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22
A A A+ A++

01/2022

正向情緒教育啟迪學生學習與成長思維

Tuesday, January 25, 2022
教學有道

想提升學習效能,除了學術知識及技能的配合,教師愈來愈關注學童的社交及情緒抗逆力的因素。「好心情」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及加強互動性,提升學與教成效。若社交情緒教育行之有效,可以培養學生的正向情緒,引導學生如何表達和管理情緒,最終讓這些正向情緒、抗逆力幫助提升學習效能,並啟迪學生成長思維。

Undefined

想提升學習效能,除了學術知識及技能的配合,教師愈來愈關注學童的社交及情緒抗逆力的因素。「好心情」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及加強互動性,提升學與教成效。若社交情緒教育行之有效,可以培養學生的正向情緒,引導學生如何表達和管理情緒,最終讓這些正向情緒、抗逆力幫助提升學習效能,並啟迪學生成長思維。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2018年發表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數據,揭示香港15歲學生的學術能力排名全球第三名,反之社交及情緒抗逆力排名則遠遠落後並排在全球第四十二位。這表示香港學術成績名列前茅,在處理學童情緒問題仍需努力。民間研究機構MWYO曾就此研究世界各地的情緒及抗逆力教育,突出社交及情緒教育(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與增強青年抗逆力的關係,其中提出的一個可行改善策略便是營造有利於建立關係及正面的校園環境。

「情緒探熱針」關注學習時的情緒投入

第二屆創新教師獎得獎團隊順德聯誼總會李金小學積極推行校內的正向教育規劃,將正向教育、社交情緒教育等元素融入課程當中,尤其教學團隊在混合式學習環境下推動創新教學策略,自創的社交情意教育學習活動,務求令學生「不停」學之餘,更可以「快樂」地學習。

通過社交和情緒學習,可提升學生的抗逆力、課堂投入感及學習成就感。學校課程副校長葉碧君提到學校重視「先感受‧後學習」,從課程設計入手培養學生的正向情緒,擴闊學生的想法和注意力。課堂以「情緒探熱針」了解學生上課前後的情緒變化,讓情緒在課堂中變得可見及可溝通,老師能夠照顧他們的學習狀況和不同需要。增加互動元素,有助驅使學生投入課堂。教學團隊透過自創「醒腦活動」(Brain Break),讓學生運用腦袋及四肢進行不同活動,老師可在課堂前、中或後去了解、診斷及鞏固學生所學,同時讓學生有機會舒展筋骨,打破沉悶的課堂氣氛,帶學生進入興奮、開心等正向情緒狀態,提升學習效能。葉副校長認為滲入社交情緒教育的學習活動有助營造正向課堂氛圍,讓學生更投入學習,因此學校也逐漸把社交情緒元素廣泛融入不同科目教學中。

tr1.png

tr2.png

(老師鼓勵學生在課堂中覺察、表達自己的情緒,以「情緒探熱針」了解學生上課前後的情緒變化。)

tr3.jpg

(在疫情下雖然減少分組活動,但學生透過網課的互動「醒腦活動」將更多氧氣輸送到大腦區域進行學習,讓大腦形成新的記憶、調節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經遞質,有助增強注意力及正向情緒,從而提升學習能力。)

以「愛」傳遞正向校園氛圍

同時,順德聯誼總會李金小學悉心打造愉快繽紛的校園環境以推動正向文化。葉副校長指,有「愛」的校園環境對啟迪學生學習與成長思維十分重要。學校設置「開心講牆」分享校內關懷互愛精神,「Super鬆一Zone」區域更提供大電視讓學生可以在小息時玩電子益智遊戲、做運動,舒緩上學的緊張情緒。每個課室亦設有不同區域角落供學生放鬆,例如閱讀區、Lego遊戲區、禪繞填色及遊戲區、爆旋陀螺區等等,設立情緒的舒緩區域有助學生培養正向情緒。

tr4.jpg

(學校環境重視關懷與愛,情緒舒緩區域的作用是讓同學緩和緊張或負面情緒。)

除此之外,校方不斷優化教學內容並建立校本情緒課程,在二、三年級的課程中加入Super+課堂,透過繪本故事、卡通片及互動DIY課堂活動等,教導學生認識、表達和舒緩情緒。校方亦製作「開心摩天輪」小冊子,鼓勵孩童每周分享數件開心或感恩事,分享自己的正向情緒。小冊子內容豐富,培養學生正向情緒及建立正確價值觀,大受學生的歡迎。

tr5.jpg

(「開心摩天輪」小冊子介紹不同的情緒、舒緩情緒方法等,並透過小遊戲、填色活動及製作小手工等,鼓勵學生每周分享正向情緒經驗。)

