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23
A A A+ A++

02/2023

巾幗不讓鬚眉——貢獻良多的女科學家

Thursday, February 23, 2023
童學同樂

有人認為男性在科學領域上表現更佳,例如諾貝爾科學獎的得獎者都以男性居多。但事實上,只是受社會風氣影響,女性在以前未必擁有平等的教育和獲獎的機會。如今,社會趨向性別平等,出色的女科學家得到更多嶄露頭角的機會,你又認識哪些女科學家呢?

Undefined

有人認為男性在科學領域上表現更佳,例如諾貝爾科學獎的得獎者都以男性居多。但事實上,只是受社會風氣影響,女性在以前未必擁有平等的教育和獲獎的機會。如今,社會趨向性別平等,出色的女科學家得到更多嶄露頭角的機會,你又認識哪些女科學家呢?

來自英國的珍.古德女爵士(Dame Jane Goodall)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靈長類動物學家和人類學家。她投入了超過60年的時間研究黑猩猩(chimpanzee),多年來糾正了大量學術界對黑猩猩的錯誤認知,更為靈長類動物學貢獻許多珍貴的新發現。

1960年,26歲的古德在貢貝溪國家公園進行黑猩猩的野外研究計劃。計劃最初不被看好,但古德對研究的熱誠和堅持取得驚人的發現,使人刮目相看。她發現了黑猩猩能夠選擇並使用工具,再用之從蟻巢中釣取螞蟻,顛覆了長久以來「只有人類才會製造工具」的認知,更新了人類學和動物行為學的研究觀點。

古德憑着這項發現獲劍橋大學頒發動物行為學博士學位。儘管獲得了名譽,她並沒有選擇留在舒適的城市和實驗室,而是回到貢貝溪國家公園。更利用所得的捐助建立了貢貝溪研究中心(Gombe Stream Research Centre),專門對黑猩猩進行研究。這家研究中心也是世界上唯一對黑猩猩連續進行近50年野外觀察的研究所。

kids_content.jpg

(致力研究黑猩猩及推動保育的珍.古德女爵士)

及後,古德繼續投入黑猩猩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從前,人們以為黑猩猩是一種溫馴的食草動物,古德則發現了牠們會狩獵、發生戰爭,甚至有些會為了取樂而襲擊和殘殺同類。她亦發現了黑猩猩社會中的階級制度。後來,古德成立了研究會和環境教育計劃,致力推動和支持動物保育項目。

古德憑着熱情、堅韌和實力貢獻學術界,更不遺餘力推動環境保育,為世界出一分力。其實不論性別,只要你擁有熱誠和堅持,都可以在自己喜愛的領域上闖出一片天。想觀看更多在科學領域的女科學家,可到English Campus觀看影片,學習英語外,更能學習到她們的生活態度!

Hashtags: 
童學同樂, 女科學家, 科學
Edpost Title: 

一鳴驚人的人工智能

Thursday, February 23, 2023
少年Teen空

相信有留意網絡動態的你必定在近期經常看到有關ChatGPT的文章和影片。ChatGPT是一個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程式,以類似對話框的文字方式互動。它甫推出就席卷全球,上線短短兩個月用戶數量便達到一億。因為ChatGPT除了可以模仿照人類自然對話的方式互動外,更令人大開眼界的是它還可以處理相對複雜的語言工作,甚至可以寫詩、撰文等。一切都是歸功於人工智能(AI)強大的學習能力。究竟人工智能是甚麼一回事?

Undefined

相信有留意網絡動態的你必定在近期經常看到有關ChatGPT的文章和影片。ChatGPT是一個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程式,以類似對話框的文字方式互動。它甫推出就席卷全球,上線短短兩個月用戶數量便達到一億。因為ChatGPT除了可以模仿照人類自然對話的方式互動外,更令人大開眼界的是它還可以處理相對複雜的語言工作,甚至可以寫詩、撰文等。一切都是歸功於人工智能(AI)強大的學習能力。究竟人工智能是甚麼一回事?

