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22
A A A+ A++

07/2022

盛夏顯智慧

Thursday, July 21, 2022
童學同樂

炎夏已至,相信各位都能感受到太陽熾熱的視線,讓待在室外的人們不一會就汗流浹背。今年,天文台早在4月已經首次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當天的最高氣溫更錄得35.9度。在如此難熬的季節,空調就像是「救世主」一樣,為人們提供舒適的室內環境。你有否想過,在空調被發明之前,古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呢?原來他們在建築、衣着、飲食方面都彰顯着大智慧。

Undefined

炎夏已至,相信各位都能感受到太陽熾熱的視線,讓待在室外的人們不一會就汗流浹背。今年,天文台早在4月已經首次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當天的最高氣溫更錄得35.9度。在如此難熬的季節,空調就像是「救世主」一樣,為人們提供舒適的室內環境。你有否想過,在空調被發明之前,古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呢?原來他們在建築、衣着、飲食方面都彰顯着大智慧。

波斯傳統建築 風塔與蓄水池

屬於沙漠氣候的波斯面對酷熱一定很辛苦,他們卻在建築時花小心思,協助散熱。他們會興建風塔(Windcatcher)與蓄水池(ab anbars)。風塔利用煙囪效應,使經過風塔的熱空氣降溫,不再吹出熱氣。配合地下室的蓄水池雙管齊下,加速水分蒸發,讓室內保持涼爽和濕潤。

南法、西班牙地區的建築及衣着

有些地方會減少開窗去阻擋熱空氣,而法國南部(南法)和西班牙地區卻正正相反,利用自然通風使室內更加涼爽,靠着在走廊大開的窗戶,通風降溫。人們的衣着也不會厚重,盡量寬鬆,大多穿着淺色的亞麻衫,有錢人則會穿絲綢。這種靠衣着降溫的方法跟現代的我們有點相像呢!

華人清熱解毒的飲食

古中國的避暑建築固然有特色又多不勝數,但華人的飲食文化都值得一提。面對炎夏,除了靠直接吃冰外,就中醫的角度而言,蓮子、黃瓜、綠豆、苦瓜、冬瓜等都是清熱解毒的食物,能達到消暑的效果。

種種對抗炎熱的方法都突顯出古人又聰明又善於變通,是不是令你大開眼界呢!後來科技進步,威利斯.開利(Willis Haviland Carrier)博士在1902年發明了第一台現代空調系統,使人們輕鬆度過炎夏,是十分偉大的發明。你又對其他影響後世的發明了解多少呢?閱讀今期《小校報》,了解更多電燈的發明故事!

Hashtags: 
童學同樂, 冷氣, 空調, 抗熱, 發明
Edpost Title: 

保衛地球大行動

Thursday, July 21, 2022
少年Teen空

氣候變化,是指自然氣候變化之外,人類活動引致大氣組成改變所導致的氣候變化。人類活動過度使用化石燃料,排放過多溫室氣體,使溫室效應加劇,導致全球暖化,引致生態和環境失衡等全球性問題。為了遏阻全球暖化趨勢,各國並沒有坐以待斃,反而積極尋找解決辦法,期望共同解決問題。你有聽過《巴黎協定》、碳中和等有關該議題的重要名詞嗎?

Undefined

氣候變化,是指自然氣候變化之外,人類活動引致大氣組成改變所導致的氣候變化。人類活動過度使用化石燃料,排放過多溫室氣體,使溫室效應加劇,導致全球暖化,引致生態和環境失衡等全球性問題。為了遏阻全球暖化趨勢,各國並沒有坐以待斃,反而積極尋找解決辦法,期望共同解決問題。你有聽過《巴黎協定》、碳中和等有關該議題的重要名詞嗎?

