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21
A A A+ A++

11/2021

愛沙尼亞及新加坡的疫後教育策略 啟迪未來教育

Thursday, November 25, 2021
焦點專題

新冠疫情持續近兩年,為世界各地的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此同時,各國教育界同儕亦積極應用多元、創新的教學方案,務求讓學生在任何環境下均能持續學習。處身這個被未知及不明朗籠罩的時代,如何應對疫情為教育界帶來的衝擊?疫情過後,教育系統又應如何發展和重塑來回應協助學生立足未來的要素?透過與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總司長王斯芸先生和前愛沙尼亞教育與研究部秘書長Mart Laidmets先生的訪談,探討疫下及疫後的教育創新策略,啟迪未來教育方向。

Undefined

新冠疫情持續近兩年,為世界各地的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此同時,各國教育界同儕亦積極應用多元、創新的教學方案,務求讓學生在任何環境下均能持續學習。處身這個被未知及不明朗籠罩的時代,如何應對疫情為教育界帶來的衝擊?疫情過後,教育系統又應如何發展和重塑來回應協助學生立足未來的要素?透過與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總司長王斯芸先生和前愛沙尼亞教育與研究部秘書長Mart Laidmets先生的訪談,探討疫下及疫後的教育創新策略,啟迪未來教育方向。

電子學習先驅 愛沙尼亞領先發展成典範

疫情加速教育變革,亦加快全球電子學習普及化的步伐。推動全國數碼化(e-Estonia)先驅愛沙尼亞,實行科技先行的政策多年,政府早於2000年已推動教育數碼轉型。前愛沙尼亞教育與研究部秘書長Mart Laidmets先生指,現時95%愛沙尼亞的學校應用電子教學。疫情下,電子學習的優勢可見一斑,成為教育的「生命線」,讓學與教不受打擾。 Mart Laidmets先生表示:「穩妥的基建及創新電子工具為教師、學生和家長提供有效的方法整理各項學教資源,令遙距學習變得容易。」愛沙尼亞的教育系統能在疫情下,仍能持續並有效地進行學與教,主要有三大因素:

首先,政府對電子學習的大力支持。自2014年,愛沙尼亞採取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的教育策略,並將數碼能力(Digital Competence)列為八項核心能力之一,及納入國家課程的必修部分;而政府亦早於 2015 年定下目標,將所有教育資源數碼化。除了裝備教師網上教學的知識和技能外,全國學校廣泛使用多個電子教育方案,包括電子數據庫(Digital Databases)、電子教科書(Digital Textbooks)、電子學習材料(E-learning Materials)、電子課堂日記(Digital Class Diary)、電子評估(Digital Assessments)等,為師生提供完備的電子學習環境及工具。因此,疫情下教師便可專注改變教學策略,由課室學習轉型至遙距學習,而不需花費精力創建學習資源。

教育系統靈活具彈性   學校擁有高度自主權

其次,愛沙尼亞的教育系統不是中央主導,而是讓學校擁有高度自主權,學校管理者可運用創業精神(Entrepreneurial Spirit),自行策劃及決定如何塑造課程內容及設計學生的學習過程。透過學生每三年進行的網上評估,政府運用有關數據評估學校推行的教育策略是否行之有效,僅在出現問題時才會干預。在疫情下,這樣的高度自主權更見成效,學校可以靈活地按學校的規模、資源、及校情適時地推行不同應變方案。

在協助教師疫下轉化教學策略,專業培訓尤為重要。愛沙尼亞擁有強大的教師支援網絡,自疫症爆發的第一天起,教師自發地舉辦網上培訓,共商當下炙手可熱的教學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Mart Laidmets先生分享:「教師在數天內自組十二個主題小組,舉行網上培訓,支持遙距學習,讓教師和家長在小組內分享建議或向同儕取經。」愛沙尼亞教育系統能成功轉型,有賴教師和教育科技人員接受全面專業發展及培訓。

注重教育「公平」提倡平等資源分配

第三,公平(Equity)是愛沙尼亞教育體系的基石。愛沙尼亞教育系統為學生提供平等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教育資源會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分配。因此,分配資源時會因應學生及特定支援領域的確實需要,而決定資源的多寡。不過疫情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帶來的影響較大,在資源分配上亦面對一定困難。 Mart Laidmets先生認為,學校在提供電子學習工具、教學內容的質素,以及照顧學習差異上面對一定的挑戰,因此,透過持續收集優秀的教學策略,建立教師專業社群,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使整體學界在教學上的發展、質素、及數碼技能漸漸地收窄。

