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22
A A A+ A++

08/2022

瘋狂的藝術天才——梵高

Thursday, August 25, 2022
童學同樂

上個月,蘇格蘭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公布,在印象派畫家文森.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下稱梵高)的1885年畫作《農婦頭像》(Head of a Peasant Woman)中,發現隱藏了一幅自畫像。梵高經常重用畫布,專家也曾運用X光技術發現有兩名摔跤手的肖像藏在《牧場花地和玫瑰靜物》(Still life with meadow flowers and roses)下。雖然畫中畫在現代社會有着莫大的研究和藝術價值,但回想過去,梵高在舊畫上蓋上另一層顏料的原因或者簡單又悲哀——貧窮。究竟這位大藝術家的生平是何等坎坷呢?

Undefined

上個月,蘇格蘭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公布,在印象派畫家文森.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下稱梵高)的1885年畫作《農婦頭像》(Head of a Peasant Woman)中,發現隱藏了一幅自畫像。梵高經常重用畫布,專家也曾運用X光技術發現有兩名摔跤手的肖像藏在《牧場花地和玫瑰靜物》(Still life with meadow flowers and roses)下。雖然畫中畫在現代社會有着莫大的研究和藝術價值,但回想過去,梵高在舊畫上蓋上另一層顏料的原因或者簡單又悲哀——貧窮。究竟這位大藝術家的生平是何等坎坷呢?

於人生最後十年創作出超過二千幅畫作

梵高雖然是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之一,但其實他的畫作全都是在他人生最後10年所創作的。他在短短37年的人生中做過很多工作,20歲時曾在藝術品交易公司裡工作,又曾當代課老師和傳教士。之後,他開始產生畫下周圍的環境的念頭,加上弟弟西奧的鼓勵,到了布魯塞爾求學,學習繪畫的基礎知識。

梵高畫作的主題以人和風景為主,通常都就地取材。1889年,他與另一畫家高更吵架,本來已受精神疾病影響的他憤而割下自己的左耳。隔年五月,他自願前往普羅旺斯地區聖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治療。在入住精神病院期間,梵谷創作了大量的繪畫作品,共計一百五十多幅油畫和一百多幅素描,其中作品《星夜》正是他馳名後世的代表作之一。《星夜》的用色和構圖中反映梵高內心的陰沉和混亂不安。

梵高的支柱——弟弟西奧(Theo

弟弟西奧在一直是梵高的經濟及心靈支柱。他是一個成功的藝術品商人,從不間斷對梵高的經濟資助,讓他能全力繪畫。梵高是家中長子,兄弟姊妹後來都相繼離家,透過書信與家人聯繫,而梵高最常寫信給西奧,跟他分享自己的畫作和創作理念、靈感等。西奧可說是梵高的知音。在哥哥37歲結束生命的數月之後,33歲的西奧也隨之含恨而終。

梵高在潦倒失意之時,想必也未曾設想過自己死後會成為影響後世的標誌性畫家,他的生不逢時讓人歎息。每一位藝術家都有一個故事,想了解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閱讀今期《小校報》,認識才華滿溢的達文西!

Hashtags: 
童學同樂, 梵高, 印象派, 才華滿溢
Edpost Title: 

左右你大腦的色彩

Thursday, August 25, 2022
少年Teen空

你聽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嗎?孟母為了讓兒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不斷搬家,最後搬到學堂旁邊,讓孟子耳濡目染,學習禮節。這個故事印證了環境的重要性,而現代生活中,不同公司或機構都會透過室內裝潢去營造多樣的環境氣氛,從而改變顧客或員工的心態。色彩往往是環境營造的重要一環,不同的色彩甚至可以左右人的心情思想,以至於行為。

Undefined

你聽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嗎?孟母為了讓兒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不斷搬家,最後搬到學堂旁邊,讓孟子耳濡目染,學習禮節。這個故事印證了環境的重要性,而現代生活中,不同公司或機構都會透過室內裝潢去營造多樣的環境氣氛,從而改變顧客或員工的心態。色彩往往是環境營造的重要一環,不同的色彩甚至可以左右人的心情思想,以至於行為。

