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21
A A A+ A++

10/2021

有機種植回歸自然

Thursday, October 21, 2021
童學同樂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將今年訂為國際果蔬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期望推動健康且永續的蔬果生產,推廣多元、健康及均衡的飲食方式,並透過創新技術減少糧食損失與蔬果浪費,達至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目標。有機種植的方式,讓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得到平衡,透過促進生物多樣性和土壤生物活動的耕種,正正回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有機耕種有什麼特點?讓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吧!

Undefined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將今年訂為國際果蔬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期望推動健康且永續的蔬果生產,推廣多元、健康及均衡的飲食方式,並透過創新技術減少糧食損失與蔬果浪費,達至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目標。有機種植的方式,讓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得到平衡,透過促進生物多樣性和土壤生物活動的耕種,正正回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有機耕種有什麼特點?讓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吧!

有機肥料

健康的泥土是促成有機耕種的重要元素。農夫會以有機物飼養泥土裡面的各類生物,它們會釋出各類養份,有機物會在大自然中分解,是天然的健康肥料。泥土上厚厚的有機物就像綿花一樣,可以吸收水份,減少泥土的水份蒸發,亦減低因風雨所做成的水土流失。有機物為泥土創造一個排水良好、空氣流通的環境,從而令植物獲取更充足的養分,生長得更健康和茂盛。

堆肥

堆肥是模仿大自然的循環,將一些廢棄物,如落葉、枯草、動物的屍體和排泄物等,這些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堆放在一起,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讓各類動物及微生物把它們分解。被分解的有機物質與泥土混合,轉化成為含有養分的腐殖質,可以改善泥土的結構,調較泥土的酸鹼度,是天然又優質的土壤改良劑!

有機病蟲草害管理

現化農業不時會加入殺蟲劑及化學農藥,對付田間的害蟲。有機耕種提倡以天然的方式減少病蟲草害,不用化學品耕種。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有機耕種會採取不同的預防措施,包括選擇種植抗病蟲的品種,留意種植的密度、適時收割以避過害蟲最多的時間、利用天敵對付害蟲,並保持田野的環境衞生,將雜草、收割後的殘餘部份,掉落的瓜果等等盡早清除,減少害蟲寄生。

輪種間種

「輪種」就是將農作物輪流在不同的田地上種植,「間種」是在同一幅地上,同一時間種超過一種農作物,從而產生互助互利的作用。輪種和間種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害蟲找不到原本的農作物寄主,這就可以打破病害蟲不斷繁衍的循環。另外,種植不同的農作物亦可促進多樣化的健康生態系統,可以將泥土裡的肥料充分運用,例如深根和淺根類的輪流種植,可以吸取不同深度泥土裡面的養分。

想增強科學與個人、社會及環境關係的相關常識的知識,可參與本年度的「十分科學」學生獎勵計劃,透過富趣味性的學習材料和練習,鞏固知識之餘,更能發展解難與探究的能力。

Hashtags: 
童學同樂, 有機種植, 可持續發展, 大自然
Edpost Title: 

書海中暢遊世界自然景觀

Thursday, October 21, 2021
少年Teen空

古語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不過疫情肆虐全球,各國封關,我們都無法自由地出外旅遊。無法親身遊歷世界,不如打開書本,在文字中暢遊。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書海中也可以探索未知的世界!

Undefined

古語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不過疫情肆虐全球,各國封關,我們都無法自由地出外旅遊。無法親身遊歷世界,不如打開書本,在文字中暢遊。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書海中也可以探索未知的世界!

如果讓你選擇旅行,你會想到哪裡去?到日本觀賞櫻花、到瑞士看壯麗的雪山、還是到加拿大的尼加拉瓜大瀑布?對於旅行遊歷世界,大家都引頸以待。也許我們還未能到外地旅遊,但是透過閱讀可以打破時間和地理的限制,讓你隨心遊歷世界。法國著名作家朱勒‧凡爾納(Jules Verne)一系列科幻冒險故事,安坐家中從文字中也能開展刺激的旅程!

