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22
A A A+ A++

06/2022

香港鐵路進化史

Thursday, June 23, 2022
童學同樂

「屯馬開通真的很興奮~」一位鐵路迷在屯馬綫開通當天受訪,興高采烈地唱出了自己的心聲,成為一時網絡熱話。港鐵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公共交通工具,在2021年,每日平均載客量約為390萬人次。你可能每天出門都會乘搭港鐵,但你又是否知道以前的鐵路服務是由兩所公司管理的呢?以下的香港鐵路進化史,讓你多了解為廣大市民服務多年的交通工具。

Undefined

「屯馬開通真的很興奮~」一位鐵路迷在屯馬綫開通當天受訪,興高采烈地唱出了自己的心聲,成為一時網絡熱話。港鐵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公共交通工具,在2021年,每日平均載客量約為390萬人次。你可能每天出門都會乘搭港鐵,但你又是否知道以前的鐵路服務是由兩所公司管理的呢?以下的香港鐵路進化史,讓你多了解為廣大市民服務多年的交通工具。

與港鐵合併的九廣鐵路

年輕的各位未必聽過九廣鐵路(九鐵)的名字,因為九廣鐵路早在2007年已經與港鐵合併,終止鐵路營運的業務。九廣鐵路公司自1910年起開始營運香港首條鐵路線,見證了1960年代蒸汽火車轉型為柴油火車,以及於 1980年代初期進行全面電氣化、鋪設雙軌及鐵路站現代化。

當時營運鐵路服務的還有地鐵有限公司(現在的港鐵)。為了增加鐵路網絡效率,以更大規模的公司營運來製造協同效應,節省成本及取消轉乘車費,因此政府把地鐵與九鐵兩組鐵路網絡營運合併。經過協商,兩鐵在2007年12月2日正式合併,宣告九鐵結束其所有業務。自此,九鐵的鐵路業務便埋藏在歷史長河中,亦因此年青人也未必聽過這個名字。

引頸以待的屯馬綫

屯馬綫開通時鐵路迷難掩興奮之情,所唱的歌曲在網絡瘋傳。屯馬綫的規劃概念是「東西走廊」,由既有的西鐵綫與馬鞍山綫,連同居中新建的沙田至中環綫「大圍至紅磡段」併合而成,形成一條經九龍半島連貫新界東與新界西的策略性鐵路走廊。屯馬綫於2021年6月27日全綫通車,正式成為港鐵網絡的其中一條鐵路綫。

幾經波折的沙中綫

沙中綫是沙田至中環綫的簡稱,由全長11公里的「大圍至紅磡段」和6公里長的「紅磡至金鐘段」組成。但沙中綫工程期間因宋皇臺站發現考古遺蹟,亦曾受工程沉降等問題影響,導致沙田至中環綫通車日期不斷延期。幸好最後工程順利完成,在2020年起分階段通車,並於2022年5月15日全綫啟用,大大節省市民過海的時間。

當你觀看新聞報導新綫路陸續開通時有甚麼感受呢?香港的鐵路一直陪伴我們長大,載着我們漫遊這個城市,見證時代變遷。如果你想知道更多關於香港或其他城市的不同面貌,可參考本月主題書單的推薦書目,欣賞繪本作家畫中的香港,從別人的角度細味這個城市。

Hashtags: 
童學同樂, 港鐵, 公共交通工具
Edpost Title: 

香港警署的前世今生

Thursday, June 23, 2022
少年Teen空

香港雖為彈丸之地,歷史底蘊卻十分深厚,擁有超過130項歷史古蹟,當中有不少都是以前的警署建築。經過多年的城市發展,有許多警署已經暫停作為警用建築使用,並已以活化保育方式重新發展。究竟這些警署以前和現在的模樣和功能有多大差別?且讓我為你道來它們的前世今生。

Undefined

香港雖為彈丸之地,歷史底蘊卻十分深厚,擁有超過130項歷史古蹟,當中有不少都是以前的警署建築。經過多年的城市發展,有許多警署已經暫停作為警用建築使用,並已以活化保育方式重新發展。究竟這些警署以前和現在的模樣和功能有多大差別?且讓我為你道來它們的前世今生。