人工智能是十分近代的產物,成為一門學科只有約70年。當時人工智能之父圖靈(Alan Turing)好奇機器能不能模仿人類的認知、學習過程,用邏輯推理和已有訊息來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及後,他提出了「圖靈測試」,測試機器能否表現出與人一樣的智力水準。「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是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理論主要是設計和分析一些讓電腦可以自動「學習」的演算法。經過多次反覆的學習,機器便可以從數據中自動分析並獲得規律,再利用規律對未知數據進行預測。

在日常生活中,或許出乎你意料,機器學習無處不在,融入於社會的不同範疇。在醫療上,機器能通過學習無數正常與異常的X光片,從而學會分辦健康和不健康的圖像,協助醫生判斷病人的情況;在翻譯上,機器可透過輸入和對比不同語言之間句式和詞語的關聯,從而在很大程度上翻譯出正確的句子。我們每天使用的搜尋器和語音識別所產出的結果也是機器學習的成果。而上述的ChatGPT也是以機械學習中的強化學習進行訓練,因此它的對答也是有文理的,但它終究只是一個不斷學習的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的文本和表達之間的編碼和解碼錯誤會導致它輸出混亂的數據,使其有時會寫出看似合理但不正確或荒謬的答案。

人工智能是人類科技進步的證明,亦因機械的特性而可作深度、快速且重覆的學習,成為人類的一大助力。同時,ChatGPT的熱潮也讓學術界、藝術界和編輯界等界別響起了濫用和假資訊等的警號,再度牽起各界人工智能道德的反思。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是科技界的大趨勢,我們更應全面了解它的歷史、原理和正負面影響。香港閱讀城有一系列講解人工智能的書籍,深入淺出,助你逐步了解人工智能。

Hashtags: 
少年Teen空, 人工智能, AI, 機器學習
Edpost Title: 

與子女同行 規劃理想人生

Thursday, February 23, 2023
家校童心

中學文憑試(DSE)即將開考,考生緊張備戰的同時,相信家長也會替子女擔憂升學和出路。當子女面對升學上的疑慮,家長可以如何跟他們分憂?我們可先掌握自己在生涯規劃上的角色,然後給予子女充分的支持,讓他們在屬於自己的舞台上發光發亮。

Undefined

中學文憑試(DSE)即將開考,考生緊張備戰的同時,相信家長也會替子女擔憂升學和出路。當子女面對升學上的疑慮,家長可以如何跟他們分憂?我們可先掌握自己在生涯規劃上的角色,然後給予子女充分的支持,讓他們在屬於自己的舞台上發光發亮。

成為細心的聆聽者 子女敢於分享想法

parents_content03.jpg

生涯規劃是自我認識的過程,讓子女持續地了解和發展自己的能力、興趣和志向。每人的前路沒有標準答案,想法也可以隨時間、環境和個人經歷改變。因此,親子持續的良性互動比結論更為重要。家長可善用「積極聆聽」的技巧,例如點頭表示對話題的興趣,讓他們感覺受理解。家長也可以透過開放式問題,例如「五年後你想自己變成怎樣?」和「為甚麼你會建立這些人生目標?」等問題,從討論中理解子女對未來的看法。雙方未必能一時三刻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但家長宜謹記在過程中用心聆聽和討論,互相尊重的態度建立持續的良性互動非常重要。