學與教在疫情下呈現新的面貌,通過學校創新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校園佈置等,滲入社交及情緒教學元素,把正向情緒和成長思維融入校園和日常教學,營造正面及友善的校園環境外,更可以培養學生正面態度和身心靈健康,有助提升學習效能且促進全人發展。

想知道更多創新教學法,可以重溫「創新教師獎」系列研討會,了解更多創新教學模式及如何實踐創新教育。

Hashtags: 
教學有道, 正向教育, 學習效能, 成長思維
Edpost Title: 

理財教育不嫌早

Tuesday, January 25, 2022
家校童心

農曆新年將至,對孩子而言,最快樂的莫過於利是大豐收。家長與其擔心過早讓子女接觸金錢,或會染上揮霍的惡習,不如藉此機會,讓孩子學習理財這門大學問。最廣為人知的理財方法叫做「媽媽先幫你存起來」。不過,理財可不止存錢那麼簡單,背後涉及多種知識和概念,讓今期家校童心帶你和子女逐步學習。

Undefined

農曆新年將至,對孩子而言,最快樂的莫過於利是大豐收。家長與其擔心過早讓子女接觸金錢,或會染上揮霍的惡習,不如藉此機會,讓孩子學習理財這門大學問。最廣為人知的理財方法叫做「媽媽先幫你存起來」。不過,理財可不止存錢那麼簡單,背後涉及多種知識和概念,讓今期家校童心帶你和子女逐步學習。

接觸理財術語和概念

當你還是孩子的時候,可能由家長代為管理利是錢,到長大後才知道這筆「利是基金」發展如何。今天作為家長的你,不妨向子女講解「利是基金」的部署,讓子女接觸理財術語和概念。

家長通常將「利是基金」以定期存款儲起來,這裡就涉及「定期存款」、「利率」和「利息」等槪念。家長可以具象化以上概念,例如5年間賺取的利息可以買到甚麼物品,從中教育子女放棄即時消費可換來較佳的遲來利益。

培養分析和決策能力

生活在物質豐裕的社會,子女不時嚷着要買最新型號的電子產品,或是時下熱門的玩具。家長可以教育子女分辨「想要」(wants)和「需要」(needs),限制購買「想要」物品的支出,讓子女明白物慾無窮,總不可能全部得償所願,必須作出選擇和取捨。

學會上面的基本功後,家長可以進一步教會子女辨別短期和長遠利益,從而作明智決定。以現時常見的「遊戲課金」(即儲值購買遊戲虛擬物品)為例,子女能得到短期的快感,但長遠而言,子女可能不久後便對遊戲感厭煩,遊戲也終有倒閉的一天。家長與子女理性分析利弊,引導比嚴厲制止消費更具教育意義,讓子女在過程掌握箇中真諦,方便日後作出更合適的理財決定。

學會分配與計劃未來

家長可與子女一同訂立理財計劃,分配利是錢並規劃作不同用途。例如50%作定期存款,20%作娛樂用途,30%用於投資未來,如報讀興趣班、訂閱有益的刊物等。另外,子女也可以分配部分資產用作分享,向身邊的親朋戚友表達感謝,也能促進個人成長,建立良好品德。

家長亦可借助網上的理財教學資源和小工具。家長童學提供教育孩子理財的小秘訣;榮獲投委會理財教育獎的小校園讓學生通過遊玩學習遊戲來賺取虛擬金幣,可用於購買虛擬服裝、飾品等,並設有銀行定期存款功能,從中學會理財、規劃、理性消費等概念。

Hashtags: 
家校童心, 理財教育, 決策能力, 計劃未來
Edpost Title: 

四大素質 讓你在創科路上走更遠

Tuesday, January 25, 2022
少年Teen空

近年各大院校、機構以至企業不時舉辦各類創科培訓及比賽,讓中、小學生有機會一展創意,運用科技解決各種難題,晉身成為新手發明家。自問具備一定的實戰經驗,想更進一步,解鎖更大的創科成就?以下四大素質,有助你盡展潛能,成為明日的Innovator:

Undefined

近年各大院校、機構以至企業不時舉辦各類創科培訓及比賽,讓中、小學生有機會一展創意,運用科技解決各種難題,晉身成為新手發明家。自問具備一定的實戰經驗,想更進一步,解鎖更大的創科成就?以下四大素質,有助你盡展潛能,成為明日的Innovator:

同理心換位思考 以人為本

不少人在初接觸創科時,都會著眼於科技上的突破,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元素。創科旨在為人解難,若不代入用家的角度,感他人之所感,怎能構想出最「貼地」的創新方案呢? 同學們在動手製作創科成品前,不妨先設身處地、換位思考,透過觀察、傾聽或親身體驗等,將自己徹底融入使用者的感受中,體會他們的現實難點和需要,從而制定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好奇心—求知若渴 虛心若

