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22
A A A+ A++

10/2022

元宇宙創建教育新氣象

Tuesday, October 25, 2022
焦點專題

自全球大型社交媒體及多間跨國企業相繼標榜後,「元宇宙(Metaverse)」概念隨即風靡全球。香港科技大學候任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認為元宇宙是很多互聯網發展出來的技術組合而實現的一個全新網絡基礎架構,改變了互聯網生態。而涉及元宇宙的互聯網支持下的虛擬實境,不僅打破物理距離,甚至改變人類組織團體的方式,讓人類不受地域及時間限制,進入自由交流、零距離的世界。這個特點讓學生得以享受更多元化的課程內容,或讓未來學生學習內容變得更個人化;教師也可通過虛擬環境教會學生面對困難。同時,教師亦要積極裝備自己的技術和精進教學內容,保留競爭實力。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教大賽小)在榮休校長杜莊莎妮女士的倡議和副校長(課程、創新與科技)羅金源先生的帶領下,與鄺靈俊主任和卓煒嫻主任攜手探討元宇宙的虛擬平台,啟動「Discover2se -Metaverse in Education」計劃,讓學生於沉浸的環境中學習,於平台體驗探索、創造和社交。該校聯同合作伙伴以Microsoft Minecraft Education創建了一個以教育為目的,且受管制的元宇宙初型,以可持續發展生態為題,創建了具學習性及創造性的虛擬環境,教授學生保育海洋生物的知識和態度。

Undefined

自全球大型社交媒體及多間跨國企業相繼標榜後,「元宇宙(Metaverse)」概念隨即風靡全球。香港科技大學候任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認為元宇宙是很多互聯網發展出來的技術組合而實現的一個全新網絡基礎架構,改變了互聯網生態。而涉及元宇宙的互聯網支持下的虛擬實境,不僅打破物理距離,甚至改變人類組織團體的方式,讓人類不受地域及時間限制,進入自由交流、零距離的世界。這個特點讓學生得以享受更多元化的課程內容,或讓未來學生學習內容變得更個人化;教師也可通過虛擬環境教會學生面對困難。同時,教師亦要積極裝備自己的技術和精進教學內容,保留競爭實力。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教大賽小)在榮休校長杜莊莎妮女士的倡議和副校長(課程、創新與科技)羅金源先生的帶領下,與鄺靈俊主任和卓煒嫻主任攜手探討元宇宙的虛擬平台,啟動「Discover2se -Metaverse in Education」計劃,讓學生於沉浸的環境中學習,於平台體驗探索、創造和社交。該校聯同合作伙伴以Microsoft Minecraft Education創建了一個以教育為目的,且受管制的元宇宙初型,以可持續發展生態為題,創建了具學習性及創造性的虛擬環境,教授學生保育海洋生物的知識和態度。

1_group_photo.jpg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副校長(課程、創新與科技)羅金源先生(中),與鄺靈俊主任(右)和卓煒嫻主任(左)攜手啟動「Discover2se -Metaverse in Education」計劃。)

改進混合式教育 主題與世界接軌

說到啟動計劃的契機,羅副校表示在年初參加了薯片叔叔共創社與國際科技教育科技協會(ISTE)的計劃,就混合式教育這個教育模式有了新的見解。羅副校團隊深感課時在疫情下變得更為緊張,但也不應成為學習的阻礙,若能創建一個教育元宇宙,讓學生能於這個平台進行學習,並互相交流,更重要是讓學生初步了解元宇宙,並對其產生一些認知概念,為未來作準備。他們選擇平台時,以「創建‧凝聚‧共享」為原則,以打破了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在Minecraft的平台上,學生正正能夠把自己的想法創造,與別人分享,逐步形成了Web 3.0的「大同」世界。羅副校補充:「元宇宙或Web 3.0其實是把互聯網Web 2.0提升至視像化、圖像化的畫面。互聯網現在是生活中的必需品,Youtuber 職業的出現說明知識的來源不只是傳統的書本,當整個社會更傾向個人化的時候,我們會相信元宇宙或Web 3.0應更重視學生知識歸納及創建的能力。」