《地心歷險記》

相傳在冰島的一個火山口下,隱藏著一條直通地球核心的通道。地質學家黎登布洛克教授與侄子阿克賽爾一同出發探險。冰島佈滿不同的自然景觀,冰川、火山、瀑布等等,在路上他們聘請了一名冰島當地的導遊漢斯,三人千辛萬苦到達史奈非捷酷爾火山的底部,他們沿著熔岩的通道前進,在地底中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海,海岸生長了超巨型的植物……他們有何重大發現?最後又可否逃出生天?一起與他們到地底探險吧!

《八十日環遊世界》

在十九世紀末,英國一名富有的紳士菲利斯福格跟朋友打賭,八十天之內能夠環遊世界。他在倫敦出發,經歐洲、非洲、亞洲、美洲,再回到英國,在那個還未有飛機的年代,這趟總長兩萬六千英哩的環球大冒險充滿巨大的風險!究竟他能否如期完成這趟旅程?

《神秘島》

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有五個被困在南軍中的北方人,打算乘氣球逃亡。怎料,氣球中途被風暴吹落在太平洋中的一個荒島上,他們在寸草不生的島上團結互助,建立幸福的生活。每當遇到困難,總有一個神秘人默默幫助他們。有一天,突然火山爆發,他們差點喪命,幸好一架船經過「神秘島」,把他們搭救。他們回到美國之後,能回復從前的生活嗎?

《亞馬遜漂流記》

喬阿姆加拉爾是秘魯的一座大莊園的主人,他勤勞又善良,將一切管理得井井有條。為了參加女兒米娜和未婚夫馬諾埃爾在巴西貝倫的婚禮,一家人打造了一座大木筏,沿亞馬遜河順流而下。在漂流途中,他們遇見不同的人,竟發現喬阿姆與二十多年前一宗鑽石搶劫案有關!案中一份密碼文件是重要的線索,他們如何破解?

凡爾納筆下的故事既有天馬行空的想像,亦不乏科學基礎,作品多年來暢銷全世界。其中講述一名地質學教授與其侄子在冰島探險的故事,他們深入死火山深處,究竟會如何排除萬難,探索大自然的奧妙呢?

香港閱讀城提供超過600本免費電子書,可以讓你盡情在書海中探索世界,發掘不同的奧秘。除了旅遊,免費電子書還涵蓋不同類型的主題,包括世界經典文學、人物傳記、地理旅遊、財經金融等等,更可以下載「教城書櫃」應用程式,方便隨時隨地隨心閱讀。

Hashtags: 
少年Teen空, 閱讀 ,電子書, 遊歷世界, 教城書櫃
Edpost Title: 

創科思維解難 面對生活挑戰

Thursday, October 21, 2021
家校童心

STEM與人工智能(AI)是近年教育界的熱門詞語,學界大舉推行STEM與AI教育,旨在培訓學生的創科思維。對於這些較抽象的術語,作為家長的你也許早有耳聞,卻總是覺得「這麼近,那麼遠」,說不清STEM與AI實際是甚麼。

Undefined

STEM與人工智能(AI)是近年教育界的熱門詞語,學界大舉推行STEM與AI教育,旨在培訓學生的創科思維。對於這些較抽象的術語,作為家長的你也許早有耳聞,卻總是覺得「這麼近,那麼遠」,說不清STEM與AI實際是甚麼。

其實STEM與AI不只限於高科技玩意,它們早就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甚至在日常用品上隨處可見。這些小發明背後有着不凡的洞察和創意,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設計。不妨藉着以下這些真實世界的例子,與孩子在生活中發掘更多創科意念和啟發吧!

創新始於不一樣的解難方式 魔術貼的「魔術」大揭秘

如何令孩子更具創意?不一樣的視角或是關鍵所在!對熱衷戶外活動、運動或行動不便的人來說,備有拉鏈和魔術貼的衣服往往比繫上鈕扣的更為方便。魔術貼當然不是靠「魔術」運作,而是來自瑞士工程師George de Mestral的構想。當他帶著小狗去阿爾卑斯山狩獵時,偶然發現牛蒡芒刺(俗稱黐頭芒)會黏在狗的毛髮上。顯微鏡下的牛蒡芒刺表面有着數百個小鈎子,容易鈎到衣服的環圈紋路上。於是他參考這種結構,於1941年設計出一面是環狀結構,另一面覆有鈎狀結構的專利衣料設計。早在George de Mestral發明魔術貼以前,就有成千上萬的人知道牛蒡芒刺的結構,唯獨他洞悉先機,運用創意和解難能力,化自然原理為科技,最後成功設計出魔術貼,解決穿着不便的問題,為大眾生活帶來不少便利。

