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23
A A A+ A++

01/2023

生物奧秘——肌肉發達的動物

Friday, January 27, 2023
童學同樂

打開電視觀看野生動物紀錄片,你會看到細小機智的昆蟲、強大凶猛的捕食性動物、奇形怪狀的深海生物,讓你不禁感嘆大自然的廣闊和多樣。你有沒有發現,有些動物的體格魁梧、肌肉發達,看起來十分強悍彪炳,讓人畏懼三分。袋鼠更是當中的佼佼者,牠們頂着可愛的臉孔,卻有着一身肌肉。原來這都是源於基因。

Undefined

打開電視觀看野生動物紀錄片,你會看到細小機智的昆蟲、強大凶猛的捕食性動物、奇形怪狀的深海生物,讓你不禁感嘆大自然的廣闊和多樣。你有沒有發現,有些動物的體格魁梧、肌肉發達,看起來十分強悍彪炳,讓人畏懼三分。袋鼠更是當中的佼佼者,牠們頂着可愛的臉孔,卻有着一身肌肉。原來這都是源於基因。

紅袋鼠是袋鼠家族中體型最大的物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袋動物。牠們的兩條前肢和兩條後腿,加上肌肉發達的尾巴,支撐牠們以多種方式移動。牠們直立時,經常運用尾巴作為「第三條腿」平衡身體。尾巴的力量等於後腿力量的總和,十分強大。牠們擁有支持強壯的身體的必要條件:寬大的心臟和數量多的肌肉線粒體。紅袋鼠的肌肉量更佔體重的一半,大部分肌肉都位於後腿和骨盆周圍,所以牠們的踢腿力量十足,足以重傷別的動物。

袋鼠需要在野外奔跳、覓食和生存,因此身體自然演化至肌肉發達和擅長運動。這就是生物的演化。人類亦是歷經演化才成現今的模樣,你有想過為甚麼我們的腦袋比其他哺乳類動物的大?為甚麼人類以兩足步行?為甚麼我們天生不及袋鼠健碩?

簡單而言,那是因為人類演化為高智力生物,作為生存的優勢,讓我們的智力比其他生物高,而人類的腦在生物中佔個體體重中相當的份量。至於雙腿站立的原因,目前還沒有定論。有科學家認為是因為在四百萬至八百萬年前,稀樹草原的面積增加,以雙腳行動較易覓食和移動。

大自然的奧秘至今都尚未完全解開,是否讓你眼界大開呢?世上仍有種種神奇有趣的生物知識待你探索,登入「熊貓電子學堂:自然常識獎勵計劃」,提升自己對大自然的認知,並學習為保育出一分力。你亦可參與學生獎勵計劃,增進各方面的知識!

Hashtags: 
童學同樂, 生物演化, 大自然, 生物, 保育
Edpost Title: 

全民參與拯救「溢奶」的故事

Friday, January 27, 2023
少年Teen空

疫情為世界各個界別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影響商界、學界或是其他行業的運作模式,也曾造成全球供應鏈混亂,導致某些產品供應不足,卻有部份變得供過於求,情況在日本牛奶產出上可見一斑。2021年年末,日本本土牛奶產量過剩,需要大量銷毀,更有報道指出將會有5000噸,即500萬盒一公升裝牛奶被銷毀。面對這個困境,日本上至政府,下至人民齊心協力,各出奇謀刺激牛奶的銷量,致力減少浪費。

Undefined

疫情為世界各個界別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影響商界、學界或是其他行業的運作模式,也曾造成全球供應鏈混亂,導致某些產品供應不足,卻有部份變得供過於求,情況在日本牛奶產出上可見一斑。2021年年末,日本本土牛奶產量過剩,需要大量銷毀,更有報道指出將會有5000噸,即500萬盒一公升裝牛奶被銷毀。面對這個困境,日本上至政府,下至人民齊心協力,各出奇謀刺激牛奶的銷量,致力減少浪費。