舊赤柱警署搖身一變成超市 換個方式服務市民

舊赤柱警署於1859年落成,是香港最早建成的6所警署之中唯一保存下來的警署,早在1983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經歷超過一個世紀的舊赤柱警署當時負起維持當地治安的責任,在日軍入侵的時期更是沿海防禦要塞,但最終失守被日軍徵用為當地總部。戰爭結束後才被香港警務署重新接管,後來因地方不敷應用被新警署取代。

現在,這個警署已撥交私人用途,被租作超級市場俱周圍街坊一個購物的地方。為盡力保存法定古蹟,超市的室內裝潢和規定都大有講究。店內上層的露台木門平時不會開放,店內被列為古蹟的五條木柱,都以膠板圍起,作保護措施。此外,為免造成踫撞或刮花牆身,超級市場內禁止使用手推車,只提供手提籃購物。

舊中區警署成當代藝術中心 為市民帶來藝術啟發

就算沒有聽過中區警署,大家也可能聽過鼎鼎大名的「大館」。大館是昔日公眾對前警察總部以至整個建築群的簡稱,而現在則成了當代藝術中心。舊中區警署建於1864年,是三層高古典式建築。後來加建一層,並落成另一座四層高的大樓。2005年正式「榮休」後,交由香港賽馬會進行活化計劃,計劃耗資18億。

歷經約10年的維修保育,舊中區警署成為了一個集古蹟及藝術館於一身的建築群。革新後的大館把藝術融會於文化遺產當中,定期舉行一系列探討香港文化歷史的主題展覽及體驗活動,亦是一個讓訪客享受愉快時光的香港文化及消閒地標。大館於2019年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為此獎項中最高殊榮,可見活化計劃卓越的保育及活化成就。

大澳警署活化成大澳文物酒店 商業融入傳承保育

大澳警署於1902年興建,是香港其中一個最早期建設的離島警署。有趣的是,當時駐守大澳的警察的主要職責並非單是打擊罪惡,更要兼任「和事佬」的角色,為村內的居民排解家庭糾紛及平息爭執。這所警署更曾發生開槍謀殺及自殺案,當時的子彈孔至今仍清晰可見。

從2009年開始計劃,舊大澳警署被活化成大澳文物酒店,終在2012年開幕。保育公司用心平衡商業元素與文物保育。活化工程盡量保留內外裝潢,舊有的報案室改建為文物探知中心,展出紀念當年警署運作的收藏品、珍貴圖片及影片,天台設有玻璃頂的咖啡廳及餐廳,毗鄰的守護塔則變為多用途室,而部分未租出的酒店套房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酒店同時與大澳社區推出多項特色活動及導賞團,包括舊大澳警署文物古蹟遊、地道美食展及自然生態旅遊等,並且協助區內的非牟利機構推廣大澳的節慶活動、晚間捕魚遊及中華白海豚遊等活動。

時移世易,不論是上述的警署,還是其他建築物,都有被拆卸或被活化的一天。但是,就算它們的外觀或功能改變,它們都是香港成長的印記,交織着我們的街道回憶。如果在成長路上,也有令你印象深刻的街道回憶,不妨以文字創作抒發你的情感,寫畢更可投稿至創作天地,向大眾分享你獨一無二的回憶。

Hashtags: 
少年Teen空, 香港警署, 活化保育, 歷史文化
Edpost Title: 

不一樣學習體驗 藝術創意融入課堂學習

Thursday, June 23, 2022
教學有道

不少學校注重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透過將藝術元素融入課程,以戲劇、音樂、舞蹈、視覺藝術等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打破常規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知識之餘,亦可以啟發創意和培養對藝術的興趣。以藝術融入教學策略行之有效,長遠而言也有助培育學生廿一世紀能力、社交情緒學習。

表演藝術並不是香港教育的主流科目,部分學校或會於學科滲入戲劇元素,或設立相關課外活動,大光德萃書院卻另闢新徑,特設表演藝術科目(Performing Arts),納入初中基礎課程,甚至利用此課程來推動學生的廿一世紀學習能力。該校的廿一世紀課程設計統籌、資訊及通訊科技科及表演藝術科(舞蹈及戲劇)老師梁靜巒表示,培育學生創意及廿一世紀能力不單可以透過電子教學或STEM課程,戲劇及舞蹈也可以發揮重大的作用。

Undefined

不少學校注重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透過將藝術元素融入課程,以戲劇、音樂、舞蹈、視覺藝術等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打破常規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知識之餘,亦可以啟發創意和培養對藝術的興趣。以藝術融入教學策略行之有效,長遠而言也有助培育學生廿一世紀能力、社交情緒學習。