疫下的校園創新 以AI創建防疫檢測站

在繁忙的上學時間,學校員工要迅速地辨識沒戴口罩的學生,可說是難度十足。有見AI臉容辨識技術於一般學校未算普及,有學生就決定自行創造,為校園的防疫對策出一分力。簡言之,AI臉容辨識技術是由鏡頭取得準確的臉容資料,再透過AI模型處理這些資料。由於AI臉容辨識技術無需任何接觸,既衛生又安全,因此坊間在疫情後對這種技術的需求大大增加。優才(楊殷有娣)書院的楊柏浩、陳卓穎同學針對疫情期間的學校防疫需要,利用AI臉容辨識技術及編程知識,研發出AI學校防疫檢測站,訓練AI模型辨識人戴口罩前後的樣貌,確保同學戴上口罩後才進入校園,亦為防疫檢測的過程增添趣味。

以人出發突破難點 哮喘偵測器助患者及早應對

現時坊間暫時未有發明可用作準確預測哮喘發作的時機,哮喘患者只能在病發時靠隨身攜帶的吸入器紓困。拔萃女書院的馮思晴、李晞桐同學站在哮喘患者的角度,為他們現時面對的問題量身訂做一套解決方案——「哮喘偵測器」。偵測器會檢測附近空氣中的哮喘的普及致敏源,如指數過高,有關數據將立即顯示在應用程式上,提醒用戶有機會哮喘發作,應盡早拿取吸入器或求助,減少哮喘患者痛苦的時間。

以上例子的發明者都具有解難能力和設計思維,用創科技術解決現有難題。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難題有待解決,如果家長能與孩子一起學習觀察,從身邊的小事物開始,找出並分析問題,想出具體解決方法,進而運用科技和編程知識付諸實行,也能鍛練出創科思維,成為未來的創科發明家。

由創新科技署舉辦的「創新科技嘉年華2021」將於10月23至31日舉行。今年的主題為「創新成就未來」,以實體與網上的混合模式舉行,於香港科學園實體展出本地創新發明和科研成果,並提供互動遊戲,另更會舉行網上講座及工作坊,讓大眾了解創科對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啟發新世代對STEM的興趣。上述的「哮喘偵測器」正是場內實體展出的創科作品之一,此外還有更多有趣的展品和遊戲待你發掘,體驗看得見、摸得到的STEM與AI!

屆時香港教育城亦會於活動期間舉行「從做中學:親子編程工作坊」及「AI在生活:親子編程工作坊」親子網上工作坊,讓家長和子女手把手學習編程與人工智能,踏出創科實踐的第一步。

Hashtags: 
人工智能, 設計思維, STEM, 創新發明, 解難能力
Edpost Title: 

實踐社交及情緒教育 完善學生全人發展

Thursday, October 21, 2021
教學有道

開學之初,疫情放緩,莘莘學子逐步回復正常校園生活。疫情下網課盛行,學生除了適應學習模式改變外,長期留在家中上課,他們缺少與同學、老師面對面溝通交往的社交接觸,社交及情緒憂慮影響他們人際關係的塑造。尤其香港學童面對課業的繁重和「一試定生死」的高壓學習環境,如何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表達及社交技能及情緒管理能力值得學校及教師的深思。

Undefined

開學之初,疫情放緩,莘莘學子逐步回復正常校園生活。疫情下網課盛行,學生除了適應學習模式改變外,長期留在家中上課,他們缺少與同學、老師面對面溝通交往的社交接觸,社交及情緒憂慮影響他們人際關係的塑造。尤其香港學童面對課業的繁重和「一試定生死」的高壓學習環境,如何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表達及社交技能及情緒管理能力值得學校及教師的深思。社交及情緒教育(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近年越受重視,是備受關注的教育趨勢之一。校園除了是知識傳遞的地方,教育工作者也應關注學童的全人教育、發展及培育個體的品格及潛力。隨著學童走出網課的熒光幕,香港學校的SEL發展又該何去何從呢?

何謂社交及情緒教育?