在「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表現卓越的新加坡,疫情中體現過往有系統地推動及實踐電子學習,為回應疫情對教育的影響打好了穩固的基石。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總司長王斯芸先生認為,疫情主要為教育系統帶來四大影響,亦為日後的教育方向帶來新的啟示。

新加坡縮停課日數冀減低對學生影響   照顧學生全面發展

第一,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受到新冠疫症影響,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估計,全球188個國家共有15億學生因疫情影響無法到校上課。全球學校平均停課時間達到3.5個月,若加上局部地區的停課時間,這個數字更上升至5.5個月,相當於一個學年的三分之二。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總司長王斯芸先生表示,為減低對學生的影響,新加坡把停課日數盡力減至最少。在疫症持續這兩年間,新加坡停課的日數大概一個多月,相比全球各國的平均值低。

新加坡學生的學術能力一向在國際上名列前茅,而王斯芸司長認為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不只在學術課程:「學校教育擔當著眾多範疇的發展,包括社交及情緒教育(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體育發展、社群發展等等,讓學生擁有一個全面教育(Holistic Education)。」在新加坡的學校,課外活動(Co-Curricular Activities)也是課程的一部分,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不同類別的課外活動,包括運動類、表演類、制服團體、社團等,讓學生可以從中學習才藝、社交技巧、團體合作等不同方面的發展。疫症對教育界帶來的不僅是學術課程進度上的影響,亦窒礙學生個人成長的全面發展。因此,王斯芸司長認為疫後需重點關顧學生全面教育的發展進度。

促進學生身心靈健康    教師扮演重要角色

第二,教師的重要性。在疫症期間,大多學生留在家中,無法與外界有實體接觸,影響社交能力的發展,而家長亦需照顧及支援居家學習 (Home-Based Learning)的孩子,因而產生壓力。香港也有一項調查發現,有多達六成家長因疫情而引發照顧孩子的壓力,更有七成家長指無法處理壓力時出現的負面情緒,包括焦慮、無奈、緊張等等。由此可見,居家學習無疑增加家長的負擔,同時也令社會意識到教師在學生的精神健康上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雖然遙距課堂仍能保持學習進度,學生在課堂的互動學習卻大大減低,因此將資訊科技融入學與教的技巧十分重要。為了更有效地適應遙距課堂,教師的專業培訓是不可或缺的。新加坡在疫後會投放更多資源,支援教師提升教學技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在掌握各種電子教學工具後,隨之帶來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教師透過教學的設計、關懷的行動、互動學習的活動,保持學生的參與度(Engagement),增添學生在社交平台上的互動(Social Interaction),促進學生在網上網下課堂中的交流,保持學生身、心、靈健康。

教育科技成未來大趨勢   培養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

第三,教育科技的廣泛應用。在疫症期間,電子學習成為全球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加坡自2014年起提倡發展成為「智慧國家」,致力培育學生的數碼知識及電子學習能力。在嶄新的教育方針下,電子教育平台、網上教材及電子資源則成為重要的教學工具,協助學與教遙距進行。新加坡以往一直有「居家學習日」(E-Learning Day),鼓勵學校廣泛推動數碼參與。學校使用網上「學生學習平台」(Student Learning Space platform),老師會把預製的教學視頻上載到學習平台,學生可在任何時候觀看,學生回校時則可省卻講課的時間,專注在討論和解答問題。因此,在疫情期間,即使停課,教師和學生仍可適應居家學習的模式。冠病疫情加速新加坡教育體制的數碼化進程,王斯芸司長期待,於2022年末為全國中學及初級學院全面落實居家和在校學習的混合模式 (Blended Learning),並把「居家學習日」納入常規課程之中,利用混合式學習幫助教師和學生更有效率的學習。

第四,需要特別支援經歷學習損失(Learning Loss)的學生。面對遙距學習,「數碼隔閡」(Digital Divide)的情況十分明顯,弱勢家庭中的學生所需的教育資源及支援比在校內學習時更大。在數碼設備上,他們未必有充足的電子器材及上網資源,在家中學習環境亦不理想,未必有充足的空間及基本的學習設備。因此,在疫情期間,新加坡政府提供較全面的支援網,及分階段向學生配備個人學習裝置,確保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有充分機會使用資訊科技裝置,達至數碼共融。

王斯芸司長表示:「新加坡即使在停課期間,亦有開放學校讓有需要的學生回校上課,對於平日在學校有餐食補貼的同學,也可在居家學習期間繼續領取補貼,支援有經濟需要的學生。」他認為,在未來的教育政策上,必須對於這些有特別需要的學生提供更多支援,減低學生的學習差距。