巴黎協定

大家可能曾在新聞或教科書中看過《巴黎協定》,到底這份協定為何而簽的呢?它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氣候協議,由全球195個締約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通過,並於2016年11月4日生效。各國以締約約束自身,決意致力推動減碳政策,將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控制不超過攝氏2度,並訂定更具雄心的攝氏1.5度目標。至2021年3月底,全球已有歐盟等128個國家宣示或規劃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目標,淨零排放成為全球的共同目標。

淨零排放及碳中和

儘管目標都是減慢全球暖化的速度和減輕禍害,淨零排放及碳中和的意思有着格局的差異。碳中和,顧名思義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植樹、使用再生能源等方式所累積的減碳量相互抵換,所監測的主要是二氧化碳這種溫室氣體;而上述提到的淨零排放則不只專注於二氧化碳,而是包括甲烷(CH4)、氧化亞氮(N2O)等暖化潛力更高的溫室氣體,期望讓所有種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削減量達到平衡。

然而,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的碳排放超過土地吸收力10倍,光靠植樹等補救措施難以解決問題,在源頭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才是上乘之策,大幅度提升永續且清潔的再生能源是重要關鍵。為此,各國都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近年,「智慧能源」成為新興概念,意即採用具有長期成本效益的方法,結合創新科技,致力於提高能源效率,並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若有興趣了解更多綠色能源、科研和實作技巧,可參加教城與煤氣公司聯手合辦的「綠火焰計劃 - 環保智慧能源大賽」,大賽除開放給所有本地學校參與,更提供一系列網上研討會及工作坊助參賽人士做好準備;同時,同學亦可透過學校報名參加比賽,將概念實踐,而每組冠軍獎學金更高達十萬元。

Hashtags: 
少年Teen空, 全球暖化, 碳中和, 綠色能源
Edpost Title: 

21世紀必上的一課:數碼素養

Thursday, July 21, 2022
家校童心

網課期間,子女與網絡和電子裝置為伴,是否代表他們的數碼素養也隨之成長了?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數碼公民素養的學習與評估」(簡稱「數碼公民」)研究揭示疫情期間,學生數碼能力提升,數碼素養和精神健康卻漸趨惡化。換言之,學生在心態、抗壓力、溝通、協作、資訊辨識能力等「軟技能」上還需加把勁!作為父母,又如何協助子女成為精明健康的數碼公民呢?

Undefined

網課期間,子女與網絡和電子裝置為伴,是否代表他們的數碼素養也隨之成長了?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數碼公民素養的學習與評估」(簡稱「數碼公民」)研究揭示疫情期間,學生數碼能力提升,數碼素養和精神健康卻漸趨惡化。換言之,學生在心態、抗壓力、溝通、協作、資訊辨識能力等「軟技能」上還需加把勁!作為父母,又如何協助子女成為精明健康的數碼公民呢?

精明使用:避免網絡成癮

過去兩年,經歷多次停課和網課,學生自然花多了時間在網上學習和消遣。研究發現,10個學生之中,約2個有網路成癮的症狀。根據美國匹茲堡大學心理學家的研究,若每週除網上授課的時間外,上網時間仍超過40小時,便可初步界定為網路成癮。

家長或許感到困惑,如何判斷子女上網時在學習,還是在玩樂呢?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各有不同的上網需要。多點與子女溝通和觀察他們的行為習慣,以掌握他們上網的特性和情況,並適時釋出友善和有效的管教,及早介入,誘導子女善用網絡於學習。

保護資料:保障個人私隱

約10%至20%的學生表示曾遇到數碼安全問題,包括個人資訊或密碼被竊取、數碼設備遭電腦病毒攻擊等。對網絡戒心不足,輕易洩漏個人私隱,將帶來無窮後患!輕則蒙受金錢、電子檔案等外物的損失,重則被「起底」騷擾、影響心理健康,甚至禍及身邊的家人和朋友。活躍於社交媒體和討論區的家長,可點擊這裏獲得小貼士,助你以身作則,教導子女保護個人私隱。

安全上網:向網絡欺凌說不

子女與同輩的關係從現實延伸至網絡世界,因而有更多機會遭遇負面的網上社交經歷,例如網絡欺凌。這樣的經歷可能會使子女受情緒困擾,危害身心健康。因此,家長密切留意子女的行為、情緒,及時發現問題,就變得至關重要。