根據美國SEL教育研究機構(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CASEL)的定義 —「社交及情緒教育是教育行業以至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流程,即讓所有青少年或成人獲得並應用其知識、技能及態度來建立健康身份認同,進行情感管理,達成個人及集體目標,感受並展現同理心,維持正面人際關係,作出負責任的決定。」

如何認識及了解SEL的性質,並把它融合學與教當中? CASEL提出「CASEL Wheel」的框架,說明社會情緒學習所提倡及關注學生的五大範疇的能力:

  1. 自我認知(Self-Awareness︰認識自身的情緒、思想、價值觀、強項及弱點,以及它們如何影個人行為及自信心。
  2.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認識進化至懂得管理自身的情緒、思想、行為及調節壓力,並有動力去實現目標。
  3. 社會認知(Social Awareness︰培養同理心及對他人的關懷及與理解,尊重不同歷史背景、文化的異同。
  4. 人際關係的技能(Relationship Skills︰建立健康且正面的人際關係,有效地與他人溝通、合作、協商衝突。
  5. 決策能力(Responsible Decision Making︰分析及評估行為後果、衡量道德及社會規範等準則,從而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casel.jpg

(美國SEL教育研究機構CASEL提出的社交及情緒教育框架。)

同時,「CASEL Wheel」的框架環環相扣,要推動社交及情緒教育,需要從課室的學與教實踐、學校的氛圍文化及政策、擴展至家庭及社區的協作層面去深化學童的社交情感技能。在推動SEL上學校及教育工作者擔任重要角色,SEL作為社會生活的重要技能,其重要性絕對不低於學術科目,從SEL的學習中有助學生建立正面心態,學會調節自身情緒及增強抗逆力來應對學習及生活的壓力和挑戰,對學生的未來全人發展尤其重要。

SEL—促進學業成績及發展學生多元能力的驅動力

談及SEL的重要性,不止在幫助促進學業成績的層面上,亦有助學童建立個人心理健康,探索和發展多元能力。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在今年9月份剛發佈全球第一份社交情緒技能的研究報告「Beyond Academic Learning - First Results from the Survey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就量度孩子不同的性格特質作為增進學習效果的非學業因素,報告歷時三年,研究對象針對十個跨國城市的10歲及15歲學童,並集中研究學生的社交和情感技能以及與個人、家庭和學校特徵的相互關係。OECD教育與技能總監Andreas Schleicher就指出「今天的教育需要協助學生建立可靠的能力、性格特質,如好奇心、同理心、勇氣、創造力、抗壓力等社交與情緒技能。」而這些社交能力、情緒管理特質不只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及學業表現,也會長遠地影響他們未來的職涯發展及整個公民社會的建立。

OECD研究報告揭示不同群組的特徵,例如進入青春期的15歲學生,其社交與情緒技能比10歲學生較低,原因是年長的學童更受到考試焦慮的影響,同時也反映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開始出現價值觀的變化、自我懷疑及認同的掙扎期;性別之間都存在差異,普遍男孩在情緒調節、社交能力和活力方面更出色,而女孩的責任感、同理心和與他人溝通合作的能力則較高。另外,具備毅力和好奇心特質的學生與其學業表現有明顯的正面影響、愈有求知欲的特質則愈期望能夠完成高等教育,這些SEL所培育出來的特質,對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堅持和對學業成績有著良好的影響。

借鏡外國例子 本地SEL發展刻不容緩

作為不容忽視的教育潮流,SEL受到不同國家的重視,其中芬蘭投放在SEL的發展值得借鏡。芬蘭積極推動品格教育及把社交情緒的元素納入幼兒至高中教育課程,教師與家長團體更於今年5月提倡將SEL列入國家基礎教育的正式科目,並引用赫爾辛基部分小學過往試行SEL的例子,引證將SEL列入每週一次的學校課程,有助改善孩子的情緒控制、學童間的凝聚力、對教師的信任,帶來更佳的學習成果。芬蘭的教育也重視家校雙重協作去支持SEL的實踐,發掘孩子的品格強項,透過稱讚及鼓勵來培育他們的人際溝通與自我學習的能力。