「有性格」的色彩

在色彩心理學中,顏色有各自的個性和特徵。以紅色為例,神經科學學者指出,紅色一般令人連繫到熱情、力量、憤怒和侵略。這可能是因為動物之間在產生衝突時,會藉由血管充血,讓皮膚看起來較紅藉以宣示主導地位;而人類在激烈衝突時,也會因為睪固酮的分泌而臉部脹紅,因此生物都需要透過視覺觀察皮膚細微的顏色變化,去理解對方的情緒狀態。

人類學會透過顏色讀懂別人的情緒,有利於社會互動,而人們在一連串的社會互動中,可能就因而學習出某種顏色與某種訊息之間有著配對關係,進而讓顏色產生了意義。紅色就被賦予了警戒、憤怒等意義。再者,在物理學的角度而言,紅色的光是可見光中波長最長的光,不容易被散射,簡單而言就是最容易讓人看見的顏色,亦因此被廣泛使用,負責傳達警告的訊號。試想想,路上的警告牌是不是大多都是紅色的呢?

粉紅色使人平靜?

如果說有一種粉紅色可以使人平靜,以致於大規模使用於監獄當中,以減少暴力衝突,你相信嗎?在1970年代後期,一名叫亞歷山大‧肖斯(Alexander G. Schauss)的研究人員提出一種經人工調合而成的粉紅色能減少惡意、暴力或有攻擊性的行為,並在西雅圖的海軍監獄作實驗,把監獄刷成這種粉紅色。結果成效十分顯著,在措施實施156天之後,海軍報告在這期間,囚犯並無任何情緒不穩或敵對行為出現。亞歷山大以當時該設施的管理層命名此顏色:Baker-Miller Pink。

這麼多年來,學術界仍不斷研究粉紅色,亦有研究結果與亞歷山大的理論相勃,對粉紅色的鎮靜作用提出質疑,挑戰了把牢房刷成粉紅色的做法,至今也未有一個定論。可以肯定的是,顏色對人們的情緒以至行為的確會有某程度上的影響,而實際影響的力量和範圍則有待長時間的研究去斷定。

看畢上述的分享,你有想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被色彩影響的例子嗎?只要活用色彩,就可以更精準地傳遞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訊息,更容易讓人共情。想學習更多關於正負面情感和態度的英語字詞,可遊玩English Campus的遊戲,寓學習於娛樂,更可透過挑戰其他遊戲、觀看精選影片和新聞精進英語能力!

Hashtags: 
少年Teen空, 色彩心理學, 英語能力, 閱讀
Edpost Title: 

適應新暑假 家長有妙法

Thursday, August 25, 2022
家校童心

九月即至,暑假步入尾聲,孩子仍然意猶未盡,怎麼辦呢?家長學懂幾招秘訣,規劃開學後的親子節目,以延續假日的愉快,同時滿足孩子的身心需要,擁抱 ‘Study-life-balance’!

Undefined

九月即至,暑假步入尾聲,孩子仍然意猶未盡,怎麼辦呢?家長學懂幾招秘訣,規劃開學後的親子節目,以延續假日的愉快,同時滿足孩子的身心需要,擁抱 ‘Study-life-balance’!

優質親子時間

你有一邊照顧孩子,一邊滑手機處理公事的經驗嗎?對忙碌的家長來說,尤其是雙職父母,每天抽空照顧子女已是相當難得。不過,心不在焉的親子時間卻未能滿足子女的需要。

「重質不重量」是親子時間的大原則,重點在於確保子女得到你的陪伴與重視。這段時間的親子節目動靜皆宜——可以是睡前的15分鐘講故事時間,或是輕鬆閒聊的30分鐘回家路途,與子女玩幾場Switch遊戲也未嘗不可。

溝通是雙向的,當子女敝開心扉向你傾訴時,家長應避免批評、說教,而是以包容接納子女的情緒。開學前夕正是了解子女心境變化的好時機,讓我們一同面對新暑假和開學帶來的挑戰。

推薦閱讀:〈親子也要「優質」〉

https://www.edcity.hk/parent/relationships/page_6041f1a7316e834f043c9869

主題學習不停步

暑假的完結,並不代表單調的上課生活就此來臨。相反,開學後,子女探索趣味知識的旅途才正式開始!半日課堂為學生們騰出空間,規劃課後活動。編排日程時加入主題學習活動,便能收穫滿滿的知識和正能量,舒展身心。

外出參觀不同主題的展覽、活動,既可激發子女的好奇心,培養學習動機,也能不知不覺間汲取跨學科知識。9月開學後,香港仍有大大小小的精彩活動,待家長攜同活潑的子女並肩探索。

picture1.jpg

例如香港科學館正舉行「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八大.尋龍記」專題展覽,展出珍貴的化石真品、高完整度的化石骨架、古生物藝術插圖等,規模之大難得一見。展館內盡見巧思,親子可一同使用手機鏡頭,捕捉場內AR恐龍的身影!即使常識書上圖文並茂,又怎及栩栩如生的恐龍吸引呢?