研究點出不少須關注的範疇,同時建議改善的良方——數碼素養可以作為一種保護因素,減低使用電子裝置時,對身心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身處21世紀,家長和子女同樣是數碼公民,如果家長能做好榜樣,定能讓子女提升數碼素養時事半功倍。

有見及此,香港教育城(教城)推出「5S數碼家長」系列,除了文中的三個範疇外,亦包括「分享有道」和「慎選資訊」兩方面,合稱「5S數碼技能」,配以具體實用的知識和小貼士,為家長裝備21世紀所需的數碼素養及技能,除可成為孩子的學習典範和後盾,也能提高自身的數碼素養,齊齊成為精明的數碼公民!

Hashtags: 
家校童心, 5S數碼家長, 網絡素養, 數碼公民
Edpost Title: 

「閱」讀愈有趣——起動全校數碼閱讀氛圍 

Thursday, July 21, 2022
教學有道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不但能增廣見聞,更能從中享受遨遊書海的樂趣。莎士比亞指「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教師如何為莘莘學子加添養份?如何助他們增加智慧?回應疫情的影響,學校可借助日漸盛行的電子書及智用豐富的網上資源,和紙本書互相配搭,以推動全校閱讀文化,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並鼓勵從閱讀中學習,擴闊他們的知識、思維和視野。

Undefined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不但能增廣見聞,更能從中享受遨遊書海的樂趣。莎士比亞指「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教師如何為莘莘學子加添養份?如何助他們增加智慧?回應疫情的影響,學校可借助日漸盛行的電子書及智用豐富的網上資源,和紙本書互相配搭,以推動全校閱讀文化,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並鼓勵從閱讀中學習,擴闊他們的知識、思維和視野。

智用數碼閱讀的優勢

電子產品盛行,人人都一機在手,其智能裝置便輕易化身成數碼閱讀媒介,透過網上平台便能隨時隨地閱讀電子書。無論是訂閱或借閱,過程均簡單便捷,加速電子書的普及化。雖然與紙本書的閱讀體驗仍有差別,但隨手可得、不佔空間的電子書逐漸成為發展閱讀的走勢。

電子書的潛力有多大?香港出版學會今年初進行的「香港全民閱讀調查」,探討香港人過去一年的紙本和數碼閱讀習慣趨勢。調查反映近七成受訪者有數碼閱讀習慣,並善用電子媒介來增加閱讀時間,數碼閱讀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另外,十八歲以下受訪者的閱讀中位數更達二十本書籍,較去年的十二本錄得大幅度的增長,而青少年閱讀紙本書及電子書的數量均有增加。要讓閱讀風氣於青少年年齡層進一步普及,除了從小培養閱讀習慣外,也需將閱讀融入數碼生活,因此推廣數碼閱讀及電子書的發展勢在必行。

學校起動建數碼閱讀氛圍

學校又如何塑造校內數碼閱讀氛圍呢?近年,不少學校都開始引入電子書,尤其是疫情停課期間,讓學生安坐家中都可閱覽書藏,並且配合課程進度推介相關的電子書,推動廣泛閱讀,建立自學氛圍。有別於傳統紙本書,電子書可載有圖片、動畫、多媒體等有趣元素,也可附帶聲畫效果,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動機及興趣。

善用數碼閱讀及其閱讀平台提供的數據回饋,有助教學靈活多變。教師可透過閱讀數據,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進度、興趣及習慣,從而制定不同程度和主題的閱讀活動,照顧學習及動機差異,繼而推動深化閱讀。

選取優質電子書及資源

如何為學生精選優質電子書及資源,並讓他們輕易獲取具質素的讀物呢?

