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22
A A A+ A++

05/2022

不能旅遊怎麼辦?

Tuesday, May 24, 2022
童學同樂

疫情肆虐至今,面對嚴格的防疫隔離政策,以及染疫的風險,市民外遊的成本大大增加,大多數人只好留在香港。長達兩年的「旅行空白期」讓大家都十分想念旅遊的時光,雖然未來防疫限制可能會慢慢放寬,但同學們短時間內都難以籌備旅行。那麼,為了讓各位一解不能旅遊之苦,為你推介暫代外遊的活動,享受留港遊樂!

Undefined

疫情肆虐至今,面對嚴格的防疫隔離政策,以及染疫的風險,市民外遊的成本大大增加,大多數人只好留在香港。長達兩年的「旅行空白期」讓大家都十分想念旅遊的時光,雖然未來防疫限制可能會慢慢放寬,但同學們短時間內都難以籌備旅行。那麼,為了讓各位一解不能旅遊之苦,為你推介暫代外遊的活動,享受留港遊樂!

露營一夜 享受外宿樂趣

旅行除了觀光、了解地方風土文化外,能夠離家一會,在外生活也是樂趣所在,而露營則可滿足你外宿的慾望。在幽靜的營地親力親為紮營,用爐具煮食,對於習慣都市方便生活的我們,是十分難得的體驗。在營地亦可親親大自然,遠離光害觀星,度過不一樣的晚上。如果想輕鬆舒服,避免體力勞動,也可以選擇近年很熱門的Glamping豪華露營,入住舒適的露營車或設備俱全的營帳,也是享受假期的好方法!

水清沙幼 沙灘玩水放鬆

香港天氣炎熱,游泳自然是消暑降溫的良方。香港共有42個公眾泳灘,依情況開放。到沙灘遊玩除了可以暢泳一番,還可以打沙灘排球、曬日光浴、建沙堡壘、衝浪等等,是你與良朋親友好好相聚、釋放能量的好地方!部份沙灘更設燒烤區,三五成群望着波光粼粼的海面,度過一個溫馨飽足的中午或晚上,十分愜意。不過,謹記在下水前要做好熱身運動保護自己!現在是非常時期,亦需留意防疫措施的種種限制,免得誤墮法網。

登高遠足 心曠神怡

疫情爆發時,人們足不出戶。疫情稍為緩和後,香港多條行山路線都出現人潮,皆因人們都渴望以較輕鬆的運動活動身體和呼吸新鮮空氣。雖然香港高樓大廈林立,但只要細心發掘便會發現香港有許多規劃完善的行山徑,供市民遠足。而同學們可以選擇一些較平坦的行山徑行走,即可輕鬆遠離繁囂城市、欣賞美景。不過,早前的行山潮亦導致亂扔垃圾的情況更為嚴重,同學們記得身體力行,珍惜及愛護大自然。

希望以上所列的戶外活動能為你帶來放鬆的空間,讓我們細心靜待,迎接未來可以旅遊的季節!無論是去旅行、露營或遠足,地圖都是不可或缺的裝備。今期小校報深入介紹地圖的起源,立即了解一下這個旅行小伙伴的誕生和演變吧!

Hashtags: 
童學同樂, 外遊, 戶外活動
Edpost Title: 

解構香港屠房

Tuesday, May 24, 2022
少年Teen空

你有否想過,疫情竟然可以影響我們的糧食供應?第五波疫情爆發的時候,許多市民相繼確診,當中包括一些提供公共服務的職員。今年二月尾,上水屠房及荃灣屠房因大量職員確診而停工,影響屠房日常運作,導致香港鮮肉供應量銳減,有些街市沒有新鮮豬牛羊肉販賣,所幸問題很快得以解決,沒有演變成糧食危機。大多市民都未必了解屠房的每日運作,究竟香港屠房是怎麼運作的呢?一頭豬到底經歷了什麼程序,才能變成我們食用的豬肉呢?讓我們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一探究竟。