表演藝術並不是香港教育的主流科目,部分學校或會於學科滲入戲劇元素,或設立相關課外活動,大光德萃書院卻另闢新徑,特設表演藝術科目(Performing Arts),納入初中基礎課程,甚至利用此課程來推動學生的廿一世紀學習能力。該校的廿一世紀課程設計統籌、資訊及通訊科技科及表演藝術科(舞蹈及戲劇)老師梁靜巒表示,培育學生創意及廿一世紀能力不單可以透過電子教學或STEM課程,戲劇及舞蹈也可以發揮重大的作用。

讓學生自由發揮創意的課堂設計

梁靜巒老師曾修讀戲劇教育碩士,過往於前校任教英語科時已將戲劇元素帶入英文課堂。直到於大光德萃書院主力負責表演藝術學科,梁老師更結合自己電子教學、英語、資訊科技學科的教學經驗,開創嶄新的課程設計。學校現時提供的表演藝術課是中一及中二年級的常規課程,每星期均有兩節課,課堂涵蓋戲劇及舞蹈兩大範疇。

從開始摸索到不斷優化課程,梁老師十分強調學與教的互動,為學生提供能夠自由發揮創意的環境,「希望學生享受課堂,可以任意自由參與討論,營造一個沒有既定課室秩序、沒有標準答案的學習環境,提供開放、安全的空間讓學生放膽表達意見,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習慣開口發言。」當學生願意主動分享及表達,自然容易激發他們的創意潛能。

1.jpeg

梁老師鼓勵學生圍圈討論,讓學生踴躍發表意見的同時,亦學會聆聽及尊重別人的想法。

如何在課程設計上帶動學生跳出框框,去參與互動課堂?學校的戲劇課堂設計以「過程戲劇」(Process drama)為基礎,透過不同劇目文本,帶領學生代入角色思路、進行角色扮演,並設身處地分析戲劇情境,鼓勵學生參與設計劇情。舞蹈課堂亦常以簡單舞蹈知識和技能作切入點,鼓勵學生從影片學習,再進行即興創作和編舞設計。通過舞蹈課堂活動分享快樂、表達個人創造力。

回應不同學習需要 裝備學生廿一世紀能力

表演藝術課營造較大的學習空間來培養學生的廿一世紀學習能力及通用能力。梁老師深信在課堂中老師是指導角色,再提供自由度及空間給予學生去思考、與同學分組討論以共同解決問題,於過程中自然可以學會如何協作及領導、學會尊重他人的意見、自律地管理及分配時間,批判性思考、溝通、合作、創意的學習都可以在課堂中體現得到。

部份課程更會回應社會生活議題,學生可以從角色的虛擬處境中得到體驗及反思,例如於戲劇課堂進行代入劇作的角色的生活體驗活動,感受二十世紀英國低下階級的生活。梁老師亦曾經於課堂教授手語舞蹈,讓學生了解社會不同人士多樣的溝通語言,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及關愛精神,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2.jpeg

學生透過模擬戲劇角色,讓學生從處境中得到體驗及反思。

即使不擅長或不喜歡跳舞和戲劇的學生都必需參與表演藝術課。梁老師提到,在教學過程中最開心就是看到這些學生的參與及進步。透過啟發學生創意、鼓勵他們發表意見及合作討論,學生的自信心及溝通技巧都大大提升。另外,藝術創意亦易於令語文能力較弱或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投入課堂,例如舞蹈課多以肢體語言表達,有助學生打破語言的障礙,重拾自信。

促進跨學科協作 讓學生懂得應用知識及技巧

多元化的課堂活動,使表演藝術課可以涉獵不同學科知識。戲劇課會回應英文科課程,運用相同的英國文學劇作為教材,例如莎士比亞、《玻璃偵探》等短劇。一方面透過閱讀文本讓學生初步了解戲劇研究及歷史,提升他們對英國文學認知;另一方面理解英文原著內容亦有助提升學生英語能力。完成戲劇課後,回到英文課又會安排相關延伸寫作的習作,回應學生所學。