適時放手 讓子女發掘並探索多元興趣

parents_content01.jpg

在眾多的興趣班和活動中,家長可以放手讓子女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要從中觀察和發掘他們的長處。如果十多歲的孩子渴望把興趣當作職業,更嘗試追求自己的理想,家長要接受這是正常不過的事。舉例而言,子女想以影片製作為職業,但部分家長可能早已為子女計劃前程,讓家長的期望有所落差。同一時間,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渴望獲得認同,倘若家長開初便否定他們的想法,或會影響親子關係。家長可斟酌考慮放手給予子女機會,例如設定一段時期,先讓子女學習並鑽研拍攝技巧,定期跟他們反思學習過程,一同探討以影片製作為職業的可能性,在適當時機再與他們討論是否應以該興趣為職業。相信屆時雙方都已經對該興趣及子女的發展有更多理解,達成共識的機會亦會相應提高。

和子女同行 為未來做好準備 

parents_content02.jpg

掌握升學就業資訊的要訣在於與子女同行。由家長單方面向子女傳達資訊,少不免讓他們感到壓力;相反,倘若家長讓子女自行搜集升學資料,他們或會因缺乏方向而無從入手。不少網上平台提供豐富的生涯規劃和升學及就業資訊,例如教育局設立的「生涯規劃資訊」網站,家長不妨跟子女一同了解最新的升學階梯和出路選擇,為未來做好準備。

通過閱讀相關的書籍,子女便會得到更多資訊,若父母參與分享交流,更有助子女更有系統地生涯規劃。家長不妨向子女推介「香港閲讀城」中有關生涯規劃的好書,讓他們培養正面樂觀的心境面對人生,朝着個人目標有計劃地進發!

Hashtags: 
家校童心, 升學, 生涯規劃
Edpost Title: 

實踐適異性教學 成就創新未來教育

Thursday, February 23, 2023
教學有道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個體,在學習過程中,他們的學習方式、需要、興趣甚至潛能各有不同。因此,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是學校和教師需要正視的重要課題。教師若能順應學生的學習差異,靈活地因材施教,並提供適切的教學策略,自然可以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第三屆創新教師獎得獎團隊——香港航海學校,透過課程改革來調適學習環境和內容,為學生提供多元學習經歷,幫助提升學習動機之餘,亦促進學生全人發展,成就創新未來教育。

Undefined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個體,在學習過程中,他們的學習方式、需要、興趣甚至潛能各有不同。因此,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是學校和教師需要正視的重要課題。教師若能順應學生的學習差異,靈活地因材施教,並提供適切的教學策略,自然可以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第三屆創新教師獎得獎團隊——香港航海學校,透過課程改革來調適學習環境和內容,為學生提供多元學習經歷,幫助提升學習動機之餘,亦促進學生全人發展,成就創新未來教育。

以創新改革迎合學生所需

香港航海學校的教學團隊從2018年起便銳意改革課程,配合學校特色的海事科目,因應學生的學習需要而設計合適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充分盡顯潛能、發揮所長。團隊務求營造多元的學習環境,與學生同行並航向未來發展。秉持創新的精神,趙文浩副校長提及改革的初衷是因為留意到學校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機比較薄弱,尤其海事科理論較多、概念較抽象,而且修讀海事科的專業認受性不足,以致他們學習的興趣低落。因此,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和擴闊未來的升學就業選擇,就成為團隊課程改革的重點。

如何有效針對學生所需,提供適切的教學?作為一所男校,學生們大多活潑好動,亦對機械學習、水上活動體驗等較易感興趣。學校因應學生的學習特質,致力推動發展體驗式學習模式,讓學生「動手做」參與。同時,在新的校本海事課程中,海事科成為必修科,初中生學習基礎理論,而高中生則進行實務訓練。有興趣的學生更可以考取「本地船長三級證明書」專業牌照,以裝備他們未來投身本地船舶業。

1.jpeg

(趙文浩副校長帶領學生在船上體驗,從實踐中認識海事知識。)

善用創新科技教學

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學校在校本海事科課程中引入了創新科技互動元素,增設不少先進教學設施以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由於16歲以下的學生不能駕駛真實船隻,但面對學習知識的需要,因此船舶模擬駕駛訓練系統應運而生。模擬駕駛更套用維港實景,讓學生擺脫現實限制,可以投入虛擬場景進行駕駛船隻的學習。趙副校長也提到不少海事的知識都難以在日常生活中實習,例如緊急救援、滅火、棄船練習等,故此學校也開始發展沉浸式虛擬實境訓練系統,以VR技術輔助教學,為學生設計出不同學習場景,以助他們應用理論知識。