Undefined

你有否想過,疫情竟然可以影響我們的糧食供應?第五波疫情爆發的時候,許多市民相繼確診,當中包括一些提供公共服務的職員。今年二月尾,上水屠房及荃灣屠房因大量職員確診而停工,影響屠房日常運作,導致香港鮮肉供應量銳減,有些街市沒有新鮮豬牛羊肉販賣,所幸問題很快得以解決,沒有演變成糧食危機。大多市民都未必了解屠房的每日運作,究竟香港屠房是怎麼運作的呢?一頭豬到底經歷了什麼程序,才能變成我們食用的豬肉呢?讓我們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一探究竟。

香港屠房簡史

目前全港的鮮肉(牛肉、豬肉及羊肉)供應來自兩間持牌屠房,即上水屠房及荃灣屠房。以前,香港鮮肉靠長沙灣屠場和堅尼地城屠場兩個公營屠房供應,但隨着香港市民對鮮肉的需求持續下降,以及營運成本上漲,營運虧損高企,當時的行政局決定把兩所屠房私營化。最終,堅尼地城屠場被上水屠房取代,而長沙灣屠場也在上水屠房落成後逐漸關閉。香港數年前仍有長洲屠房,但不堪於豬隻供應嚴峻及成本急升,也在2019年關閉,成為歷史。

鮮肉屠宰程序

食用牲口的屠宰程序十分重視現場環境清潔和食品安全。不論是豬隻,或是牛羊,屠宰前必先經過宰前檢驗,所有牲口須接受屠房(獸醫)組的宰前檢驗小組的檢查。懷疑患病或受傷的牲口會被篩選作隔離屠宰,避免疾病傳播。以豬隻為例,檢驗後會經歷電暈、刺穿及放血、沖洗、熱水燙豬、去除豬毛、開肚取内臟、宰後檢查、蓋印、針編,最後才會分發到店鋪出售。如果食用牲口被發現患有43種疾病之一,其屠體、什臟及血液便須全部被沒收並銷毀。在屠房工作的衞生督察,除執行肉類檢驗工作外,還負上監察防止虐待牲畜等職責。

關注食品安全 珍惜食物

我們習以為常、每天都能吃到的食材經過重重關卡,以及屠房職員和衞生督察盡忠職守,才能確保安全,送到我們的嘴邊,實在得來不易。期望在了解整個屠宰過程之後,我們能好好珍惜及感謝食材本身,以及各人員為讓我們吃飽而付出的努力。教城English CampusTVNews收錄了上述屠房停工事件的英文新聞片段,讓學生觀看新聞同時學英語,並了解更多社會大小事。

Hashtags: 
少年Teen空, 香港屠房, 糧食供應, 英語新聞
Edpost Title: 

小小理財師育成記

Tuesday, May 24, 2022
家校童心

現代社會豐饒富庶,處處充滿物質的誘惑。在 21世紀的學習環境下,孩子掌握理財素養(Financial Literacy)是必備的共通能力之一。因此,正確的理財概念應從小培育,以為未來技能扎根。要擁有靈活貫通的理財能力,不能紙上談兵,需讓孩子從實踐中學習,成為精明消費者、培養良好理財習慣。家長與子女齊學幾招「理財兵法」吧!

Undefined

現代社會豐饒富庶,處處充滿物質的誘惑。在 21世紀的學習環境下,孩子掌握理財素養(Financial Literacy)是必備的共通能力之一。因此,正確的理財概念應從小培育,以為未來技能扎根。要擁有靈活貫通的理財能力,不能紙上談兵,需讓孩子從實踐中學習,成為精明消費者、培養良好理財習慣。家長與子女齊學幾招「理財兵法」吧!