疫後改革新時代   適應力成未來重要技能

不論是教師或是學生,在疫情中都經歷教育模式的重大轉變。面對疫情帶來的各種不穩定性,「適應力」(Adaptability)變得十分重要,亦是未來重要的技能。疫後教育,更需釋放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在不斷變遷的環境中,提升自學及適應的能力,對個人學習擁有更大的自主權,才能擁抱未來的挑戰及機遇。

欲掌握有關世界各地的疫後教育策略,並向來自海外、內地及本地的學者取經,可參與於12月8 – 10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的「學與教博覽」,屆時將會有超過270場活動及360個展位,讓你緊貼最新教育趨勢。

另外,教城將於12月1日香港時間晚上9:00至10:30舉行的Global Forum網上研討會,邀得來自愛沙尼亞、香港、新加坡、美國,以及國際組織的的著名教育家、政府官員和學者,以「數碼及後疫情時代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未來」主題分享寶貴經驗及真知灼見,為「學與教博覽」揭序幕。

Hashtags: 
焦點專題, 疫後教育, 電子學習, 教育新常態, 社交及情緒教育
Edpost Title: 

極端天氣釀成巨大災難

Thursday, November 25, 2021
童學同樂

熱浪、龍捲風、乾旱、連場暴雨、水浸、山洪暴發的景象不只是電影中才看到的畫面,每年亦在世界各地上演。聯合國轄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發表報告,指地球正出現巨變,全球極端天氣(Extreme Weather)事件現已成為新常態,發出「紅色警報」。近年極端天氣頻繁,更有研究指出,每年有多達五百萬人死於極端氣候。

Undefined

熱浪、龍捲風、乾旱、連場暴雨、水浸、山洪暴發的景象不只是電影中才看到的畫面,每年亦在世界各地上演。聯合國轄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發表報告,指地球正出現巨變,全球極端天氣(Extreme Weather)事件現已成為新常態,發出「紅色警報」。近年極端天氣頻繁,更有研究指出,每年有多達五百萬人死於極端氣候。

熱浪

根據WMO建議,「高溫」是指攝氏35度及以上的氣溫,而當連續五天的最高溫度,比平均最高溫度超出攝氏5度時,則定義為「熱浪」。各地的高溫不斷,許多國家連續刷新歷史高溫紀錄。持續高溫引致異常乾燥,加劇土壤的水分蒸發,更伴隨著野火災害,造成持續性的大火。這不僅對當地居民、動植物造成危害,更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極大的破壞。

水災

全球暖化令格陵蘭和南極的冰川及冰層融化,使全球海平面持續上升,加劇洪水氾濫。這樣則會導致低窪地區水浸,甚至被淹沒。地窪地區例如馬爾代夫、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等更有機會在十年間消失,數以萬計的居民因而被迫搬遷,生計受到威脅。另外,當大氣變暖,空氣儲存的水分增多,降雨量也會增加,雨勢的強度及持續性增加,引發更多水災。

暴風雨

全球暖化導致暴雨發生的次數和頻率亦都會愈來愈多,暴雨會增加河流和排水系統的負擔。暴雨會引發嚴重水浸、山泥傾瀉、塌樹等災害,更有機會引致大規模泥石流,使多處房屋崩塌,造成人命傷亡。全球暖化亦會增加熱帶氣旋的生成,海水升溫為風暴提供更多能量,以致熱帶氣旋的風勢和破壞力都比過往更加猛烈。

極端天氣對人類和生態環境有嚴重的影響,長遠更對經濟造成巨大負擔。隨著全球氣溫繼續上升,危害也將持續加大。毫無疑問,我們必須為全球暖化負上更大的責任,不能坐視不理。因此,我們在生活中應該盡力節約能源,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為保護地球出一分力。

欲了解更多科普知識,可參加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透過與香港教育城合辦「熊貓電子學堂:自然常識獎勵計劃」,透過有趣的短片和問答,認識我們身處的自然環境,包括海洋、濕地、生物等不同類別的知識。參加者除了有機會可以獲得獎勵,還有機會與世界各地區的學童一同比賽,競逐國際殊榮!