學生安全和課程內容亦是教大賽小團隊選擇平台的重要考慮條件。羅副校表示曾探討其他元宇宙平台的可能性,但在現存的元宇宙平台多是開放予公眾,風險較高,教師亦較難了解學生的狀況,難以確保學生接收正確、健康的訊息,故不適合用於教育。透過合作伙伴的優化,可將Minecraft成為一個打破地域界限的「聯校元宇宙」,而學生的學習歷程也有跡可尋。此外,老師、學生也熟識此平台,方便易用,能體現教育公平性及便利學生互相分享。

此外,學校團隊亦苦心思量計劃的主題,最後選定了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海洋保育。他們深信推動可持續發展是世界共同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每一個世界公民的責任,關乎世界的生態資源和未來的發展。教大賽小借助元宇宙,裝備學生學習創造和分享,培育學生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世界公民。

2_project.jpg

(教大賽小團隊與合作伙伴共同推展安全且具教育價值的元宇宙平台。)

虛擬與現實 學習與樂趣的平衡

Minecraft是Virtual World與Mirror World的混合體,學生操控着虛擬分身(Avatar)在虛擬環境中行動;而Minecraft世界某程度上是現實世界的倒影,擁有天空、不同的土地、海、時間和氣候的變化等。根據韓國一項對小五小六學生的研究,學生認為Virtual World有趣但不夠「有用」,而他們對Mirror World則持相反意見。

被問及如何平衡「虛擬」和「現實」、「趣味」和「功用」,羅副校的取態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鼓勵學生在現實生活親身體驗;在虛擬環境發揮創意,突破時空限制,例如以虛擬角色來一趟深海之旅。至於Virtual World有趣但不夠「有用」的問題,羅副校則以「對學生產出的重視」為對策,讓他們在平台設計和創造自己的作品,加強學生的投入程度;同時也會要求學生思考和解釋作品背後的理據,深化學習體驗。

3_field_trip.jpg

(學生到海洋公園實地考察,學習海洋生態知識。)

卓主任則認為Virtual World就如遊戲化學習,當學生抱着「有趣」這個前設和正面觀念上課,就會提升對課堂的觀感和學習效能。她認為電子設備只是教學的元素和工具之一,課程是否「有趣」和「有用」,課堂教學設計,教學策略的運用,老師的點撥才是讓學生投入學習的關鍵。

鄺主任憶述帶領學生參與計劃時觀察到學生的Minecraft操作技術嫻熟,無需教師從旁指導,而教師的角色則在於牽引和提醒目標,免得學生在遊玩的時候迷失方向。他觀察到學生經歷建設世界、準備演說,以及面對眾多嘉賓發表自己的見解後,除了技術有所提升外,更重要的是學生感受到「存在感」,認為自己所做的事別具價值。

4_shark.png

(學生創造了一條哭泣的鯊魚,以文字說明牠們面對的危機。)

提升學生資訊素養 展望更龐大的元宇宙教育未來

至於計劃和元宇宙於教育的期望和未來,兩位老師不約而同表示希望培養學生的正向價值。卓主任希望學生學習自信和責任。她認為透過較新穎的教育設計,更多學生可發揮所長。元宇宙有別於傳統的教育框架,更有效照顧不同學習傾向,賦權學生在嶄新的平台發揮。此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與其他同學分組合作,從而獲得與別人溝通合作、分享交流的自信;他們也要學習責任心,例如與他人合作時、評價他人作品時的態度、與接納不同意見的能力。鄺主任則希望藉着計劃培養學生的勇敢和愛心,例如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未必有勇氣主動幫助別人,但在虛擬世界內,當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可嘗試踏出第一步去幫助別人。

5_student_in_group.jpg

(學生分組活動,合作完成計劃。)