2.jpeg

(善用沉浸式VR技術來教學,讓學生可以掌握專業技能,更可加強互動及參與)

同時,教學需要與時俱進,輔以資訊科技的配合,令學生更投入參與學習活動。趙副校長認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後,學與教的回饋也十分重要。學校嘗試使用電子學習平台、電子書等,不但可即時回饋學習,亦可以儲存學習數據、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讓教師準確地掌握學生學習難點,從而提升教學效能。資訊科技在海事科的應用尤見成效,自行編製的電子學習教材進一步支援學生學習,以深入淺出的方法設計學與教材料,並利用電子教科書呈現抽象知識及概念,例如使用動態圖像呈現浮標的閃燈和頻率如何協助航行的船舶定位導航。趙副校提到,學校下一步正在製作手機應用程式作學習輔助工具,以及將資訊科技逐步推廣至其他學科應用,加強電子學習的效能。

3.jpeg

(電子教科書把文字及抽象概念以短片及動態圖像呈現,以幫助學生更具體地理解課題。)

多元學習活動締造體驗經歷

學校也致力透過多元學習活動建立及營造學習氛圍,務求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學校每年都會舉行全方位學習活動,一連五日暫停常規課堂,為每一個年級訂立不同主題的跨科體驗活動,例如探訪、實地考察、歷奇訓練營、STEM體驗及海事體驗日等。配合跨科課程設計,以豐富的體驗活動來提升學生學習動機,鍛煉各種共通技能,亦讓學習過程更添趣味。

趙文浩副校長形容:「改革是摸着石頭過河的過程,全賴整個教學團隊的合作,慢慢發展出整個課程。」透過體驗式學習模式、資訊科技輔助教學、創新科技互動及電子學習平台回饋等方向,學校就能按學生的能力及學習需要,實踐適異教學並建構一個完善的創新教學方案。

不同面向的適異性教學

教學策略需要關顧學生所需而進行調整,第三屆「創新教師獎」的另一位得獎者香港扶幼會盛德中心學校教師任安杰先生在校內設計適切且全面的STEAM活動。他針對不同學習進度及需要的學生去設計課程,把複雜的學習活動分拆成不同學習任務,亦會在課後支援能力較弱的學生,讓他們重拾對學習的興趣,從而加強協作、運算等共通能力以及資訊科技、人工智能的應用;

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也是創新教師獎的得獎團隊,他們推行「正向創客計劃」,以發展家居維修為主題的學習領域,按學生能力和興趣作分層學習,讓學生發揮潛能。計劃結合服務學習的概念,運用體驗教育、動手做來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想像力、解難能力等共通能力。

想知道更多創新教學點子,了解「創新教師獎2022」得獎者分享他們的寶貴實踐經驗,立即參與3月至4月舉行的三場「創新教學薈萃」網上研討會,內容涵蓋STEAM課程設計適異教學實踐沉浸式及遊戲化學習策略,讓同工能夠相互借鏡,並肩建構未來教育。

Hashtags: 
教學有道, 創新教師獎, 適異性教學, 創新教育
Edpost Title: 