香港公共圖書館因應電子書的發展趨勢而新增大量電子書,以供公眾借閱。公共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庫設有十二個電子書館藏,包攬中文及英文電子書,其中「金閱閣」電子書收錄本地出版的中文電子書、「FunPark童書夢工廠」提供適合3至12歲兒童閱讀的中文繁體電子書、「eBooks on EBSCOhost」載有適合兒童及青少年的英文電子書及有聲書。這些電子書館藏深受大眾歡迎,其使用量於2021年維持於高水平,網上閱讀、借閱和試閱總共超過322萬次。

教城的「e悅讀學校計劃」更是專為學校而設的校本電子書訂閱服務,設有收費及免費閱讀組合,協助學校豐富電子書藏,推動廣泛閱讀。書籍內容多元,涵蓋不同題材的海外及本地優質中英文電子書籍。系統亦提供多元學生閱讀數據,助教師設計適切的閱讀策略。教師可運用統一派發書籍功能,或使用應用程式新增的「教師推薦書籍」,向學生推薦好書。另外,專為中小學生而設的主題書單、「名人推薦」的好書推介、「十本好讀」的得獎好書等都提供不少優質讀物的資訊作參考,以鼓勵學生閱讀。

身處數碼時代,電子書成為不少人的閱讀之選,也是學校推動從閱讀中學習及廣泛閱讀文化的新動力。想了解更多推廣全校閱讀的創新策略、選擇優質好書的竅門,可重溫教城早前舉辦的網上研討會——「嶄新機遇:復課後營造全校閱讀氛圍」(小學場中學場),獲取更多靈感及點子,攜手建立「愛閱讀.樂分享」文化。

Hashtags: 
教學有道, 數碼閱讀, 電子書, 閱讀氛圍
Edpost Title: 

完善生涯規劃 覓多元出路

Thursday, July 21, 2022
焦點專題

今年香港中學文憑試已於昨天(7月20日)放榜,有人歡喜,有人愁;有人興奮,有人忐忑。無論情況如何,應屆文憑試考生當下也要冷靜一下,看看要否把握時間,於JUPAS修改課程選擇。面對人生中其中一個重大抉擇,是升學、是重考,還是投身社會?不論是學生或家長均會感受到一定壓力,而及早進行生涯規劃,對學生釐清發展路向有莫大幫助。即將面對公開試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可如何管理生涯規劃,及早探索多元出路,為未來做好準備?

 

Undefined

今年香港中學文憑試已於昨天(7月20日)放榜,有人歡喜,有人愁;有人興奮,有人忐忑。無論情況如何,應屆文憑試考生當下也要冷靜一下,看看要否把握時間,於JUPAS修改課程選擇。面對人生中其中一個重大抉擇,是升學、是重考,還是投身社會?不論是學生或家長均會感受到一定壓力,而及早進行生涯規劃,對學生釐清發展路向有莫大幫助。即將面對公開試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可如何管理生涯規劃,及早探索多元出路,為未來做好準備?

香港輔助教師協會副主席兼英華書院副校長曾志滔表示,生涯規劃並非死板地「設計」出來的,而是通過「動態的探索,讓學生認識自己,掌握升學的可能性和機遇,以及未來職業、事業發展的可塑性,以致取得足夠的資源作出決定,並在規劃中不停修正」。

joseph_portrait.jpeg

(香港輔助教師協會副主席兼英華書院副校長曾志滔先生)

生涯規劃四步驟 學生主動性最為重要

曾副校表示,生涯規劃基本可以分為四個步驟:認識自己(Self-understanding)、探索世界(Exploration of the World)、事業抉擇及管理(Career decision making and management),以及常被忽略的反思及回饋(Self-reflection and revision)。生涯規劃引導學生學懂事先做好部署,制定面對不同結果的多種應對方案。以應屆文憑試為例,學生可預計有三個可能發生的放榜結果:成績符合預期、較預期好、較預期差,並預先計劃不同結果的升學選擇和路線,以便在放榜後適時地因應部署而作出行動,減少徬徨失措的情況,管理好心理質素。