羅副校放眼未來,期望這個計劃和元宇宙的技術可於未來繼續進步,從而提升全港學生的學習體驗。他深明元宇宙為世界的未來趨勢,學界需盡早裝備學生相關知識和意識面對未來。他舉例,在未來,學界可以把不同的設備和建築物放進元宇宙,讓學生參觀,學習相關知識;而學生也可提出想學習的元素,經過學校批准就可以發揮創造力進行建設。另外,學生的資訊素養亦是重點培養的部份。羅副校期望計劃的第二期能重點培育學生的價值觀和資訊素養。例如,他們可於世界中植入網絡詐騙的角色,讓學生體驗,加強學生的提防意識。羅副校總結,期望這個計劃能提供一個平台,匯集學習資源,讓不同學校和學生互相交流,造成協同效應。

元宇宙是世界大趨勢,因此學界需培育學生的認知。教大賽小踏出第一步,裝備學生接觸和認識元宇宙,加強學生的認知,鞏固學生的技術和資訊素養。期望學界能妥善利用元宇宙的優勢,為教育開創更多可能性。元宇宙是「學與教博覽2022」的焦點節目,主題演講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候任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將從多角度探討元宇宙對教育生態帶來的改變、挑戰,與機會,並分享教育工作者該如何為創新的網絡世代作好準備;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 Kathy Hirsh-Pasek教授將通過科學實證為元宇宙的未來發展與設計方向提出建議,以及探討如何運用元宇宙科技輔助學與教,提高學習效能;文中提及的韓國學者之一徐雄先生將分享他於過百所小學進行元宇宙的研究成果和見解。想與各國的教育工作者交流全球教育發展的熱門議題,可以團體或個人名義登記參與博覽。

Hashtags: 
焦點專題,元宇宙,資訊素養,教育生態
Edpost Title: 

拯救瀕臨滅絕的生物

Tuesday, October 25, 2022
童學同樂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的紅色名錄(Red List),時至今日,全球有多於41,000物種正面臨滅絕危機,而這個數字從1996年開始已不斷增加,證明越來越多物種有機會從此在地球上消失。你又知不知道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下來的滅絕物種是甚麼呢?人類又該如何保育動物?

Undefined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的紅色名錄(Red List),時至今日,全球有多於41,000物種正面臨滅絕危機,而這個數字從1996年開始已不斷增加,證明越來越多物種有機會從此在地球上消失。你又知不知道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下來的滅絕物種是甚麼呢?人類又該如何保育動物?

滅絕的渡渡鳥

風靡全球的休閒遊戲《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中有很多品種的動物登場,但你又知不知道,原來我們已無法在現實生活中親眼目睹機場的兩位航空員工呢?因為牠們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下來,因人類活動而絕種的生物——渡渡鳥。

渡渡鳥僅產自南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島(Mauritius),在1505年被人類登島發現。因為牠們不怕人又不會飛行,十分容易成為獵人的目標。後來人們在島上殖民,不僅大量捕殺渡渡鳥,更大幅砍伐森林,加上人類帶着原本島上沒有的動物進駐,使渡渡鳥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最後在1660年代前後徹底滅絕。今天,我們只能於僅存的形體標本、文本紀錄和其他媒體中看到這可愛溫馴的動物。

印度獵豹復育計劃

幸好,人類的保育意識逐漸抬頭,避免重蹈渡渡鳥滅絕的覆轍。獵豹早在1952年已在印度局部滅絕,只在非洲等地出現。近年,印度啟動獵豹復育計劃,計劃從非洲重新引進獵豹,讓牠們「復活」,再次在印度棲息。在今年9月,在印度總理生日當天,有八隻獵豹率先抵達當地,牠們與之後陸續抵達的同伴將接受長達一個月的隔離和監察,最後會獲野放在5000平方公里的至庫諾國家公園(Kuno National Park)。