另外,即使是課堂的小活動也能促進跨科學習,例如舞蹈課的體能熱身活動、戲劇課的繪畫角色肖像圖等,梁老師分享「學生在這堂學習到的拉筋伸展、繪畫技巧,又會自然地應用到體育科、視覺藝術科中;課堂學習到的技巧、知識是可以轉換角度去應用。」只要能整理課程的安排,學生也會能自然地應用到不同學科的知識,形成跨學科學習。

3.jpeg

戲劇課堂期間,學生參與前設活動,透過繪畫角色肖像圖,同時可以應用視覺藝術科學習的繪畫技巧。

靈活調整課程 提高學習的興趣

疫情下的網上授課限制了表演藝術課的教學,部份學生的家居環境更缺乏空間,使教學難度提高。因此梁老師靈活調整課程,選取易於網上進行的課堂內容,例如教授電子編舞課程,安排學生網上分組討論、合作設計編舞等,又會加入跳舞挑戰(Tik Tok Dance Challenge)的習作活動,讓學生在課後提交跳舞習作影片。在戲劇方面,除在網課中進行戲劇前置活動、文本分析,又加插廣播劇(Radio Drama)的元素外,不需要開鏡頭學生也可以在網課中以聲音參與演繹。

回到實體教學後,面授及分組活動恢復,學生也可以進一步享受表演藝術課的樂趣。學校也配合氛圍,每星期集會加插五分鐘的音樂、舞蹈表演環節,讓學生有機會把課堂上學習到的舞蹈編舞,於台上放膽表演。恆常的課堂培養了一班對戲劇、舞蹈有特別興趣的學生,他們更會積極參與學校相關的課外活動、校內表演比賽及戲劇節等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

4.jpeg

學生於學校集會進行舞蹈表演環節,把課堂上學習及排練的舞蹈表演給大家欣賞。

透過表演藝術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想像力及表達能力等潛能,對他們的個人成長發展及學習有莫大裨益。想知道更多藝術元素與教學如何相得益彰,不妨瀏覽教城的教師專業發展網站「Go eLearning」的相關主題精彩分享,讓大家汲取教學靈感,將藝術元素融入課程。

Hashtags: 
教學有道, 表演藝術, 廿一世紀技能, 社交情緒學習
Edpost Title: 

多元課外活動 培育學生世界公民意識

Thursday, June 23, 2022
焦點專題

環境、社會及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是近年的全球熱話,不論是社會或商界都不約而同地放眼未來,在政策或商業策略上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聯合國亦提出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期待各國向着這17個目標邁進,造福人類。因此,培育具世界公民意識的未來主人翁也是教育界的目標。

在香港,有學校以此為基礎,設計並啟動不同計劃及課外活動,讓學生運用知識、創意和實作技巧,建構不同解決方案,解決身心健康、環保、能源危機等全球性問題,為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聖保祿學校就是其中一所積極培育學生國際視野的學校,透過多元課外活動建立學生的未來技能,而該校更獲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工作委員會評選為可持續發展項目示範學校。

Undefined

環境、社會及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是近年的全球熱話,不論是社會或商界都不約而同地放眼未來,在政策或商業策略上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聯合國亦提出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期待各國向着這17個目標邁進,造福人類。因此,培育具世界公民意識的未來主人翁也是教育界的目標。

在香港,有學校以此為基礎,設計並啟動不同計劃及課外活動,讓學生運用知識、創意和實作技巧,建構不同解決方案,解決身心健康、環保、能源危機等全球性問題,為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聖保祿學校就是其中一所積極培育學生國際視野的學校,透過多元課外活動建立學生的未來技能,而該校更獲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工作委員會評選為可持續發展項目示範學校。

teachers.png

(四位受訪教師。從左至右:李潤佳老師、朱詠笙老師、羅芷晴老師、徐立德老師。)

學校方針奠定課程設計 發展學生未來技能及價值觀

聖保祿學校近年的學校主題是「SMART CITIES」,意即集科技、革新、開創和創新精神、可持續發展於一身的搖籃。圍繞着主題,學校希望透過STEAM或STEM加強跨科協作的學習,令學生更容易適應日新月異的世界;亦希望透過閱讀、高階思維技巧訓練和專題研習,讓學生突破學習成效;另外也旨在加強有關開創及創新精神方面的實踐,因此學校開設多元智能培育計劃(DIP)、資訊科技增潤培訓課程(EITP)等,涵蓋STEM、IT、文化等學科的課外活動供學生按興趣選擇。該校的STEM統籌、生物科、負責靈芝種植及水耕種植項目的老師朱詠笙表示,除了推行STEM教育之外,實踐亦是重點一環,期望培訓學生擁有未來社會工作必備的技能及態度。

eitp.jpg

(學生在EITP課堂學習機械人學。)