量入為出 從一天的開支算起

子女一天的生活需花多少錢?擔任家中財政大臣的爸爸媽媽最清楚不過。要傳授理財知識,家長可與孩子一起羅列每天的消費項目,從中教導那些是必需項目、那些是想要項目,以此訂立固定零用錢的金額,建立預算的概念,同時教育子女恪守「量入為出」的原則。如子女請求額外補助時,家長可先了解原因及需要,再與子女商討如何可取得補助,使他們明白要付出才有收穫,切忌輕易妥協。只要學懂自我管理,建立良好的理財習慣自然順手拈來,還可畢身受用呢!

積小成多 把目光放得更長遠

你有聽過「棉花糖實驗」嗎?它是史丹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Walter Mischel)於1970年代初在幼稚園進行的心理學實驗。實驗結果顯示,孩子自制力愈高,長大後的人生表現愈佳,因為這些孩子能放遠目光,忍耐較長時間,以獲得更豐厚的獎勵。

儲蓄與「棉花糖實驗」有異曲同工之妙——把錢存在銀行、不胡亂花錢的人,可以得到利息獎勵,而且儲蓄時間愈長,獎勵愈多!家長可以鼓勵子女訂立儲蓄計劃,如果子女能如計劃執行,家長不妨給予額外獎勵,增添子女儲蓄的動力,有助養成儲蓄的好習慣。

張弛有度 給予財務自由度

此外,家長要與子女好好部署如何使用零用錢,預留部分作儲蓄,至於另一部分則可讓子女自行決定用途,藉此培養出理財意識和責任感。給予財務自由度並不代表完全放任。家長應適當地引導子女正確消費,確保零用錢用得其所。

反躬自省 記帳回顧過往消費

家中角落總有些「非理性消費」的產物,自買回來後便被冷落,丟掉又感可惜。如何及早培養起子女「理性消費」的思維呢?用記帳簿記錄收支是一大妙計!

家長可與子女定期回顧以前購買的物品,談談那些子女買回家後,卻甚少使用的物品。利用子女對衝動消費的後悔感,來教育子女消費前應衡量價值和實用程度,三思而後行,從中學會精明消費。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建立良好的理財習慣絕非易事,但若能把握學習黃金期教育子女,便能事半功倍。想透過遊戲學習正確消費的觀念,可鼓勵子女參加「反斗消費 Go Go Goal」網上問答比賽,於6月6日或以前觀看關於「識玩惜用」的影片並完成遊戲化題目,既有機會贏得豐富獎品,也可讓子女從中實踐精明消費及可持續消費!

Hashtags: 
家校童心, 理財素養, 理性消費, 精明消費
Edpost Title: 

實踐全人發展 從價值觀教育出發

Tuesday, May 24, 2022
教學有道

促進學生全人發展是重要而持續的教育工作。價值觀教育正是全人教育的重要元素,通過培育及建立學生正確價值觀、良好品格、正面積極態度,讓他們在成長階段中能把握各項機遇和跨越各種挑戰。

Undefined

促進學生全人發展是重要而持續的教育工作。價值觀教育正是全人教育的重要元素,通過培育及建立學生正確價值觀、良好品格、正面積極態度,讓他們在成長階段中能把握各項機遇和跨越各種挑戰。

教育局上年底推出《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為學校提供完整的課程架構以推動價值觀教育,其中提出培育學生十種首要價值觀和態度,包括:「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關愛」、「守法」、「同理心」和「勤勞」。學界也開始積極把價值觀教育融入各學科的課程及多元化的學習經歷中,以成就學生均衡的全人發展。

推動價值觀培育 支援學生成長需要

學校應該如何有效地規劃及推行價值觀教育?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從全校參與層面出發,學校著重「信望愛」精神,各科組以正向策略推動生命教育、價值觀教育的工作。學與教範疇何亦橋主任提到,透過各科目領域的協作,學校期望透過日常事例、生活經歷,潛移默化下把這些價值觀、態度灌輸給學生。

全校層面上,宣基小學建立「基督教優質生命教育課」的校本課程,以品德情意、價值教育及群性發展為基礎,培育學生正面態度。何主任指,未來學校亦會成立特別小組,整理及合併價值觀教育的新課程架構,積極深化學校於正向、生命教育的推展工作。