印度總理希望是次活動能喚起人民愛護大自然的意識,更重要的是,獵豹的繁衍能恢復當地的生態系統。

物種相繼滅絕會導致生物多樣性危機,其影響與人類息息相關。植物、動物、土地、水、大氣層,以至人類都是地球的天然資源,一起形成地球的生態。而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的,每一種生物在生態圈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若生物多樣性出現危機,我們的健康和生活定會受到牽連!想紓緩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深入了解野生生態及環境保育,繼而採取能力可及的措施保育環境。想輕鬆增長對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參加Wild Wisdom Global Challenge(WWGC)– 自然常識問答挑戰賽2022香港區賽事,與不同學校的同學切磋和交流一下吧!在決賽中勝出的隊伍更有機會成為香港區代表,參加於12月初舉行的WWGC國際總決賽,透過網上比賽與來自其他地方的學生交流。

Hashtags: 
童學同樂,生物滅絕,地球生態,生物多樣性,環境保育
Edpost Title: 

打破傳統印象的搞笑諾貝爾獎

Tuesday, October 25, 2022
少年Teen空

「五秒定律」(食物掉地上後五秒內可安全食用)可信嗎?用直升機倒掛犀牛,會比側臥更安全嗎?這些問題或是迷思看似瑣碎又無聊,你可能都未曾想過去驗證。然而,世界上有學者認真研究這些議題,發表學術論文,更有機會一登「搞笑諾貝爾獎」的殿堂。「搞笑諾貝爾獎」是諾貝爾獎的戲仿,由科學幽默雜誌《不可思議研究年報(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主辦,表彰「乍一看好笑,後又引人深思」的科學領域十大成就。一起看看以下兩個得獎研究,是否又好笑又能引起你的深思!

Undefined

「五秒定律」(食物掉地上後五秒內可安全食用)可信嗎?用直升機倒掛犀牛,會比側臥更安全嗎?這些問題或是迷思看似瑣碎又無聊,你可能都未曾想過去驗證。然而,世界上有學者認真研究這些議題,發表學術論文,更有機會一登「搞笑諾貝爾獎」的殿堂。「搞笑諾貝爾獎」是諾貝爾獎的戲仿,由科學幽默雜誌《不可思議研究年報(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主辦,表彰「乍一看好笑,後又引人深思」的科學領域十大成就。一起看看以下兩個得獎研究,是否又好笑又能引起你的深思!

救人一命的Wasabi

Wasabi(青芥辣)強烈的味道刺激鼻竇和淚腺,使人不禁落下淚水,你一定也感受過它的威力吧!但原來Wasabi這個特性還可以用來救命!2011年的搞笑諾貝爾化學獎由日本滋賀醫科大學的七人研究團隊奪得。他們以聾人的角度出發,嘗試找出能夠取代強光、巨響等受限制的警報方法,最後決定從氣味着手。

研究團隊試驗過不同水果植物的氣味,甚至是臭雞蛋、甲硫醇等腐爛惡臭,最終發現嗆鼻的山葵氣味最有效喚醒人。最後,他們通過實驗確定了空氣中用以喚醒人的「理想wasabi濃度」(5-15 ppm),開發成實用的產品,並贈予聾人學校,造福社會。這個產品更有潛力延伸至一些嘈雜的場所使用,例如卡啦OK等,以氣味警告聽不到警鐘的人們。

食雪糕減輕化療副作用?

癌症病人常經歷化學治療(俗稱化療)的療程,脫髮、嘔吐、口腔潰瘍等副作用總讓他們痛苦不已。口腔潰瘍輕則使病人疼痛不適,重則使患者無法吃飯,營養不良,是醫學界必須面對的議題。

2022年搞笑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則提出了一個日常又有用的療法,有助減輕病人的痛楚,那就是冰淇淋冷凍療法。在那之前,醫院也有提供冷凍口腔的儀器,讓患者「含著由矽膠、鹽水袋組成的低溫醫療器材」,但口感不舒服,病人因此不愛用。波蘭科學家則忽發奇想,提出了好吃的冰淇淋冷凍療法。他針對接受「高濃度的威克瘤」靜脈注射療法的病人做對照實驗,發現「化療期間吃冰淇淋」可減少口腔潰瘍的發生率,而且比起含着矽膠更使病人接受,是醫學界和病人的福音。

