在現今也漸見端倪,例如去年有南韓電視台運用「Deepfake」(深偽)技術,以真實主播為原型,塑造出栩栩如生的AI主播,讓觀眾不禁思考:究竟未來還會否由真人報道電視新聞呢?而電視台未來又需否聘請專門人員,以操作和訓練AI系統?
(韓國MBN電視台主播金柱夏與其AI「分身」對話,此為電視台報道截圖。)
大學伙拍中學設計AI課程
為培訓AI人才,一些大學已增設相關學科,讓學生能在中學階段先學習基礎知識,有助銜接大專課程。為此,香港中文大學現時透過「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與十多間中學攜手設計本地AI課程,讓學生能夠及早學習相關基礎知識,並推動AI教育普及化。
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是計劃的先導學校之一,並於上學年率先在中一及中三級推展AI課程。該校的金偉明校長表示,課程分七個範疇,包括看、聽、說、讀、模擬、AI推理,以及思考與創造。「每個範疇都是由淺入深,由認知到應用,甚至包括編寫程式,而每一個範疇都有道德議題,我們再從中抽取合適的內容教授。」
不過,該校去年甫推行新課程便遇上停課,當時臨時變陣,改為每週安排一節網上電腦堂,讓兩級同學一同學習AI。在科技的幫助下,近二百人的課堂仍能在網上平台順利進行。任教電腦科的林嘉穎老師分享,課堂先從『看』的課題着手,並透過具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的繪圖平台「Quick, Draw!」,讓學生與機器競猜圖畫,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觀看我畫圖時,鬥快開咪估我在畫甚麼,從中了解人類的思考模式,再學習機器的思考模式。」
另外,網課經驗亦印證以混合式學習教AI的可行性,金校長認為,部分基礎內容也可透過錄影等方式,讓學生在課後學習,課堂便有更多空間實踐所學,如做實驗。
(林老師透過「Quick, Draw!」平台進行遊戲,讓學生了解人類與機器的思考模式。)
(AI課堂內容截圖)
以AI平台推動自主學習
使用AI電子教學工具並不局限於提升學習趣味,更重要是締造個人化學習歷程,達至自適應學習(Adaptive Learning)。疫情大幅縮減面授課堂的時間,不少教師已體會到,如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他們也能在課外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而使用AI學習平台就能夠事半功倍。一方面,這些平台能夠為學生提供即時學習回饋,並因應其強弱調整練習難度;另一方面,教師可從系統獲得學習數據,以分析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及能力,從而調整教學策略。
近年,部分發展較成熟的外國平台已打入香港市場,而澳洲的互動數學學習平台Mathspace,更備有配合本港數學課程的題庫,減輕教師設計練習的壓力。另外,隨着語音辨識技術發展愈趨成熟,學生甚至可透過AI平台自學語文。以學英文為例,來自美國的EnglishCentral提供過萬條英語影片,學生在鍛鍊英語聽力及學習新詞彙之外,還可以上載錄音,讓系統就其發音及抑揚頓挫等評分。教城本月底也將於該平台推出學生獎勵計劃,讓學生能夠善用復活節長假,輕鬆自學英文。
如教師希望對AI課程及教學有更深認識,現可按此報名參加中大與教城合辦的「電子教學分享研討會」。研討會將於4月15日(四)在中大舉行,設網上直播。中大教育學院教授、金偉明校長等「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先導學校的代表,將分享混合式學習及推行AI教育的最新經驗。
(金偉明校長(中)與林嘉穎老師(最右)利用課餘時間,讓學生為「CUHK-JC iCar」AI模型車編程,讓它能辨識自己的外貌並隨之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