小學生成長階段面對不同的挑戰及需要,學校也會按着各年級學生的成長歷程,設計多元化、「經歷為本」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反思正面的價值觀及態度,除了小一適應計劃、小六升中預備計劃外,其他年級也會舉行護蛋行動、EQ成長營、服務學習、生命教育營等豐富活動,引導學生思考、探索生命,進而發展正確且理性的價值觀,並鼓勵他們於日常生活中實踐。

提升教師培訓及家長參與

「以生命影響生命也是我們學校秉承的信念。」學校重視各持份者在推動價值觀教育上的參與。何主任提到過去兩年不少學生活動因疫情受影響,於是學校集中安排教師的培訓及準備工作,如生命教育培訓、靜觀體驗,讓教師也正視價值教育的重要性,再帶動融入教學之中;家長也配合參與校內生命教育工作,學校邀請家長主持及參與「繪本故事」活動,分享正面的價值觀及態度,與家長攜手推動價值觀培育。

whatsapp_image_2022-05-18_at_8.48.21_pm_2.jpeg

(學校舉辦繪本野餐會,家長與學生一同參與活動,透過兒童繪本助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

整合校本規劃方向 提高教師對價值觀教育的關注

價值觀教育涵蓋的層面廣泛,而且所有科目都能夠涉獵其中,因此需要學校整體規劃及科本的配合。浸信會永隆中學魏力助理校長分享其學校現行的策略時表示,學校以往一直有推行生命教育、生涯規劃等課程內容,「學校正積極參考新的課程架構,首要任務是整體課程的核查,先了解學校現時推動狀況、審視現行的科目、科組內容滲入了哪些價值觀教育元素,再抽取出來整理及分析」。透過有系統地盤點現行內容、再整合新內容,才可以建立適合校情的校本價值觀教育課程。

魏助理校長亦提到,科任教師的角色及主動性尤其重要,在過程中必須要提升學校教師對價值觀教育的意識及關注。「這都是一個隱性課程 (Hidden Curriculum),凝聚並提高同工意識,對推動價值觀教育有莫大的幫助。」學校可以多提醒及鼓勵教師認知價值觀教育的新框架,然後逐步實踐,慢慢滲透入他們原來的課程教學及設計中。

多元化學習經歷幫助學生釐清價值觀

如何揉合價值觀教育於課程當中,不同科目都大相徑庭、難易度不一。舉例而言,中國語文科課程的部份內容已包含品德及倫理教育、正面價值觀的元素;反之數理科的課程內容本身比較知識性為主。魏助理校長提到他於數學統計科的教學經驗,運用奧運金牌李麗珊的奪金故事,從中教導學生量度標準差,並側面帶出堅毅、堅持的精神及良好品格。「價值觀透過人物故事來傳遞,學生從榜樣(Role Model)身上學習如何用正確的態度回應現實面對的處境。」

2.png

(課堂上播放「李麗珊奧運奪金故事」影片來傳遞正確價值觀及態度的訊息,同時又可教導學生數學統計的學科知識。)

浸信會永隆中學也透過有趣的體驗式活動,讓學生切身感受、引導他們尋找正確的價值觀。例如舉辦「中六失敗體驗日」,透過過來人分享及遊戲等活動培養應屆考生的成長思維;自創的「校園欺凌互動劇場」,於學校不同場景上演音樂劇,學生通過親身或旁觀參與模擬「欺凌」現場,提升關愛及同理心。另外,學校也定期有電影生命教育課程等不同多元化的活動,建立充滿正面價值觀的校園氛圍。

v1.jpg

(「中六失敗體驗日」透過困難的小遊戲讓學生接納失敗、了解人生是從挫折中成長,並鼓勵學生學會努力嘗試、戰勝恐懼。)

價值觀教育的長遠推行實在需要校本及課程的相互配合,才能把各跨學科的價值教育範疇融入現行課程中。想了解更多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浸信會永隆中學以及其他學校的如何推行價值觀教育,可以參與下月由香港教育城(教城)與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教師協會(卓師會)合辦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系列:推動價值觀教育,汲取推廣價值觀教育的新點子。請即瀏覽了解更多詳情及報名!