曾副校認為同學的主動性是生涯規劃中最重要的一環。學校和社會都為學生提供多不勝數的升學就業資料或支援,但礙於資訊太多,同學或會覺得困難、麻煩;亦因為生涯規劃對自己的未來相當重要,同學或會產生害怕做錯決定的心理,從而拖延決定,甚至沒有動力開始規劃。他建議同學持開放的態度,主動發掘興趣,了解自己強弱項、性格、信念、價值觀等。他表示,「他們不應該把自己僅僅困在學科知識上面,而是應在中學生涯中多做探索」。他亦觀察到,生涯規劃較完善的同學大多都興趣多樣,從每項興趣中可以發掘自己強弱項。他以喜歡辯論的學生為例,有些喜歡以口才說服他人,有些喜愛在準備過程中研究不同課題,有些是享受過程中的團隊合作,每人都可從一項課外活動中發掘不同面向及了解自己更深。

main1.jpg

(第四十四屆暑期事業體驗計劃 2019 結業禮和證書頒授儀式,同學們分享在暑期體驗職場的領悟)

協會集思廣益 設計課程協助師生

香港輔助教師協會是一個教師專業發展團體,早在「生涯規劃」這用語普及之前,已積極協助學界進行升學規劃輔導等工作。一眾教育界有心人無償地把知識、專業凝聚,同時跟大專界同工協作,再整理出各式各樣有實證支持、學術根據的工具和資源,供學界使用。曾副校認為協會推動生涯規劃的成果值得驕傲,以「尋找生命的色彩」及「生涯地圖」兩套課程為例,兩套課程切合初中和高中同學的需要。協會多年來亦推出不同的工具、活動、遊戲或評估工具,供師生使用。

map.jpgmain2.jpeg

(「尋找生命的色彩」及「生涯地圖」助學生探索選科及未來發展)

雖然把實證理論融入資源是困難的一環,但協會與許多研究生涯規劃的大專學者協作,邀請他們與中學教師分享經驗和理論,使協會的資源都建基於雄厚的學術理論基礎。此外,試驗工具亦具挑戰,可幸協會會員得到校內的同學協助,在試用時直接得到用家反饋,從而作出修訂。他補充,參考外地工具時要注意本地化,工具需要緊貼時代更新也是困難所在,但協會會員在工餘時付出時間及精力,無私的分享,使他十分感激。

sheng_ya_zhi_wen_.jpg

(「生涯指紋」讓輔導人員透過排卡等不同活動與學生共同探索不同可能,進而為目標訂立行動計劃)

寄語學生、家長、社會 鋪墊未來之路

面對放榜或是規劃人生,家長總會替子女緊張擔憂,但切忌「喧賓奪主」。曾副校憶述,有次放榜後學生與家人一起向他諮詢,期間只有家長不斷在提出意見,卻聽不了學生的聲音,令他印象深刻。他認為,家長和學生需要溝通,而雙方意見需要取得平衡,因為歸根究底,學生有自己專屬的人生,未來是由他們自己去面對。有時候,站在現實的角度,學生的選擇或許很「可惜」,但最重要是學生的選擇符合自己信念、能配合未來發展,是自己喜歡做的事。

main3.jpg

(電影《二次人生》老師分享會,助學生反思人生)

生涯規劃教育在這些年有顯著發展,曾副校首先希望加深社會大眾對生涯規劃的認識,明白生涯規劃對年青人的幫助,這也是協會長年努力的目標。學生方面,現代社會的孩子生活較為富足,危機感和對未來的預備未必很高,他希望學生的預備性、危機感、主動性都可以加強一點,多探索不同的可能性,發掘自己的好和世界的好。最後,他樂見商界積極為學生提供工作實習的機會,讓他們在踏足社會前認識各行各業,掌握進入職場應有的態度及技能。他希望這樣的社會氣氛能持續加強,培養年青人對不同工種的欣賞和尊重,以致朝該行業發展的理想。

香港輔助教師協會為學界提供豐富資源,協助學生、教師及家長攜手為學生及早規劃未來出路,讓他們做足準備面對未來的挑戰,成為強大後盾。除了生涯規劃,學界培養學生時需面面俱到,照顧他們的種種需要。想觀摩更多教育界同工的教學心得,可於Go eLearning重溫「學與教博覽2021」各教育界有心人的研討會,啟發更多教育思維。

Hashtags: 
焦點專題, 文憑試放榜, 生涯規劃, 多元出路
Edpost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