更多活動可參考:〈迎開學.親子樂:主題學習之旅〉

https://www.hkedcity.net/parent/life/leisure/page_630667b8903443605d3c9869

養成規律生活和心態

快樂時光總是讓人心神嚮往、樂而忘返。要讓子女學懂收放自如,建立有規律的生活作息是一良策。讓身心習慣上課時期的生活模式,過渡到開學時就更為順暢,減低子女的不安和抗拒。

除此之外,訂立可行的目標亦有助子女保持積極態度。如同遊戲中完成任務的獎勵機制,在現實生活中達成目標也能帶來成就感。目標不宜全部圍繞着學業成績,可以是完成一份DIY勞作、嘗試一種新運動,或是幫助做家務。當子女完成目標時,請家長不要吝惜你的讚賞說話,你的鼓勵和肯定是推動子女進步的動力。

立即取經:〈暑假要無憂 親子要滿FUN

https://www.edcity.hk/parent/page_62de0827316e83407e3c9869

想要更多親子活動的好點子?立即到教城「家長童學」查看熱門資源——親子書單、親子好去處、溝通小貼士等等,應有盡有,適應新暑假自然不在話下!

Hashtags: 
家校童心, 暑假, 親子活動
Edpost Title: 

新學年活用多元資源 籌展創新教學

Thursday, August 25, 2022
教學有道

準備踏入九月——新學年學習開展之始,忙於安排學校行政工作之際,教師同時需要整理教材、備課工作,並規劃來年教學。善用多元化資源去建構創新課堂,可以令教學更靈活、學習更有趣。然而坊間學與教資源眾多,如何去選擇適切資源以助提升教學效能、助學生邁向自主學習之路?教師不妨趁開課前先了解不同網上教學資源的特色,從而挑選切合校情所需之教學內容,豐富來年的課堂設計和教學活動。

Undefined

準備踏入九月——新學年學習開展之始,忙於安排學校行政工作之際,教師同時需要整理教材、備課工作,並規劃來年教學。善用多元化資源去建構創新課堂,可以令教學更靈活、學習更有趣。然而坊間學與教資源眾多,如何去選擇適切資源以助提升教學效能、助學生邁向自主學習之路?教師不妨趁開課前先了解不同網上教學資源的特色,從而挑選切合校情所需之教學內容,豐富來年的課堂設計和教學活動。

細選輔助教材 推動學生自學能力

傳統的紙本教學素材主要按課程架構內容編寫,但篇幅有限,難以囊括補充、增潤課題及輔助互動教學活動等,且欠缺多媒體元素。要引起學習興趣及推動學生自學,可適當多樣化資訊媒體的教材,以聲音、影像把抽象的知識、學習內容具體呈現,有助學生立體地用五感去加強知識的掌握。例如教育局教育多媒體網站主力提供不同學習階段的多媒體學與教資源,包括短片、動畫、微電影、歌曲、互動遊戲等不同類型資源,讓教師按學校課程和學習需要而靈活選用,以廣泛、多元的教學材料設計課堂活動。

另外,善用教學資源作為前置預習或課後溫習,可鼓勵學生自學。教育局一站式學與教資源平台及教城的教學資源庫均提供大量優質學與教資源,教案、工作紙、評估及試題等教材一應俱全,協助豐富課堂設計。教師可因應學生能力強弱和需要,借助網上資源和課堂教學互相配搭,設計不同程度的評估課業及合適的補充教材,既可以照顧學習差異之餘,又推動學生自學,讓每位學生能有效地學習。