Hashtags: 
童學同樂, 極端天氣, 熱浪, 水災, 暴風雨, 生態環境
Edpost Title: 

每日的快樂記錄練習

Thursday, November 25, 2021
少年Teen空

你有寫日記的習慣嗎?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都會經歷不同的大小事,遇見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對話。在平凡的生活裡,雖然每一天看似經歷重重複複的事情,但是日復一日的生活之中,每天也總會有些不同之處,可能是配搭不同的衣服、品嚐不同的食物、又或是探索了一個新地方等等。每天花點時間,把當天發生過的事情記錄下來,並可以記下當刻的心情和感受,你會發現一天的新鮮事多得很!

Undefined

你有寫日記的習慣嗎?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都會經歷不同的大小事,遇見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對話。在平凡的生活裡,雖然每一天看似經歷重重複複的事情,但是日復一日的生活之中,每天也總會有些不同之處,可能是配搭不同的衣服、品嚐不同的食物、又或是探索了一個新地方等等。每天花點時間,把當天發生過的事情記錄下來,並可以記下當刻的心情和感受,你會發現一天的新鮮事多得很!

還未有寫日記習慣的你,不如從今天試試看,你會發現寫日記有不少好處:

一、整理思緒及抒發感受

現代人生活節奏急促,面對工作、學業、家庭等不同的問題,每天我們都需要密集思考。腦袋似乎沒有一刻可以停下來,總是處理著各種沒完沒了的事情。被塞滿不同事物的腦袋就好比凌亂的書桌,文具、文件及各種物品都亂作一團。要找出所需要的物件時,往往需花上更多時間,更遑論可以有效率地工作和學習。寫日記有助整理思緒、清理腦袋的廢物、釋放空間、自由地表達心中所思所想,同時建立個人專屬的時間和空間,讓我們抒發一日之中累積下來各種不同的情緒。發洩過後,整頓思緒,你就會知道當下最需要處理的是什麼問題。

二、減低壓力及焦慮

日常生活當中,每天都會遇到各種難題。即使是一些小事情,也會讓我們的心情糟透一整天。例如早上只差一點才趕上列車,以致上學遲到了;花了很多時間溫習,測驗卻未能取得滿意分數;因為一些小事情,跟朋友鬧翻了……灰心、失望、焦慮等各種負面情緒和壓力也會隨之而來。寫日記可以好好地記錄每天發生的大小事情,花點時間,讓自己慢慢思考,可能會發現原來困擾的事情,並沒有想像般差勁。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曾說:「人們的困擾不是來自事情的本身,而是來自他們對事情的看法。」換個角度思考,也許生活之中有不少值得感恩的事情呢!

三、激發靈感

寫日記可以刺激腦神經活動,喚起短期記憶,思想及語言區塊,有利提升腦部的認知能力。深度思考更可以引發新意念,讓思緒自由地在腦海中遊走,激發靈感。當我們不花上時間思考,大腦就會停止探索,無法激發腦內的潛能。因此,生活的各種大小事情,也可以成為日記的素材。找一個寧靜的地方,讓自己隨心寫作,腦袋可以自由創作。那些想不通的事情,可能也會找到新的出路,發掘生活中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生命中總有高低起迭,把人生的種種記錄下來,日後也可以慢慢細味。教城「創作天地」今期的主題寫作題目是「想停住的瞬間」,人生中總有快樂、悲傷、驚喜、懊悔等種種時刻,把不同的難忘片段記錄下來,抒發你的感受,與大家分享你的故事吧!

Hashtags: 
少年Teen空, 日記寫作, 創作天地, 抒緩壓力, 激發靈感
Edpost Title: 

保護兒童私隱 由家長做起

Thursday, November 25, 2021
家校童心

《個人資料(私隱)(修訂)條例》上月正式生效,旨在打擊「起底」行為。雖然修例加強了對個人私隱的保護,但是資料一旦上載到網絡上,便覆水難收,難以完全下架,可能被他人備份、傳播。因此,自己必須先做好私隱保護措施,慎防資料外洩。

Undefined

《個人資料(私隱)(修訂)條例》上月正式生效,旨在打擊「起底」行為。雖然修例加強了對個人私隱的保護,但是資料一旦上載到網絡上,便覆水難收,難以完全下架,可能被他人備份、傳播。因此,自己必須先做好私隱保護措施,慎防資料外洩。

兒童享有的私隱權與成人別無二致,子女尚未成年時,須由家長代為保護個人私隱。然而,現今社會現象反映部分家長欠缺保護私隱的意識。以下將為你揭示,家長之間常見的行為,如何構成私隱危機,並附上三個保護私隱的實用小提示,讓你提高安全意識,從而以身作則,教導子女。