Hashtags: 
教學有道, 價值觀教育, 體驗式活動, 全人發展
Edpost Title: 

建立幸福校園 提升身心靈健康

Tuesday, May 24, 2022
焦點專題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於2019年發表的OECD《學習指南針2030》(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為未來教育框架作出指引。OECD指出學生必須具備三項核心基礎 – 認知基礎(包括語文與數學基本能力,以建立數碼及數據素養)、健康基礎(包括身心健康及幸福感)和社交及情緒基礎(包括道德倫理)– 以穩定習成未來社會必備的能力,例如理財素養、國際勝任力、媒體素養等,從而於2030年,以個人、社會和環境的幸福為目標,達至全球對教育的共同願望。 OECD表示學生需發展良好的身心健康,才能有效學習。

學童的身心健康亦是近日香港學界的焦點關注範疇。在2020學年,受社會動蕩及疫情初期影響,教育界留意到學童情緒低落。香港輔導教師協會於是進行了一項調查,收集學生在壓力、互信、對未來的盼望等方面的數據,發現情況並不樂觀,若不及時行動,學童的精神健康會每況愈下。有見及此,「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下啟動,並由香港輔導教師協會、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保良局、東華三院及15所本地中小學主辦,目的為提升學生、教師、家長的幸福感與身心靈健康。作為計劃其中一位召集人,香港輔導教師協會主席何玉芬博士認為計劃「不只是傳遞甚麼訊息,而是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方法及策略,讓青少年、學童、教育工作者、成年人掌握,幫助自己又能幫助別人。」

Undefined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於2019年發表的OECD《學習指南針2030》(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為未來教育框架作出指引。OECD指出學生必須具備三項核心基礎 – 認知基礎(包括語文與數學基本能力,以建立數碼及數據素養)、健康基礎(包括身心健康及幸福感)和社交及情緒基礎(包括道德倫理)– 以穩定習成未來社會必備的能力,例如理財素養、國際勝任力、媒體素養等,從而於2030年,以個人、社會和環境的幸福為目標,達至全球對教育的共同願望。 OECD表示學生需發展良好的身心健康,才能有效學習。

學童的身心健康亦是近日香港學界的焦點關注範疇。在2020學年,受社會動蕩及疫情初期影響,教育界留意到學童情緒低落。香港輔導教師協會於是進行了一項調查,收集學生在壓力、互信、對未來的盼望等方面的數據,發現情況並不樂觀,若不及時行動,學童的精神健康會每況愈下。有見及此,「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下啟動,並由香港輔導教師協會、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保良局、東華三院及15所本地中小學主辦,目的為提升學生、教師、家長的幸福感與身心靈健康。作為計劃其中一位召集人,香港輔導教師協會主席何玉芬博士認為計劃「不只是傳遞甚麼訊息,而是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方法及策略,讓青少年、學童、教育工作者、成年人掌握,幫助自己又能幫助別人。」

由下而上 實證為本 重視教育工作者參與

計劃採用由下而上的方式,模式的制定十分彈性多元,十五所參與中小學互相借鑑,並且根據自身辦學特色、文化、學生的需要,制定出最適切的策略,推廣「幸福感與身、心、靈健康」的概念。參與的組織及學校共同建立資源庫,與學界共建高效、適切及可持續發展的正向教育模式。

計劃使用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和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袁文得副教授團隊聯合開發的電子評估工具,讓參與學校的高小、中學學生完成網上問卷。學校可以直接下載報告,從不同的指標,得知各級別的學生身心靈健康的狀況。學校在計劃前及往後每年都會做一次統計,善用數據追蹤該校學生的心理狀況。平台的數據可以讓班主任、輔導人員及社工發現一些需要適時介入的個案,從而促進校園內個別及小組的輔導。