教師們認為培育學生的世界公民意識在現代社會相當重要。英文科老師徐立德認為學校的課程充滿特色,而學生的出路亦十分多元,除了應考DSE,也有學生選擇到外國升學,需要在世界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學生在世界闖蕩,很需要一個方向,而學校所提供的多元課程,則能幫助學生建立世界公民意識,令他們意識到自己不僅在學校家庭有責任和角色,在世界亦有應盡的責任。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BAFS)老師羅芷晴補充,學校除了DSE課程外,亦提供英國的IGCSE、GCE課程,為學生打好根基,讓他們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達成人生目標。朱老師表示現代社會的流動性很高,在不同國家讀書或工作的機會繁多,因此學生的適應力和靈活性尤其重要,透過課外活動的課程訓練,培養學生靈活應變的能力和適應力,同時建立正向價值觀,讓他們懂得尊重各地文化。

學校的課程設計擁有共通點,就是培養學生的共通技能,包括心智習性(Habits of Mind)、思考框架,還有許多跨學科的內容。英文科的內容不單是英語文法等語文知識,也融合歷史、保護環境等課題,讓學生明白他們不只是學習單一學科,而是學習箇中技巧和價值觀;而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BAFS)的課堂除了教授香港的法例、企業責任外,亦會教授倫敦的擁堵費等世界各地的法例,啟發學生放眼世界,為同一問題提出多項解決方案。

學科知識應用日常生活 自然接觸ESG、SDG議題

課程當中亦有滲透近年熱話ESG,該校其中一個DIP課程是Young Investors Society(年輕投資者學會),教師會灌輸一些延伸知識,而學生自己也會勤找資料、研究,透過專題或比賽,強化他們搜集資料,以及應用ESG知識的能力。羅老師憶述曾帶隊參加香港會計師公會(HKICPA)的比賽,該比賽要求學生分析一間公司的ESG報告,讓學生明白到評估商業公司時,價值投資與風險及回報同樣重要。

資訊科技科(ICT)科主任、數學科、負責EITP課程的老師李潤佳指出學生接觸ESG、SDG等議題是自然而然的。那些課外活動、比賽的目標都是希望學生接觸真實的社會,解決社會、老人或新移民等弱勢社群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當學生嘗試使用科技去解決這些問題時,便會發現它們都涉及ESG議題。以前曾有個建造飛機的課堂,學生需要想辦法把技術知識傳承下去,自然會面對持續性的課題。另外,在設計某些環保的解決方案時,學生也要思考他們的方案會否過量耗能,造成浪費。

dip.jpg

(學生在DIP課堂研究城市規劃。)

與外界協作、以學生為本乃開展課外活動的關鍵

教師們對於有意開展此類課外活動的學校提出幾項建議。第一,學校可以積極邀請外界專業人士協作。聖保祿學校許多課外活動都有與外界業界專才、大學教授等專業人士協作,例如學校邀請美國哈佛大學博士黃碩豪教授作為創新、創業的顧問,分享經驗,帶領學生做專題參加比賽。提起這位教授,羅老師補充說雖然他較為嚴厲,但他具批判性的評語讓學生了解空有想法不能成事,而是需要實際地計算成本效益和考慮不同持分者的取向,因此訓練了學生逆境自強、精益求精的能力。朱老師表示教師的專長是教學,而適時尋求業界人才的協助,才能推廣更多活動予學生參與,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

李老師則認為學校需要發展多元成功出路(multiple pathways of success)的文化。他觀察到有些學校或家長評估學生子女的方式較為單一,看重學業成績,而忽略了他們讀書以外的才能,而這些才能正正是社會所需技能,例如科技。學校需重視這類不是在傳統道路上取得成功的學生,竭力協助他們在自己的強項上,鋪出專屬的成功之路。當教育者有這種意識,便會設計出為那些學生而設、能發揮他們潛能的課堂。「學校需要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潛能,而每位學生的潛能未必都是讀書。」徐老師認為課堂設計應以學生的興趣為依歸,建立學生對該課外活動的「擁有權」,培養主動性,例如參與水耕活動的同學與自己種植的植物建立了關係,會打從心底關心植物的狀態,因此會主動照料它們。在確立學生的興趣後,教師則飾演促導者的角色,一步一步協助學生達成課堂目的。