「搞笑諾貝爾獎」的得獎研究乍看無稽又無用,但仔細一想,這些學者「以小見大」,以日常生活常見的食物和其他事物入手,創造出突破其本身價值的物品和療法,或許為未來在該領域的研究開闢了新的道路,最終令社會有所禆益。最重要的是,這些異想天開的研究,打破了大眾對學術界的迷思,讓大家知道研究不是在「象牙塔」裏進行。只要發揮創意,就地取材,人人都有機會躋身為學者。參與新學年的「學生獎勵計劃」,在多個領域充實自己,你也可以「飛越新境界 隨心探索」!

Hashtags: 
少年天空,搞笑諾貝爾獎,飛越新境界
Edpost Title: 

營造創科氛圍 栽培能立足未來的主人翁

Tuesday, October 25, 2022
家校童心

創新的發明源自好奇心。牛頓和蘋果樹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詳,牛頓對蘋果往下砸而不是向上升的現象充滿好奇,並頓悟「萬有引力定律」(Newton's 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被視為科學探究精神的象徵。生活在21世紀的孩子們,面對的課題更為複雜多變,家長應如何鍛鍊他們的創科思維,為未來早作準備?

孩子在面對真實世界的難題時總不能「一本通書看到老」,想他們能夠立足未來,父母今天就需要為他們營造具啟發性的學習氛圍。以「牛頓的蘋果樹」為例,家長除了可向孩子講解「萬有引力」的科學理論,亦可為他們創造延伸學習的機會,如啟發孩子構思有機栽種蘋果樹的方法,從而減少環境污染;或鼓勵他們就早前疫情引發的糧食危機,探究讓蘋果樹健康生長的科技點子。不妨參考以下的親子活動,培養子女對事物的好奇心,共同探索浩瀚的科學世界!

Undefined

創新的發明源自好奇心。牛頓和蘋果樹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詳,牛頓對蘋果往下砸而不是向上升的現象充滿好奇,並頓悟「萬有引力定律」(Newton's 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被視為科學探究精神的象徵。生活在21世紀的孩子們,面對的課題更為複雜多變,家長應如何鍛鍊他們的創科思維,為未來早作準備?

孩子在面對真實世界的難題時總不能「一本通書看到老」,想他們能夠立足未來,父母今天就需要為他們營造具啟發性的學習氛圍。以「牛頓的蘋果樹」為例,家長除了可向孩子講解「萬有引力」的科學理論,亦可為他們創造延伸學習的機會,如啟發孩子構思有機栽種蘋果樹的方法,從而減少環境污染;或鼓勵他們就早前疫情引發的糧食危機,探究讓蘋果樹健康生長的科技點子。不妨參考以下的親子活動,培養子女對事物的好奇心,共同探索浩瀚的科學世界!

在家中探索科學 激發孩子好奇心

parent_content02.jpg

未來的學習空間並不限於課室,家庭亦能搖身一變成爲「科學實驗室」。對於較爲年幼的孩子,積木和拼圖活動能讓孩子從組裝零件中鍛煉專注力,為研究科學打好基礎;至於相對年長的孩子,家長可從有趣的科學現象入手,讓孩子學會仔細觀察和思考,例如與孩子一起動手做實驗:把水凝結成冰、把冰融化為水以及把水沸騰為蒸氣,並附以問題,讓他們從觀察中歸納「固體」、「液體」和「氣體」的三種水形態。

從考察中擴闊孩子視野

parent_content01.jpg

父母可透過出外考察,讓孩子從日常生活中學習。舉例而言,在不同季節帶孩子到郊野公園,可讓他們觀察和拍照記錄樹木的變化。除此以外,科學館展覽讓孩子透過愉快體驗,認識光學、聲學和力學等不同科學知識。考察的重點在於「好玩」,讓他們對學習抱着正面態度,從小培養探究精神。