政府機構和官員活用社交媒體引起關注

國家酪農業遇上挑戰,政府機構和官員首當其衝,以多種措施望解決問題。首先,農林水產省的職員穿上乳牛裝拍攝,解說目前牛奶過剩的困境,呼籲大家多喝牛奶。影片可愛有趣,迅速爆紅並引起大家關注牛奶產量過剩的問題。有知事運用社交媒體的力量,在個人Twitter上發起「牛奶挑戰」,呼籲大眾拍攝一口氣把一杯牛奶或是任何牛奶製品喝完的影片,讓牛奶的消費量增加。

官方也通過一筆預算,支助酪農全額費用,捐贈免費的牛奶與牛奶發酵乳產品給全國各地有需要的醫療機構、學童設施與社福設施等,希望透過免費提供的活動,有意義地消耗過剩的牛奶,解決酪農生計問題。

商界減價促銷,推奶製飲品刺激消費

除了政界,商界也加入了拯救牛奶行動。有連鎖便利商店月推出熱牛奶半價的活動,吸引了許多媽媽帶著孩子們前往購買,總計販售了超過一百萬杯,相當於平常1.5倍的牛奶數量。另外,也有連鎖超市推出學校學餐用的小包裝牛奶,並以非常便宜的價格78¥(約港幣4至5元)販賣,惠及百姓之餘,也確保了酪農的生計。

民間大推牛奶食譜

民眾也積極以個人力量,提出解決辦法。有人氣家庭料理研究家在網絡上推出一系列牛奶料理食譜,包含杏仁豆腐、牛奶糖、牛奶布丁等家庭料理;也有知名品牌推出特設網站,和大家分享簡單的以牛奶製成的各式料理;亦有料理食譜網發起「牛奶食譜大賽」,讓使用者們上傳「使用大量牛奶的料理作法」,優勝者將獲贈價值10萬日幣的現金券。最後獲勝的是使用大量牛奶製作的「辣味胡麻旦旦麵」。

面對突如其來的困難,日本全民眾志成城,推動牛奶的銷量,盡量減少食物浪費。他們的決心、團結和創意都是我們面對挑戰時值得效法的態度,也是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想閱讀更多精彩故事,可分別到TVNews「知文識趣」閱讀英文和中文的新聞和文章,更可參與「學生獎勵計劃」,精進自己各方面的知識。

Hashtags: 
少年Teen空, 疫情, 供應鏈, 酪農業
Edpost Title: 

智用愛的語言 建立融洽的家

Friday, January 27, 2023
家校童心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是不少父母的心聲。父母最大的心願,莫過於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但為何父母的好意有時卻被孩子誤解?親子之間出現摩擦,不是父母不愛孩子,而是彼此未找到相同的「愛語」。了解孩子接收愛的方式,父母的關懷便能對應孩子的需求,並找到融洽的相處模式。

Undefined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是不少父母的心聲。父母最大的心願,莫過於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但為何父母的好意有時卻被孩子誤解?親子之間出現摩擦,不是父母不愛孩子,而是彼此未找到相同的「愛語」。了解孩子接收愛的方式,父母的關懷便能對應孩子的需求,並找到融洽的相處模式。

認識五種愛的語言 找到孩子接收愛的方式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關鍵,父母可以認識五種愛的語言,並透過生活經驗和互動,找到孩子適合哪一種「愛語」:​

1. 肯定的言語

稱讚和鼓勵不但提升孩子自信,還能讓孩子感受到自我價值。孩子幫忙做家務後,父母可以表示欣賞和感恩:「謝謝你打理我們的家!我很欣賞你的付出。」

2. 服務行為

為孩子做他們所愛的事情,如烹調孩子喜愛的菜餚,或是一同前往孩子喜愛的主題樂園,能讓孩子從你的付出中感到被重視和關愛。

3. 真誠的禮物

禮物是表達心意的常見方式,也是愛的象徵,要訣在於禮物要符合孩子的喜好和需要。若孩子喜歡某個卡通人物,不妨在他生日時送上印有這個卡通人物的小禮物,讓他們感受到你的體貼。