回到香港的層面,SEL的發展實在刻不容緩。香港課堂模式較傳統,局限於課室場所及課時緊迫,要為SEL專門開設相關的課程相對較困難。不少專家都認為在平常的教學過程、活動和場景中體現出SEL的元素,把SEL融入教學和學生成長發展亦是一個有效推動SEL的方向,例如課程融入品德教育、正向教育等概念、在學術科目當中加入誘發及探索學生興趣和多元能力等元素。上述提到的OECD研究也指出參與15歲學童如果參與校後運動與才藝活動,他們的好奇心與創造力明顯較高,有助心理健康發展。

世界經濟論壇在2020年的「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中提到,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未來的十五大技能之一,研究也指出美國、德國、中國、加拿大、澳洲等不同國家的企業都把情緒智商定義為企業人才所需要的十大新興技能之一。團隊合作能力、高效溝通能力、領導力、抗壓能力等軟技能從在SEL中培養。當認識情感和掌握社交互動技能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重要,成為未來人才的關注元素,因此及早在K12基礎教育時期融入SEL學習更顯重要。

欲探討更多社交及情緒教育的趨勢及實踐策略,可參加於12月8至10日期間舉辦的「學與教博覽」(LTE 2021),屆時OECD教育與技能總監Andreas Schleicher、大學學者及經驗教師將深入探討相關議題。今屆博覽設有逾350個本地及海外參展商攤位和超過270場由來自世界各地的教育專家主講的主題演講、研討會、工作坊及公開示範課,現已接受學校團體及個別同工登記參觀

Hashtags: 
社交及情緒教育, 情緒智商, 抗逆力, 心理健康, 幸福感
Edpost Title: 

疫後教育:從摧毀中重建

Thursday, October 21, 2021
焦點專題

疫情席捲全球並持續流行,對全球教育系統造成衝擊,並帶來巨大的教育變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更表示疫情對教育史上造成最大破壞,影響全球190多個國家近16億學生。教與學有著翻天覆地的改變,教育界未來應何去何從?

Undefined

疫情席捲全球並持續流行,對全球教育系統造成衝擊,並帶來巨大的教育變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更表示疫情對教育史上造成最大破壞,影響全球190多個國家近16億學生。教與學有著翻天覆地的改變,教育界未來應何去何從?

隨著疫情緩和,面授課堂逐漸恢復。後疫症時代(Post-pandemic)教育的策略及支援變得尤其重要,哈佛大學全球教育創新計劃總監Fernando M. Reimers教授在今年八月中發表「Education and Covid-19: Recovering from the shock created by the pandemic and building back better」的研究,指疫情雖然為教育界帶來損失,但在破壞中逐漸重建新的教育秩序,不少教育工作者開發各種創新的教學法,並可以帶來進步。在教育政策方面,Fernando M. Reimers教授提出應優先考慮以下三個目標,包括提高疫情時教育策略的有效性、恢復和重建疫情後的教育機會、以及增加教育系統的韌性,以應對未來疫後教育時代的需求。

疫後教育三大支柱 助重建疫後新常態

新冠疫情對各地的學校及教育系統帶來重大的改變,在33個經合組織國家,學校停課的平均時間為70天,最長更超過150天。在可預見的未來裡,我們不得不與病毒共存。即使現時逐漸恢復線下教育,若未來疫情有機會再次爆發,教師與學生只能中斷面授課堂。

為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教育新常態,Fernando M. Reimers教授認為主要有三大支柱,包括評估環境的變化、制定混合式教育(Blended Learning)策略和提高應變能力,建立一個更整全的教育系統配合學與教,並在這些支柱之間互相支援,有助建立一個更高效率和包容性的系統。

評估環境的變化 了解疫後教育需求

為了制定更有效的教育策略,第一步是對疫情期間帶來的變化進行評估,估算疫情對教育不同群體所帶來的影響。在學生方面,疫後學習環境的變化很大,對不同能力及背景的學生所帶來的影響亦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評估學生的幸福感和學習傾向,以及學生的學習機會和參與度,在心理及生理上採取措施確保學生能持續並積極學習。