計劃尤其重視教師的參與和需要。何博士表示傳統的教職員培訓的性質是聆聽居多,但其實經歷十分重要,「如果我們相信這一代年青人要領授必先經歷,教師亦然;若教師沒經歷過,又如何把經歷帶給學生呢?」因此計劃對教師的培訓亦包含靜觀(mindfulness)、表達藝術治療、正向管教、園藝治療等等主題課程,教師花20小時參與,以經歷為主,在過程中學習正向教育的元素:自我沉澱、認識、擁抱困難、自我療癒等等,有別於傳統培訓課程。教師由課程取得靈感,再在課堂上發揮,與學生一同成長。

dsc00652.jpg

(計劃學校同工參與園藝治療培訓課程)

img_015.jpg

(計劃學校同工參與表達藝術治療培訓課程)

師生共同參與「環境營造」 實用美觀兼備

何博士亦表示計劃的其中一個理念是從傳統校園環境下手,作出環境上的轉變,傳遞正向文化,讓師生在校亦擁有平靜、喘息的空間。因此,「環境營造」是一大重點,透過良好的學校環境設計,增強學生和教師的歸屬感,使學校使用者感到幸福。何博士指出「環境營造」不單單是環境優化或裝修,而是透過由師生積極參與的「設計思維」,重新構想空間,再以學校推動「幸福感」的特色為本,最後由專業的建築團隊協力打造出美觀而實用的環境。

dsc00139.jpg

(計劃學校保良局羅傑承(一九八三)中學同學積極參與「設計思維」工作坊)

po_leung_kuk_chong_kee_ting_primary_school_bao_liang_ju_zhuang_qi_cheng_xiao_xue_dong_gan_cao_chang_.jpg

(計劃學校保良局莊啟程小學環境營造成品:動感操場)

何博士擔任校長的迦密愛禮信中學是其中一間計劃學校。其學校「環境營造」的成品名為「心之谷」,房間以白色為主要配色,配合牆上線條簡單的圖畫,營造平靜的氣氛;房中還設有一個帳篷,配有軟墊,為同學提供一個舒適的獨處空間,作呼吸練習,穩定心神。

img-20211109-wa0013.jpg

(計劃學校迦密愛禮信中學環境營造成品:心之谷)

冀聯繫社區 擴大正能量傳播

有見近年學童自殺的個案間中出現,學童不願上學、焦慮、情緒病的個案有所增加,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下,此計劃將連繫其他資源,組成「賽馬會校.社抗逆聯盟」,建立一個學校和社區的支援網絡,將全港學校與基金捐助計劃或其他的心理健康服務、設施、資源更好地連接起來,讓香港的教師、社工和家長使用資源統一的平台,推動校園精神健康,提昇他們的幸福感與身心靈健康。

上述聯盟計劃將提供約50項不同培訓及活動,舉辦的總場次將超過1,000場,為逾140間學校服務。何博士表示,雖然資源有限,但仍希望未來能繼續開放和分享免費資源予全港中小學,為這兩年共度時艱的教育工作者打氣:「我們未必可以直接解決到他們的問題,但想他們知道社區很樂意提供幫助及支持。」

最後,何博士希望上述兩項計劃能樹立好榜樣,以所得的成果及正面回饋爭取更多捐助者的支持,從而取得更豐富的資源,讓更多學校受惠,推進香港學界的身心靈健康和幸福感發展。

社會及學界為照顧學童的身心靈健康和社交及情緒能力各盡所能,建構多元的學與教資料和成功學校個案,值得學界同儕借鑑。因此今屆「學與教博覽2022」新增以「身心靈健康」為主題的演講廳,現正招募資深教育學者參加分享灼見,為學界帶來啟發,為學童福祉出一分力。

Hashtags: 
焦點專題, 幸福感, 身心靈健康, 社交及情緒能力
Edpost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