4. 優質時間(Quality Time)

定期放下手機及工作與孩子相處,從一起談天、逛街和做運動中互相了解,可以讓彼此的感情昇華。優質時間不一定很長,簡短的十五分鐘已足夠;而且可以自然發生,也能透過相約進行,關鍵在於互相尊重,進行雙方認為舒適的家庭活動。

5. 身體接觸

和孩子牽手和擁抱等小舉動,可以提升親子間的感情聯繫。例如孩子在課外活動中表現良好時,不妨摸摸他們的頭髮,拍拍他們的肩膀,肯定他們的成就,讓他們獲得踏實的感覺。

從小建立愛的概念

愛不是由單方面傳達,而是互相培養的。過程在於互相理解、包容和尊重,從而提升彼此心靈上的感情連結。孩子未必一時三刻體會這些抽象的概念,因此父母可以透過故事和生活事例,讓他們從小認識「愛」的觀念,成長成懂得愛己愛人的人。

中國古代也有「仁愛」和「孝道」等家庭價值觀念,背後擁有深厚的文化根源,父母可從小培育孩子這些正確的價值觀,以遊戲使其內化。應該如何起步?「知文識趣」設有一系列和中華文化有關的遊戲,讓孩子輕鬆學習「仁愛」等儒家思想,從小養成良好品格。父母也可以和孩子瀏覽「香港閲讀城」,共讀與親情有關的故事,讓他們以故事主角為榜樣敬愛父母。

Hashtags: 
家校童心, 愛的語言, 家庭價值, 價值觀教育, 仁愛, 孝道
Edpost Title: 

當生命教育遇上STEAM 為創新教育解鎖

Friday, January 27, 2023
教學有道

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是近年教育界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學校透過加強生命教育去引導學生探索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學會如何尊重及珍惜生命,進而延伸至對他人、自然以至世界的關愛,最終幫助學生提升自身抗逆力,應對在成長階段面對的種種挑戰和困難。生命教育的推動方式相當多元化,不少學校更會把生命教育融合課程並貫通不同學科。其中第三屆創新教師獎得主巧妙地運用動物及植物等生命體為教學切入點,配合STEAM跨課程協作,為生命教育締造新的可能性。

Undefined

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是近年教育界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學校透過加強生命教育去引導學生探索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學會如何尊重及珍惜生命,進而延伸至對他人、自然以至世界的關愛,最終幫助學生提升自身抗逆力,應對在成長階段面對的種種挑戰和困難。生命教育的推動方式相當多元化,不少學校更會把生命教育融合課程並貫通不同學科。其中第三屆創新教師獎得主巧妙地運用動物及植物等生命體為教學切入點,配合STEAM跨課程協作,為生命教育締造新的可能性。

設立亞馬遜生物教室 建構校本STEAM科學課程

要在學校推動創新教學模式及革新課程架構,需要前瞻性的思維及完整的策劃。第三屆創新教師獎得獎團隊慕光英文書院,一直積極發展校內STEAM教育,更於2020年開始籌備成立「亞馬遜生物教室」,策劃以大自然生態為主題的特色校本課程,領養超過240隻小動物,並透過飼養、觀察、交流,以動物為師,結合學科知識及生命教育,讓學生從體驗中學習。

慕光英文書院副校長張永豐先生提到計劃的萌芽源自一條變色龍。喜愛小動物的科學科教師歐達江先生把變色龍帶回學校,讓他們意外地發現學生開心活躍的一面,啟發學校開展和摸索以生態為本的課程。張副校長表示:「對動物的同理心及好奇心容易引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當中最感動是看到學生學習主動性及自信心都大大提高。」