創科不一定是無中生有,有時一個偶然的發現,遇上一顆小小的好奇心,或會成就日後的偉大發明。所謂好奇心,就是對身邊事物抱有興趣和熱情,並且積極求知,尋找答案。作為創新者,需凡事好奇,鍛鍊對事物的敏銳度;懂得發問,以探索新知的心態尋根究底;永不自滿,持續學習和進步,才能發掘事情的另一面,早着先機。

自學能力—自主探究 跨科學習

疫情之下,相信同學們早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而跨學科的自學能力,可說是創科點子能否實踐的關鍵。真實世界的難題,大多牽涉不同範疇,所需的知識和技巧未必能在傳統學科中獲取。再者科技與時局日新月異,單一學科的知識亦難以應付時刻改變的需要。想突破界限,同學們平日應主動探究學科以外的領域,累積不同方面的知識,並將課內外的跨學科知識融會貫通,讓創意得以落地應用。

公民素養—關心社會 放眼世界

甚麼是「公民素養」?簡言之就是21世紀公民所應具備的涵養,不僅關心自身,更會參與公共事務,關注社會以至世界的共同議題。疫情發展至今,本地及世界各地湧現大量的公民創新,為了重塑在疫下的生活,創意盡出。以公民視野看世界,放眼於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將助你在創科路上走得更遠!

在去年12月舉辦的「學與教博覽2021」中,多間學校在「InnoSTEMer Showcase」中展示學生的創新作品,不少針對疫境出謀獻策,亦有不少是從長者及弱勢社群的角度出發,既創新又「貼地」, 充分展現以人為本的精神。此外,教城每年亦會舉辦「Master Code編程大賽」「Code2App挑戰計劃」等,鼓勵中、小學生活用科技,身體力行為大眾解難。想投入創科,成為未來的創意發明家,同學們不妨多參與同類型的創科活動,藉着交流拓闊自己的眼界吧!

Hashtags: 
少年Teen空, 創科思維, 自主學習, 公民素養
Edpost Title: 

消失的「年三十」

Tuesday, January 25, 2022
童學同樂

年近歲晚,一家人總會趁「大年三十」除夕夜,聚首一堂吃頓團年飯。不過,翻開2022年月曆,你可有發現今年「年廿九」之後,就直接跳至大年初一? 究竟是誰靜悄悄的偷走了「年三十晚」? 其實,每年是否有「年三十」,都是依照傳統的農曆曆法,按月亮盈虧圓缺變化而決定。今年「大年三十」消失,實由「朔望月」所導致。

Undefined

年近歲晚,一家人總會趁「大年三十」除夕夜,聚首一堂吃頓團年飯。不過,翻開2022年月曆,你可有發現今年「年廿九」之後,就直接跳至大年初一? 究竟是誰靜悄悄的偷走了「年三十晚」? 其實,每年是否有「年三十」,都是依照傳統的農曆曆法,按月亮盈虧圓缺變化而決定。今年「大年三十」消失,實由「朔望月」所導致。

小月、大月、朔望月?

「朔望月」是月亮圓缺的一個周期,「朔」為陰曆月的開始,由於月球的背光面向着地球,所以我們看不到月光;相反「望」可見明月,因為月球受光面全部對着地球。一個「朔望月」約等於29.5天。鑑於一個月的月數是以整數表示,農曆每月日數介乎29至30天,前者稱為「小月」,後者則為「大月」。

年廿九的團年飯

為什麼總覺得除夕夜不是「年三十」很罕見? 由於每月平均為29.5天,因此每年出現「大月」的機率較「小月」的多,而今個團年剛巧遇上「小月」,故沒有「年三十晚」。翻查資料,2013年及2016年其實也沒有「年三十」啊!

雖然今年沒有「年三十」,但除夕夜實為歲末的最後一晚,所以今年「年廿九」就是除夕夜,你準備好回家與家人吃團年飯了嗎? 中國人重視團年飯,認為這頓飯象徵着「豐衣足食」,傳統上,團年飯菜式數量不可為單數,有說最好12道菜,代表一年的12個月,而且必備雞的菜餚,寓意吉祥和幸運。

除夕夜後,就是農曆新年了!香港閱讀城收錄《中華里—生活時令系列 節慶(第一冊):春節、清明節》一書,通過深入淺出的文字,讓讀者了解更多有關大掃除、貼門神、掛春聯等農曆新年的傳統!中華里生活時令系列亦介紹了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中國傳統節日。事不宜遲,快來發掘更多有趣的習俗和文化吧!