20210819_104120_2.jpg

(同學捧着親手種植的作物。)

有學校踏出第一步,以課外活動全方位培育學生在未來社會立足所須的能力和國際視野,值得學界同儕借鑑。同時,學界亦積極提供不同平台供關心世界、社會的學生發揮所長。教城與煤氣公司合辦的「綠火焰計劃 – 環保智慧能源大賽」鼓勵學生綜合STEM知識及實作技巧,構思創新方案,協助能源行業創建智慧能源解決方案,或帶領公眾實踐節能低碳生活。中、小學組的冠軍更可獲贈獎學金港幣十萬元。教師可善用比賽平台,為學生鋪出專屬的成功之路。

Hashtags: 
焦點專題, 世界公民意識, 未來技能, 綠火焰計劃
Edpost Title: 

親子閱讀遊蹤:細味我城故事 傳承香港情懷

Thursday, June 23, 2022
家校童心

「爸爸媽媽還小的時候,沙中線還沒有開通,倒是有皇后碼頭坐落海旁。」聆聽父母「話當年」——大街小巷、人聲裊裊,無不盛載着滿滿的回憶。舊時的香港也被定格在書本裡,一片片城市掠影拼湊出舊香港風貌,還為歷史文化之傳承而牽線,讓孩子從閱讀中感受香港情懷,與城中大小事產生共嗚,共同締造嶄新的回憶。

Undefined

「爸爸媽媽還小的時候,沙中線還沒有開通,倒是有皇后碼頭坐落海旁。」聆聽父母「話當年」——大街小巷、人聲裊裊,無不盛載着滿滿的回憶。舊時的香港也被定格在書本裡,一片片城市掠影拼湊出舊香港風貌,還為歷史文化之傳承而牽線,讓孩子從閱讀中感受香港情懷,與城中大小事產生共嗚,共同締造嶄新的回憶。

「歷史文化城市書寫」從書展漫遊舊香港

想與孩子以另一種角度探索自已的家,從生活發現歷史、從過去想像未來?第32屆香港書展以「歷史文化.城市書寫」作為年度主題,並以「從香港閱讀世界:憶.寫香港故事」點題,透過以香港歷史文化及城市風貌為題材的書籍及藝術作品,引領讀者穿越歷史時空,細味無數個香港故事,感受這座城市的昔日情懷,並學會珍惜現在,放眼未來。

今年文藝廊呈獻四大專區,其中「歷史文化推薦作家」將推薦五位歷史文化作家,包括丁新豹、呂大樂、冼玉儀、葉靈鳳及鄭寶鴻,以鼓勵大眾多閱讀人文歷史的書籍。專區將展出他們的珍貴手稿、物品及書籍,讓讀者細味作家的創作點滴。大會亦舉辦年度主題講座系列,為你娓娓道來香港故事。部分作家亦會與讀者會面交流,增添閱讀樂趣。

城市留影.餐桌上的香港味道

「城市書寫特選書目」專區會展示25本以香港的城市面貌、人物及生活為題材的優秀文學作品,讓讀者從字裡行間感受香港獨有的情懷。大會夥拍《國家地理雜誌》及「速寫香港」,設置「城市築跡」專區,以攝影作品及速寫素描作品訴說香港的地理、歷史、文化、建築及城市掠影,組成香港的獨特故事。

另外,大會亦與中華廚藝學院、鄭寶鴻、稻鄉飲食文化博物館、劉子俊及鏞記酒家攜手合作,展出餐牌、茶具、器皿、擺設、價目表及廣告等珍貴藏品,讓大家尋回滿載香港本地風味的集體回憶,一同「細味香港」。

這個盛夏,不妨翻開書本,並於7月20至26日期間走訪書展,來一趟穿越時空的旅程吧!沉浸在舊城的歷史文化中,能放慢生活節奏,停下來細看身邊人與物的變化,以煥然一新的視角看香港。讓孩子從閱讀了解香港幾代人的回憶、生活與文化,看看父母幼時的生活點滴,促進親子互相理解,從此譜出更多和諧美滿的故事。

Hashtags: 
家校童心, 香港情懷, 歷史文化, 跨代共融
Edpost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