適應全面復課:建立校本韌性和調整全日制時間表

Thursday, February 23, 2023
焦點專題

過去三年,學界為應對疫情發展不斷調整教育模式。如今中小學逐步全面恢復全日面授課堂,學校和教師應如何維持並繼續提升學與教效能?教育界同工該如何透過學校政策的調整,協助師生適應學習新常態,重拾學與教節奏,同時照顧師生身心靈健康的需要?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聯席總監陳君君博士認為提升學校的韌性(resilience)和師生的身心靈健康(well-being)十分重要。她引用多項國際性資料,表示疫情為全球學生、教師以及校長的身心靈健康帶來了深刻而長遠的影響。在香港方面,一項香港青年協會的調查顯示,超過33%的學生期待在新學期重返校園;與此同時,有51.9%的學生出現了情緒健康問題;而另一調查亦指出39%的受訪校長在疫情期間出現了抑鬱或筋疲力盡的症狀。綜合所見,師生在疫情下的身心靈健康問題值得關注。

Undefined

過去三年,學界為應對疫情發展不斷調整教育模式。如今中小學逐步全面恢復全日面授課堂,學校和教師應如何維持並繼續提升學與教效能?教育界同工該如何透過學校政策的調整,協助師生適應學習新常態,重拾學與教節奏,同時照顧師生身心靈健康的需要?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聯席總監陳君君博士認為提升學校的韌性(resilience)和師生的身心靈健康(well-being)十分重要。她引用多項國際性資料,表示疫情為全球學生、教師以及校長的身心靈健康帶來了深刻而長遠的影響。在香港方面,一項香港青年協會的調查顯示,超過33%的學生期待在新學期重返校園;與此同時,有51.9%的學生出現了情緒健康問題;而另一調查亦指出39%的受訪校長在疫情期間出現了抑鬱或筋疲力盡的症狀。綜合所見,師生在疫情下的身心靈健康問題值得關注。

junjun_chen_2_hi.jpg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聯席總監陳君君博士)

建立學校韌性 應對未來挑戰

陳博士認為韌性是提高個人和學校團隊身心靈健康、能力及工作表現的一種內在的能力素養,對師生裨益甚多。不少的國際研究證實,對學生而言,韌性不僅可以增強自信,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還可以支撐他們在困境中成長,以及增加學習的參與度,對提高學習成績或有幫助;對教師和校長而言,韌性令他們更熱愛教學,有助激發創新教學思維,也讓他們維持工作與家庭的平衡和社交關係,增強了他們處理日常挑戰及面對困境的能力,並加深他們對所屬工作組織的歸屬感,繼而提高工作表現並促進組織的表現。

根據韌性迴圈理論,韌性的過程分為「惡化、適應、回彈、成長」四階段。陳博士認為經歷過疫情的衝擊,大多數師生可能還處於適應和回彈階段,有一些甚至可能還沉陷於惡化階段,也有部分已初見成長的端倪。韌性較強的人在困境和挑戰下能保護自己,儘快回彈到原來的水準;有一些韌性極強的人更會利藉此機會挑戰困境,實現自我成長,達到韌性迴圈理論的最高階段。因此,陳博士強調韌性是一項值得培養的能力素養,這項素養在充滿易變性、不確定性、複雜性、模糊性的烏卡時代(VUCA)和後疫情時代尤為重要。

四項實用建議 助教育界建立韌性

陳博士提出四項建議,盼助教育界建立韌性,在後疫情時代站穩陣腳,邁向未來。首先,教育界同工應從自我關懷、引領自我開始。我們可以採取系統性(systematic approach)的方法來從養成韌性的校長做起,成為行為榜樣(Role Model)影響並培養出具有韌性的教師和學生,從而建立具韌性的學校。

第二,我們應把韌性內化並滲透到日常生活與工作中,並持之以恆地從日常小習慣中培養。

第三,我們可利用韌性創造工作與學習資源兩者跟要求間的協同效應。以校長和教師為例,他們的工作要求一般是難以改變的,但他們可以嘗試改善可變的工作資源來緩衝工作要求。例如,由於家庭和同儕間的支持是影響韌性的重要因素,學校可增加教職員參與家庭活動或交際的機會,以促進員工與其家人、員工與員工間的關係。這樣更有可能對學校領導與員工的關係產生正面影響,協同效應亦因而產生。陳博士和李子建教授撰寫一篇有關香港中小學教師韌性的文章中指出,韌性可以讓教師調整現有的工作和要求,以提高他們的身心靈健康和工作表現。