共同參與創科活動 為孩子提供實踐機會

picture1.jpg

(圖片來源:創新科技嘉年華2022)

近年多間大專院校和機構都舉辦了不同類型的創科活動,例如比賽、工作坊和專家講座,讓孩子在求學時期學習創新科技的理論和實作技術,從中獲得啟發,並身體力行為各種議題出謀獻策,設計出創新的解決方案,發展創科潛能。迦密柏雨中學學生因應廚餘棄置問題,利用沙田柚皮製作紅茶菌吸管和杯子,可供生物降解之餘亦符合食物安全。他們的研發更在創科比賽獲獎,足見學生的點子也能貢獻社會,改變未來。

他們的研發成果也在「創新科技嘉年華2022」亮相。今年活動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五週年慶祝活動之一,由即日起至10月30日舉行。活動以「創科力量  夢想啟航」為主題,透過實體和線上舉行一系列精彩的創科活動,包括展示本地科研成果的實體展覽、航天展區及首屆「城市創科大挑戰」創意展。另設有線上工作坊、講座(須預先報名)和互動遊戲。家長不妨把握今次機遇,鼓勵他們在遊戲中挑戰身手,培養創科興趣。

香港教育城亦於活動期間舉行親子網上工作坊,讓父母和子女體驗編程的樂趣,為創科學習打好基礎。

 

Hashtags: 
家校童心, 創科, 創新科技嘉年華, 創新科技
Edpost Title: 

個別學習計劃 助自閉症學童融入校園生活

Tuesday, October 25, 2022
教學有道

本港自閉症學童數目日益增長,教育局的數據顯示,21/22學年有12,390名自閉症中小學生在主流學校就讀,相比14/15年升逾五成。面對持續上升的數目,許多學校近年致力發展特殊教育需要(簡稱「SEN」)的支援配套,確保SEN學童享有同等機會,融入校園生活。

香港扶幼會許仲繩紀念學校早前在教育局支持下,啟動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設立自閉症學童特別中心(ASD Special Unit),為有嚴重適應困難的自閉症學生提供短期支援,協助學生重返主流學校並持續融入學校生活。作為本地首間為初中生設立自閉症學童特別中心的群育學校,該校充分利用群育學校眾多駐校專業人員的優勢,為SEN學生提供全面且適切的支援。

Undefined

本港自閉症學童數目日益增長,教育局的數據顯示,21/22學年有12,390名自閉症中小學生在主流學校就讀,相比14/15年升逾五成。面對持續上升的數目,許多學校近年致力發展特殊教育需要(簡稱「SEN」)的支援配套,確保SEN學童享有同等機會,融入校園生活。

香港扶幼會許仲繩紀念學校早前在教育局支持下,啟動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設立自閉症學童特別中心(ASD Special Unit),為有嚴重適應困難的自閉症學生提供短期支援,協助學生重返主流學校並持續融入學校生活。作為本地首間為初中生設立自閉症學童特別中心的群育學校,該校充分利用群育學校眾多駐校專業人員的優勢,為SEN學生提供全面且適切的支援。

dsc09386.jpg

(受訪者由左至右:香港扶幼會許仲繩紀念學校學務主任 程健雄先生;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 張詩敏女士;自閉症學童特別中心教學助理 司徒智銘先生)