增潤延伸課程的教學資源

課程架構也會因應教育環境而轉變,近年教育界愈來愈重視價值觀教育和資訊素養教育。面對這些持續更新的課程架構,教師於新學年都要緊貼日新月異的趨勢,把之融入學與教當中。教育局於上年底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鼓勵學校加大力度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運用生活化的題材來推動價值觀教育是其中一個建議方向,因此教育局亦就提出的十種首要價值觀和態度,提供大量生活事件教案、視像、漫畫等學與教資源,涵蓋不同學習階段、不同主題的教材及教學建議,供教師掌握新增課程架構的重點。

今年度教育局也更新《香港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架構,新增認識新興科技道德問題的素養範疇,以回應資訊科技應用日益普及和使學生有效地評估網上資訊。教師也可以瀏覽資訊素養及電子安全相關的教學資源,其中包括教育局製作的「聰明e主人」電子學習資源套,以動畫及網上問答題等資源來支援教師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教師可以輕易運用網上整合的教學資源,配合學校的需要來增潤相關課程設計,同時回應到教育局的課程更新架構,整全規劃新學年教學。

與時並進善用電子教學資源 創造互動課堂

另外,為支援教師應用電子學習資源和工具,教城的「eREAP計劃」搜羅世界各地適合香港學校使用的優質電子資源,涵蓋英文、數理、跨學科資源及學習工具,包含AI語音辨識系統、雲端製圖平台、適應性學習平台,及GPS遊戲化學習工具等特色,可供學校申請免費試用,讓教師應用於不同學科、學習領域及程度,輕鬆體驗創新教育科技來靈活設計創新互動課堂。

趁新學年開始,立即深入瞭解多元學與教資源,選擇適切資源以融入課程設計,籌展您專屬的創新教學!如果有創新教育點子想與我們分享,立即把握機會於9月20日(二)前報名參與第三屆「創新教師獎」,齊來實踐創新教育。

Hashtags: 
教學有道, 創新教育, 自學能力, 教學資源
Edpost Title: 

多元校園設施 裝備未來技能

Thursday, August 25, 2022
焦點專題

香港是聚集多元種族的國際都會,為協助非華語學生融入本地,教育局於2013/14學年取消「指定學校」,並每年撥款支援普通及特殊學校加強非華語學生的中文學與教。然而,非華語學生在香港的成長及發展不只受限於中文程度,還有文化差異、種族定型,以及融入社會,裝備未來技能等問題。

明愛胡振中中學的非華語學生佔全校學生6成多,分別來自19個國家或地區,擁有多元種族的校園環境,因此校長歐海健先生決定以全球在地化(Glocalisation)理念營運學校。為讓學生發揮潛能,裝備未來技能,短短一年間,建造多個主題活動室,引入學科以外的項目,包括體育、電競、編程、科創、音樂、文化、藝術等,讓才能各異的學生都有空間一展所長。

Undefined

香港是聚集多元種族的國際都會,為協助非華語學生融入本地,教育局於2013/14學年取消「指定學校」,並每年撥款支援普通及特殊學校加強非華語學生的中文學與教。然而,非華語學生在香港的成長及發展不只受限於中文程度,還有文化差異、種族定型,以及融入社會,裝備未來技能等問題。

明愛胡振中中學的非華語學生佔全校學生6成多,分別來自19個國家或地區,擁有多元種族的校園環境,因此校長歐海健先生決定以全球在地化(Glocalisation)理念營運學校。為讓學生發揮潛能,裝備未來技能,短短一年間,建造多個主題活動室,引入學科以外的項目,包括體育、電競、編程、科創、音樂、文化、藝術等,讓才能各異的學生都有空間一展所長。

11.jpg

(歐校長與學生合照)

非傳統校園環境 化困難為機遇

面對多元種族的學生,以及包括他在內的近三分之二新教師,歐校長表示這是困難亦是機遇。雖然學校的新教師多,但他們都擁有英語教學的資格,令學校沒有後顧之憂推行英文班;而且,新教師們都充滿活力,與舊有的教師們同樣對教學都充滿熱誠,對校園改造更不遺餘力、親力親為;而非華語學生佔學校多數則有助推動共融,當同學們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少數」的觀念便變得模糊,同學不分彼此,更容易打成一片,是很大的優勢。