在教師及學校方面,同樣需要進行評估以辨識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評估包括教師和教職員工的幸福感和教學準備情況,並為他們提供支持,亦需要評估學校社區環境的變化,進而對整體教育系統的運行情況進行評估,以及研究這些變化對教育的影響。由於疫情對不同學生、教師及學校的影響有差異,為了制定適當的教育應對措施,確定疫情為他們帶來的學習限制是關鍵的一步。針對疫情衍生的教育新需求,國家和地區政府有責任向學校提供差異化支持,以確保教育成果的公平性。

制定混合式教育的策略 收窄學習差異

在確定學生的教育需求之後,學校需要對其進行優先排序,並制定相應的策略。疫情之下,無法面授課堂削弱了學校提供教育的能力,因此學校必須重新制定課程的優先次序,開發一個能夠平衡線上學習和遠程學習,並允許個性化(Personalisation)和差異化(Differentiation)的學習平台。開放教育機會的關鍵指標包括機會、參與、學習、幸福的四大方向,學校需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分類,並且系統地監控這些機會指標,針對性支援學生的學習需要。

在疫後及未來的學習方向上,課程的優先順序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而不是內容,當中以認知能力(Cognitive Skills)、人際能力(Interpersonal Skills)和自省能力(Intrapersonal Skills)以及自主學習能力(Self-directed Learning)尤其重要。學校應以「加速」(Acceleration)教育模式,而不是「補救」(Remediation),包括優先安排課程,注重基礎知識及減少複習時間,將重點在核心能力的發展上。設計以「加速學習」為重點的新課程和教學活動,通過延長學習時間和個性化輔導(Individualised Tutoring)支持個性化學習(Personalised Learning),利用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評估來設計個性化的教學策略。而教師亦可設計教學任務,培養學生對高水平的認知,讓學生參與基於問題的協作學習(Collaborative Problem-based Learning),裝備學生能夠處理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在實踐方面,Fernando M. Reimers教授建議學校應開發一個整合多種功能的多媒體平台,為學生、家長和教師分發教學資源,建立雲端應用程序(Cloud-based Applications)、虛擬教室(Virtual Classrooms)、視頻會議(Video Conferences)、學習管理系統(Learning-management Systems)、串流媒體功能(Streaming Capabilities)以及支持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以及教師之間互相交流的工具。多媒體平台上的教學活動和資源,供學生獨立學習,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這樣可以令學生能夠獨立參與結構化的課程和活動,以及遊戲化的學習應用程序。在疫情期間產生混合式教育所帶來的創新及靈活性,為教學帶來獨特的優勢,有助更全面整合支援學生的各種服務。

提高應變能力 建立有彈性的學習系統

教育系統逐漸從疫情帶來的衝擊恢復過來,提高學生、教師及學校的彈性及應變能力是十分關鍵的一環,以應對未來不可預測的各種挑戰。提升能力一共有五種主要的方式,包括培養在校工作人員的技能、調整和重新配置學校的角色和職責、在學校和其他機構之間建立夥伴關係、利用家長和社區成員及建立學校網絡。

在學校層面,教師的專業知識及技能需要進一步加強,透過研究和反思產生教育創新。學校可以採用的方法包括社區實踐和指導(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nd Mentoring)、點對點學習(Peer-to-peer Learning)、協同實驗(Collaborative Experimentation)及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利用這些學校累積的分析和學習,培養教師的能力,加快課程開發及加強線上線下的教育,支援所有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教師專業發展可以通過提高學生學習水平的方式改變教學實踐,從而提供多種形式的長期持續學習,使教師可以頻繁地參與學習、實踐、反思和進一步學習的循環。

在教育系統中,學校可以建立聯合網絡,並與不同的組織建立伙伴關係。這樣可以擴大協作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機會,並將學校整合到與其他學校的網絡中。而透過整合不同學校的相互學習,從而促進共同的創新和改進過程,解決共同的教學挑戰。學校網絡之間的正式合作可以支持教師能力的發展,同時有助更快速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加強學生、教師和學校應對未來衝擊教育機制的彈性。

儘管受到新冠疫情的破壞,教育系統仍有機會「重建得更好」。欲想了解更多有關Fernando M. Reimers教授對疫後教育的見解,可參與教城舉辦的教與學博覽,屆時將會有來自海外、內地及本地的學者一同分享教育新趨勢,交流疫後教育的心得。

Hashtags: 
焦點專題, 疫後教育, 混合式學習, 教育新常態
Edpost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