「亞馬遜生物教室」項目也借助疫情期間的停課順勢擴大發展。歐老師提到,學校團隊把握「危」、創造「機」,於停課期間做好前期準備功夫,跨科組群策群力合作構思出整個課程架構,以糅合科學及生命教育的方針,把大自然生態元素主題融合現行課程框架。

whatsapp_image_2023-01-16_at_11.06.01_am_1.jpeg

「亞馬遜生物教室」提供沉浸式教學環境,把多樣性生物融入課程學習當中,提升學習趣味。

體驗式學習 認識生命的真諦

「亞馬遜生物教室」提供體驗式學習的環境,使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其中。課程發展之初是以科學科為主軸,從生態角度出發去講解相關課題及知識,例如觀察生物、動物繁殖與遺傳等,並以動物為本進行不同的學習活動,把課堂所學知識具體應用。

同時,學校期望宣揚「以(動物)生命影響(學生)生命」的教育,因此「亞馬遜生物教室」的動物成員均是以領養代替購買,部份更是身體有殘缺或瀕臨絕種的動物。小動物參與課堂學習誘發學習動機及興趣,張副校長談及在相處過程中,學生與動物建立了深厚感情,他們都願意利用小息時間或是假期主動回校照顧小動物。透過生物保育和生態接觸,學生發展了正向思維,學懂關懷和尊重生命。

whatsapp_image_2023-01-16_at_11.06.33_am.jpeg

課後,學生們十分熱衷於照顧動物的起居飲食,自願報名參與的飼養員團隊更超過70人。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教室的動物也難以避免。學校會妥善照顧生病的小動物,安排看獸醫或做手術,以身作則教導學生如何善待動物。歐老師說到:「面對動物生命的終結,固然會難受,我們會舉辦追悼會,讓學生從中反思生命及死亡的意義。」

whatsapp_image_2023-01-16_at_11.01.36_am.jpeg

學生們獻上紙鶴及心意卡,為因疾病而離逝的南美洲巨蜥Lora送上最後的祝福。

跨科協作元素 推動全面學習

教學團隊同時重視跨學科知識學習,項目雖以科學為主軸,但也加入電腦及STEM課程協作,發展跨科校本教材。透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在不同範疇的教學領域中,實踐知識共通的技能。除了生物教室的動物外,生物科教師陳美緣女士提到學校也有參與種大豆、養珊瑚項目,她認為「部份同學需要透過另類學習活動去誘發學習動機及興趣,以動手做的技能訓練學生主動學習」,而這樣可以關顧學習差異,幫忙需要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生。

電腦科教師黃君怡女士分享課程配合初中「智能家居」課程主題,學生會把學習的編程知識、所製作的裝置於「亞馬遜生物教室」中應用實踐。「通過情境學習,學生不但更加投入參與,也可以連貫科目的知識、加強學習的延續性,例如學生會定期維修裝置,甚至收集數據分析,以便為動物提供合適的生長環境。」黃補充。

學校也樂於與其他中小學及機構分享「亞馬遜生物教室」的成果,歐老師提到過程中會鼓勵學生主導,由他們帶領進行分享,既可培養演說能力及技巧,又對學生人際溝通的自信心有所禆益。對於項目的發展,除了開拓製作蛇皮標本作義賣,加入經濟科元素外,張副校長說到長遠而言會再加入中文科和視藝科進行跨科學術合作,對外亦會透過小動物連繫學校附近社區的小朋友及老人家,讓學生回饋社會。

mu_kuang_english_school.jpg

(「創新教師獎2022」得獎團隊慕光英文書院,由左至右:副校長 張永豐先生;教師 歐達江先生、陳美緣女士、黃君怡女士)