多元種族校園有別於傳統學校,讓歐校長反思學校的定位。歐校長及其同儕都相信「不論是甚麼民族、能力如何,每一個小朋友都應有發揮的空間和發光發熱的機會」,而他們亦意識到相比之下,非華語學生在港擁有較少機會,因此他們的核心目標是為這群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機遇。非華語學生的學習方式比較好動、崇尚自由探索,學校的培育方針自然要作出調整和平衡,歐校長決定以科技為核心,創造一個國際化、擁多元文化的資助學校,目的是把學生培育成擁有協作(Collaboration)、創意(Creativity)、明辨思維(Critical Thinking)、公民教育(Citizenship)、品格培養(Character)及溝通(Communication)能力的21世紀公民,讓他們得以在未來的社會及國際立足。

翻新多間活動室 發展多元未來技能

歐校長表示學校的非華語學生的背景不盡相同,而出生自基層家庭的學生特別需要關注和幫助。儘管那些學生的生活水平不高,但他們仍然對未來充滿盼望,尤其很多學生都向着海外升學的目標努力。除了學科知識,歐校長亦着眼於培養學生建構未來技能,亦推展一個全新的校本課程——iFuture,當中包括運動與創業(Sports & Entrepreneurship)、STEAM創科、跨文化藝術(Multi-cultural Arts)、真實生活學習(Real-Life Learning)、媒體與傳播(Media & Communication)等。為此,學校於短短一年間一舉翻新了14間活動室,每星期撥兩小時課堂時間上相關課堂。翻新的校園設備包括3間電腦室,供學生學習編程及資訊科技;又有Cooking Studio,讓學生學習煮食等生活技能,充實「真實生活」能力;更設有電子虛擬運動室(Esports Centre),讓學生透過模擬設備做運動。

bkn-20220119010006516-0119_00822_001_04b.jpg

(學校創建學習編程專屬的空間和設備)

這些課堂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動手實作,累積經驗,鍛鍊思考能力及學會創造。以「運動與創業」為例,歐校長表示不是想培養出籃球教練,而是擁有社會視野、洞悉社區所需的學生,他們將學會提出實際解決方案,把學校連接社區,舉辦社區比賽、出借場地等。至於Cooking Studio創設的目的亦不只限於煮食,校方想讓同學參與整個過程:從園藝開始種植食材,到烹煮,最後互相分享,從中交流不同地區的食物和飲食文化,最終能做到「To Cook and To Share」的理念。

cooking_studio.jpg

(Cooking Studio讓同學在煮食過程中交流文化和技術)

冀非華語學生擁抱夢想及機會 社會各方互相尊重

社會上的非華語人士常被定型為外送員、建築工人,而一位非華語家長的說話對歐校長當頭棒喝。那位家長表示那些孩子都是跟從家中長輩的步伐去選擇職業,讓歐校長不禁感歎社會給予非華語學生的資訊及機會相當匱乏,且社會上仍存在不可避免的定型和歧視。歐校長在學校層面上盡力為他們提供機會,亦希望他們不要看低自己。他亦想告訴非華語家庭,只要他們願意保持自信,持開放的態度勇於嘗試,其實可以擁有很多機會。

歐校長表示香港的非華語人口佔比不斷上升,至2020年足達8%,本地學生需要學會接受與不同種族的學生共處於香港社會。他認為「共融的背後是尊重」,因此學校也會以此為目標,以運動、藝術、煮食等課程讓大家加深認識及交流文化。他們尤其於體育課引入不同國家的新興運動,讓同學摒除「主場」概念,共同認識新的文化。

對於非華語學生的教育,他期望香港能促成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和評估,讓香港的學生能應考本地的中文課程,提高應考率及認受性,從而提升香港的教育品牌。他也期望社會協力推動共融,摒除歧視,例如非政府機構可推出更多活動,促進華洋共處,從而潛移默化地改變社會深層的定型及歧視,共同締造一個互相尊重的社會。

明愛胡振中中學為非華語學生實行多種措施,更建造多間活動室,讓不同學生都能培育多元興趣,學習未來技能,發掘出未來的道路,值得同儕借鑒。近年,種種新氣象改變了現行教育模式,也為未來教育帶來不一樣的機遇及挑戰。想觀摩更多教育界專家對多個創新教育主題的卓見與心得,下載並閱讀「學與教博覽2022」的會訊,從中啟發創新教學思維。

Hashtags: 
焦點專題, 多元出路, 未來技能, 非華語學生
Edpost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