設計個別學習計劃 回應學生不同需要

每位學生皆有獨一無二的發展步伐,而SEN學生的個別差異尤其明顯。學校因而為自閉症學生度身訂造個別學習計劃(IEP),透過提供針對性支援,更有效地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技巧及溝通能力。該校的特殊教育需要統籌張詩敏主任指,他們在學生入學前會為該學生、其家長及原校工作人員進行評估及面談,讓社工、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班主任等專責人員了解學生的成長需要及學習特性,從而設計適切的學習進程檔案。在入學後,專責人員更會因應學生的不同狀態,靈活改變課程內容及時間表,讓學生可以根據進度循序漸進到下一個階段,逐步完成各項目標;專責人員也會關注學生每天上學時的情緒轉變,尤其有時SEN學童的情緒行為反覆,難以清晰表達情緒之餘,也容易受環境影響而情緒波動,因而調動課堂安排也是常見的情況。

同時,學校也會了解及關注學生個別的學習興趣,以此設計特別的課程,張老師表示「課程內容會根據學生的喜好有所調整,以執行能力的課程為例,老師曾以學生喜愛的露營為主題,讓學生透過策劃露營活動學習規劃與時間管理、靈活變通等能力,期望學生對活動的興致能夠慢慢地轉化成學習的動力」。

whatsapp_image_2022-10-17_at_4.03.10_pm.jpegwhatsapp_image_2022-10-17_at_4.03.10_pm_1.jpeg

(專責人員按學生的狀態與學習進度,每星期安排學生到自閉症學童適應室以抽離形式進行社適課程與輔導,除了提供合適的情緒支援,也可以針對性提高學習成果。)

鼓勵學生參與課外活動 融入校園生活

對於缺乏社交技巧的自閉症學生而言,參與學校團體活動無疑是一大挑戰。學校為協助自閉症學生適應校園生活,會讓學生熟悉的老師或教學助理全程陪同他們參與多元課外活動,例如甜品班、遠足、校外參觀等等,讓他們在課室以外的環境學習與同濟交流,加速融入校園生活。自閉症學童特別中心教學助理司徒智銘先生指出,主流的學習環境未必足以促使自閉症學生自然地學會社交技巧,令他們較難適應主流學校的生活,甚至造成缺席曠課等問題,「現時看到他們樂意上學,慢慢接受並適應校園生活,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推動全校參與模式 多層支援學生成長

為提供全面的良好學習環境及建立共融的校園文化,學校以整體配合的方式支援自閉症學生,讓管理層、教職員、校內以至外聘的專業人員和家長群策群力,務求讓學生在有系統的環境下學習。由每天入班照顧學生,到記錄學生的社交適應表現,以致檢視支援措施的成效,均需要多方配合。學校學務主任程健雄先生坦言,由於教學策略須不時驗證並因應SEN學童反應調整支援,負責老師需付出很多心思,過程往往令人很疲累。因此,推動全校參與除了可以全方位照顧學生需要外,更能讓專責人員互相支援,切磋砥礪,同時收集思廣益之效。

盼加深與主流學校協作

三年的先導計劃的成效獲教育局充分肯定,有見及此,本地的八所群育學校於本學年拓展服務對象,開放收取有嚴重適應困難的自閉症學生,加強對SEN學生的支援。程主任期望此舉能加深群育學校與主流學校的協作與交流,令學生轉介及銜接過程更緊密。另外,學校亦會繼續為教職員提供專業培訓,裝備照顧自閉症學生的知識及技能,同時累積更多特殊教育經驗,以便更全面分析學生的需要並提供支援。

dsc_0262.jpg

(程主任向教育局代表及群育學校同工分享成立特別中心及照顧自閉症學生的經驗)

若想了解更多關於自閉症學生的教學策略,教城的「共融資料館」有一系列「共融有法」短片,當中包括社交溝通、情緒行為管理等範疇,助你學習對自閉症學生的應對策略。

另外,香港扶幼會許仲繩紀念學校的代表將於「學與教博覽2022」的特殊教育需要研討會中,分享該校支援自閉症學生的經驗和啟迪,歡迎學界人士以團體或個人名義登記參與博覽。博覽節目登記現已開放,參觀人士可於登記後為心儀博覽節目預留座位。

Hashtags: 
教學有道,特殊教育需要,自閉症學童特別中心,個別學習計劃
Edpost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