第三屆「創新教師獎」的另一位得獎者鳳溪創新小學的課程統籌主任陳玉瑟女士也從另一角度,以植物為切入點推動校本「生命教育X STEAM」課程發展。陳主任以校園附近的木棉樹為題,設計出「觀木棉.悟人生」的跨學科專題研習。課程以「知、情、意、行」為框架,讓學生體驗學習,例如在學校生態園收集棉花和樹葉,從認識到觀察木棉葉、到品嘗五花茶、製作葉脈書簽、利用木棉棉絮蘸墨水寫書法等,從活動中提升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正向價值觀的熏陶,培養學生愛自然,愛生命的正向品德。

想知道更多創新教學法,緊貼「創新教師獎」的最新消息,了解更多「創新教師獎2022」的得獎者分享寶貴的實踐創新教育經驗。

Hashtags: 
教學有道, 生命教育, STEAM, STEM, 創新教師獎, 創新教育
Edpost Title: 

科學為本創造快樂教室 知識素養與未來技能兼備

Friday, January 27, 2023
焦點專題

傳統的教育模式源遠流長,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教授認為近代的「生產線式」教育源自工業革命。隨着社會由工業社會轉至現今的知識型社會,需要人才所擁有的知識技能大相徑庭,如以前組裝車輛需要大量人手,現已被機械人取締,令生產效率提升。為培育立足未來的主人翁,天普大學Kathy Hirsh-Pasek教授以「學習的科學」理論為基礎,建議學校和課程的變革方向,鼓勵和推動教育的重塑。

Hirsh-Pasek教授認為培育學生的廿一世紀技能是學校的教育目標之一,因此課程和教法須因時制宜地調整。她致力將科學和教育連繫,使科學變成顯淺易懂,能應用在教育、城市發展及數碼世界等領域,她參與的最新著作Making Schools Work: Bringing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to Joyful Classroom Practice》 ,以「學習的科學」為本,配合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CED)提出的未來技能,並以真實學校例子,演繹如何應用遊戲化學習(Playful Learning)的原則於課堂中,提升學習成效及培育6C技能。

Undefined

傳統的教育模式源遠流長,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教授認為近代的「生產線式」教育源自工業革命。隨着社會由工業社會轉至現今的知識型社會,需要人才所擁有的知識技能大相徑庭,如以前組裝車輛需要大量人手,現已被機械人取締,令生產效率提升。為培育立足未來的主人翁,天普大學Kathy Hirsh-Pasek教授以「學習的科學」理論為基礎,建議學校和課程的變革方向,鼓勵和推動教育的重塑。

Hirsh-Pasek教授認為培育學生的廿一世紀技能是學校的教育目標之一,因此課程和教法須因時制宜地調整。她致力將科學和教育連繫,使科學變成顯淺易懂,能應用在教育、城市發展及數碼世界等領域,她參與的最新著作《Making Schools Work: Bringing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to Joyful Classroom Practice》,以「學習的科學」為本,配合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CED)提出的未來技能,並以真實學校例子,演繹如何應用遊戲化學習(Playful Learning)的原則於課堂中,提升學習成效及培育6C技能。

professor_kath_hirsh-pasek.jpg

(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Kathy Hirsh-Pasek教授)

「成功」的科學——平等(Equity)、遊戲化學習(Playful Learning)和6C技能

Hirsh-Pasek教授認為一套成功的教育模式需要惠及所有學生、尊重不同文化和提倡平等,無論學生的種族、國籍、性別、傷健或社經狀況有否不同,學校和教師設計的教案也必須平等對待每位學生。

2.png

教授綜合了各學者、科學家和專家超過五十年研究而成的「學習的科學」,總結出六個組成最佳學習環境,構成遊戲化學習,從而提升學習成效的元素。第一個是「主動學習(Active)」,實驗證明學生在主動學習和需要動腦筋(minds-on)的時候學得最好。主動學習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發問問題和反思,專注並投入其中,與學生只聆聽和硬背資訊的「被動學習」恰恰相反。第二個元素是「投入(Engagement)」,保持學生的專注力是教育的一大難題,而觀察所得,學生在小組活動的專注度比在全班活動的高。主動學習和投入相輔相乘,有學者認為讓學生參與指示較少和學生主導的活動,效果可能比傳統的學習方式更佳。