Hashtags: 
童學同樂, 農曆曆法, 除夕團年, 傳統節日
Edpost Title: 

未來教室助靈活教學 利教師推創新課程

Tuesday, January 25, 2022
焦點專題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間設備完善且能靈活調配資源的教室,可成就教師實踐更多創新的教學模式。香港教育大學(教大)的八間「未來教室」已於去年全部落成,課室糅合未來教學及創新科技,實用性和成本效益兼備,為幼稚園、中小學等提供參考。部分課室更設有延展實境及能刺激視覺的超寬投影系統,豐富學生於STEM、創意藝術等範疇的感官體驗。

Undefined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間設備完善且能靈活調配資源的教室,可成就教師實踐更多創新的教學模式。香港教育大學(教大)的八間「未來教室」已於去年全部落成,課室糅合未來教學及創新科技,實用性和成本效益兼備,為幼稚園、中小學等提供參考。部分課室更設有延展實境及能刺激視覺的超寬投影系統,豐富學生於STEM、創意藝術等範疇的感官體驗。

設AI接收器測聲量 大型熒幕推活動教學

八間「未來教室」座落教大蒙民偉圖書館,總佔地一萬多平方米,其中「未來中小教室」剛於去年11月峻工,內置兩部人工智能(AI)系統的聲音接收器,設備可根據講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調整課室內不同空間的聲量,確保每位觀眾都能清晰聽到講者的內容。課室內同時設有四個大型輕觸式熒幕,方便教師活動式教學,舉行遊戲和比賽等,加強師生互動及學習趣味,且加深學生對教材的印象;學生亦可善用圖像和投影片等工具,進行匯報和分組討論。

picture1.jpg

(未來中小教室設四個大型輕觸式熒幕,方便師生進行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增加互動性,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圖為教大學術及首席副校長李子建教授與傳媒示範有關唐詩《送別》問答遊戲的情況。)

 

另一「延展實境教室」設有全港數一數二大的VR CAVE虛擬實境系統,以360度互動式四面及地面投影,以及環迥立體聲音響系統,讓學生身處教室,便仿似置身世界各地。在該教室內,學生只要戴上輕便的立體眼鏡和感應器,便可感受逼真的環境,就算並無戴上VR眼鏡,仍然可以進行單人或小組的VR活動。疫情期間,師生難以離港,教師便可自行製作教材,介紹敦煌、故宮等不同名勝古蹟。

 

波浪型投影配感應系統 供多感官學習體驗

專為有特殊學習需要同學而設計的「特教坊」則配備波浪型的超寬投影系統,配合支援助聽器的環線感應系統,以及多色地板圖案,為需要特殊學習的同學針對視覺、聽覺、觸覺等提供多感官的學習體驗;另外還設有很多不同課程如「創作坊」、「創藝教室」、「未來幼小教室」、「電子研習坊」及「創科教室」等,以滿足學生於各範疇及階段的學習需要。

picture2.jpg

(特教坊的超寬投影系統可投影大型教材,刺激具特殊學習需要同學的視覺體驗,圖中播放影像為北宋畫家張擇端著名作品《清明上河圖》。)

picture3.jpg

(未來幼小教室不僅俱備特別為幼兒設計的傢具,更設多色地板圖案及互動式地板,方便提供各種互動遊戲和學習活動。)

教大學術及首席副校長李子建教授表示,「未來教室」涉獵不同學習階段的教學,由幼兒至中學,以及照顧到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其他教室亦從科學、人文及藝術等領域出發,設計均滿足靈活的教學空間,達致裝備學生各項技能。

按校本學生需要 引入建構主義式學習

教室將開放給教育界同工及辦學團體等參觀,李教授續說,學校可視「未來教室」為科技教育的參考藍圖,再因應校本需要,設立具學校特色的教學空間。教大團隊強調,學校在建構校本未來教室時,應避免盲目追求高科技,反該從實際需要出發,善用現有資源,再添置合用的創新科技,以達到較理想的教學成果。

picture4.jpg

教大學術及首席副校長李子建教授(中)認為,現今教學需破舊立新,模式不應再拘泥於書本學習知識,應按校本需要,再為教室引入創新科技元素。)

未來教室需以學生為本,李教授認為,成功的教室更要混合面授與電子教學,在傳統教學中引入建構主義式學習,一改以往完全依賴教師單向教授的方式,使學生從親身實踐中學習。李教授建議,學校可先試行設立一至兩間特別教室,讓教師跨學科地使用,再按需要增加教室設備和數量。

Hashtags: 
焦點專題, 創新教學, 教育科技, 未來教室
Edpost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