最後,陳博士宣導「引領關懷」,以構建學校韌性串聯效應,提高學校師生的身心靈健康和成績表現。這舉措也回應了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最近提出的《2030年議程》。該議程倡議把建設健康社會作為共同目標,以應對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從而營造一個更具韌性的社會。這理念需要建立由韌的串聯效應帶動:首先由校長、教師和學生促進個人韌性和身心靈健康,然後藉由環環相扣的關係在學校內建立韌性,並推延至整個社區。她建議校長可以在疫情帶來的震撼中尋求啟示,將逆境轉為契機,引領教師和學生加強關注自身的韌性和身心靈健康素養,並積極推動學校韌性串聯效應。

重新編排時間表 平衡學術和其他學習經歷

全港中小學也密鑼緊鼓,為恢復全日制面授課堂做好全校規劃和制定措施,助師生逐步適應全日制課堂的節奏。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副校長(學與教)黃穎詩女士表示:「規劃恢復全日課堂的時間反而讓學校找回『初心』,重新審視疫前的時間表,大膽求變,為學生編排出擁有多元學習經歷的上課時間表。」

黃副校認為疫情讓學校反思「全日制」的意義。她表示學校固然重視學業成績,但學生的多元經歷同樣重要。觀乎三年的「半日制」上學生活,常規課程其實可以在半日內完成。因此,學校決定把下午課的時間分配給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的課堂。黃副校強調,學校作為社會的一員,肩負培養學生全人發展的社會責任,以及照顧家庭背景各異的學生,讓所有學生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因此,學校善用下午的課時,為學生提供多元課堂,這些生動有趣的課堂亦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提升了學習效能。

1_vice-principal-with-students.png

(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副校長(學與教)黃穎詩女士與學生合照)

黃副校亦指出學校的課堂編排在復常後作出重大改動。學校重整一週五天的上課時間表,把常規的學術課堂全部集中在上午,以騰出午膳後的時間安排活動課。活動課的種類包羅萬有,目的是豐富學生在學術外的學習經歷,達至全人發展。例如星期一,學校為學生安排了語言課,從校外邀請外藉教師合作,以話劇等有趣生動的課堂,提升學生英語能力;星期二和四則分別安排了統稱為「才能課」的「藝術日(Art Day)」和「科學日(Science Day),學生不僅可以參與朗誦、茶藝、繪畫等藝術活動,又可以學習STEM、編程等知識,兩個「才能課」合起來就可全面培育學生的「STEAM」技能;而在星期三和星期五則是班主任課和周會,內容以生命教育為題。值得注意的是,學校的校隊訓練等人才培訓的時段以往在放學後進行,現在調配至下半日的課時之中,讓師生在上學時間內完成訓練,使學生在課後有更多時間發展個人興趣、完成課業和溫習。

2_language.png

(外藉教師在週一的語言課以英語教導學生製作三文治)

3_art-day.png

(「藝術日」的中華文化武術課)

陳博士透過研究所得,提出學校需要建立韌性才能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同時學校也需要關注校長和師生的身心靈健康,從而建立一個健康社會;而黃副校則以自身學校為實例,分享如何編排復課時間表,為學生提供全人教育。「教城×卓師會教師專業發展系列」網上研討會邀請了陳博士和黃副校,與教育界同工分享有關心得。除該場研討會外,該系列還將會舉辦更多網上研討會和實體工作坊,資深學者和教師將分享如何規劃學校政策和編排全日時間表,於課堂上照顧學習落差和重燃學生學習動機的經驗,以及如何提升師生身心靈健康。歡迎有興趣的同工報名,參與專業發展交流。

Hashtags: 
焦點專題, 復常, 復課, 韌性, 身心靈健康
Edpost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