第三個元素是為學習賦予「意義(Meaningful)」。若學生把新學的知識與個人經歷和興趣連結起來,他們的學習會更加豐富和貼近生活,該知識或技能也會更深刻難忘。另一個元素是「社交互動(Socially Interactive)」。不同研究都顯示,學童能夠透過不論是玩耍、討論、辯論等互動行為,發展認知、社交、情緒和語言能力,甚至是建立科學對話的能力。另外,「反覆(Iterative)」學習也十分湊效,若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環境,讓學生思考如何使用不同方案解決同一個問題,透過反覆嘗試,他們便能學會在往後幾次的嘗試中採用更精密的方法解決問題。最後一個元素則是「快樂(Joyful)」學習,快樂和正面情緒是遊戲化學習產生的自然情感,而它們是推動學生主動參與和創造學習意義的重要力量。教授最後補充,遊戲化學習擁有多個面向和層次(例如成人參與和引導的程度),而每個層次所得的效果也有所不同,教師制定教案時可靈活運用。

必備的廿一世紀技能(6 Cs

3.png

要讓學生能成為全面、適應力強,並且得以立足於這個充滿不確定性而多變的世界的人,他們必須擁有6C技能 ——協作(Collabo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知識(Content)、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創新(Creative Innovation)和自信(Confidence)。每個6C技能都不能一蹴而就,需分四個階段循序漸進地學習,而且它們不是獨立運作,而是相輔相乘。

人是群體動物,協作和溝通尤其重要,我們希望能夠把獨自行事的學生培養至懂得與人協作;把空有原始情感的學生培育至懂得與人交流,最終能夠與人講共同故事。我們亦應致力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其累積知識,再轉化為專長;訓練學生以證據為本的批判性思考;激發創意,讓他們配合知識和批判性思考,在面對現在和未來的挑戰時,得以創造出創新的解決方案。最後,我們需要協助學生建立自信,具體而言即是對達成目標的毅力和熱誠,最終使他們擁有「失敗」和「冒險」的勇氣。

Hirsh-Pasek教授認為6C技能提供了一個全面的關鍵技能框架,可以通過遊戲化學習自然發展而成。

遊戲化學習適合全年級學生 提升學習效能和減輕師生壓力

雖然書中的三個先導學校例子取自幼稚園和小學,但教授表示遊戲化學習適用於所有年齡和年級的學生,她也有在自己的大學課堂中應用這教學法,重點是要包含上述六項要素。她明白現今一些課題的教學方法已經合宜,例如乘數表始終需要背誦,但仍有很多課題有融合遊戲化學習的空間,使學習效果更長久和廣泛。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由OECD主辦的全球學生評估,測試全球學生的閲讀、數學和科學知識能力。教授觀察到全球學生的PISA分數停滯不前,因此她認為各國應反思現今的教育制度和「成功」的標準,繼而針對教學法和評估準則作出適當變革,讓學生真確地學習到所需知識,且可把知識連繫至現實生活。這樣,學生的分數得以提升之餘,也能減輕師生的學與教壓力。

Hirsh-Pasek教授詳細地分析和解釋未來教育的走向,提出科學理據,以至真實的學校例子,積極推動學校把學生培育成能夠立足未來、貢獻社會的人才。此外,Hirsh-Pasek教授擔任「學與教博覽2022」主題演講的講者,結合科學和科技,為元宇宙在教育方面的整全發展提供框架。相關錄影已上傳至Go eLearning,馬上觀看並向各位講者和同工取經。

Hashtags: 
焦點專題, 遊戲化學習, 主動學習, 未來教育, 廿一世紀技能, 學習的科學
Edpost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