胡亂分享欠私隱意識 「Sharent」或致子女遭網絡欺凌

子女茁壯成長,家長自然倍感自豪,急不及待想與朋友和親戚分享喜悅。隨着社交媒體興起,在歐美地區發展出「Sharent」一詞,由「Share」和「Parent」組成,指在社交媒體上大肆分享子女的生活點滴的家長,分享內容包括出浴照、赤裸照等。青春期的子女自我意識逐漸成型,可能會認為這些相片和影片讓自己丟臉、尷尬和不安,甚至因而成為網絡欺凌的受害者。另外,拍攝相片和影片時,有機會拍到個人資料,例如姓名、地址、家人樣貌、行蹤等。你上載時可能不以為意,但是別有居心的人或會藉此收集你的個人資料,用作其他用途。

三個生活實用小提示 保護個人及兒童私隱

第一:由自己出發,提供或分享個人資料前三思

根據《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現時機構收集個人資料時,須先註明收集資料的目的、範圍和儲存時限。提供個人資料前,你可以停一停,思考以上條款是否合理;你亦有權向資料保管方要求查閱或更改個人資料。自己上載或分享他人(包括子女)的資料前,應先徵得當事人同意。

第二:在家中,善用保安功能及軟件

現時的資訊科技公司都份外關注私隱問題,保障客戶的個人資料。大多電子裝置都設有家庭監護功能,例如Google的「Family Link」應用程式,Apple則設「分級保護控制」功能,讓家長管理子女的安全和私隱設定,瀏覽器亦提供進階安全設定。此外,在電腦安裝防毒軟件也是必要之舉,可有效防止網絡攻擊。

第三:外出時,慎用公共Wi-Fi熱點

你和子女在流動數據快將用完時,可能會選擇連接公共Wi-Fi熱點,卻忽視了資料被截取的可能性。使用公共Wi-Fi時,要留意此熱點的提供者是否可靠,切忌以公共Wi-Fi登入任何服務,使用後需將公共Wi-Fi從慣用設備中刪除。

香港教育城(教城)即將於家長童學推出「Go 5S!樂活數碼時代」專欄,每週一篇文章,用12週培養21世紀必備的數碼技能,讓你增進私隱保護意識和相關知識,精明使用電子裝置及網絡,成為子女在數碼世界成長的榜樣和後盾。

Hashtags: 
家校童心, 個人私隱, 網絡欺凌 , 資料外洩, 數碼技能
Edpost Title: 

以eIEP整合數據 實證為本助教學

Thursday, November 25, 2021
教學有道

左一份報告,右一份評估,教師、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等不同專職人員於每個學年也會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撰寫林林總總的報告,紀錄學生學習歷程,惟教師往往需花費大量時間整理和閱讀不同紙本資料。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約半年前全校推動電子個別學習計劃(eIEP),協助教師在短時間內整合數據,通過圖像化的資訊,因應學生個別需要,調適課程和評估,同時促進不同專業範疇之間的溝通和協作。

Undefined

左一份報告,右一份評估,教師、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等不同專職人員於每個學年也會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撰寫林林總總的報告,紀錄學生學習歷程,惟教師往往需花費大量時間整理和閱讀不同紙本資料。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約半年前全校推動電子個別學習計劃(eIEP),協助教師在短時間內整合數據,通過圖像化的資訊,因應學生個別需要,調適課程和評估,同時促進不同專業範疇之間的溝通和協作。

電子儀表板以圖像顯示數據 強弱項一目了然

校長潘啟祥坦言,以往每次開會討論學生學習進度,由於紀錄較分散,而且數據量大,平均需花上個多小時討論一名學生的特別學習需要,「我們發覺一個學生原來有好多人在支援他,可能有醫院提供予他的服務,或有教育心理學家跟進,社工、言語治療師,甚至乎職業治療師等不同專業人士。他們服務學生後,會產生大量數據」。為更善用數據,在「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的支持下,該校自2019年起引入電子個別學習計劃(eIEP),並於半年前於全校中一至中六推動,紀錄自閉症、言語障礙等有特殊需要學生於中英數三科的學習需要和調適措施,以及社交適應等範疇的表現,並加入不同專業人士的建議。教師登入個別學生的「電子個人教育計劃儀表板」,便可看到該名學生於個別學習計劃的各項數據,強項和弱項一目了然。

dashboard_1_new.jpg

電子個人教育計劃紀錄學生於中英數三科主科學習上的達標率,以及於社交及情緒等範疇的表現,綜合分析一名具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各項能力,協助教師為學生度身訂造學習目標。

 photo_1.jpeg

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在「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的支持下,透過「多元數據管理平台」中的電子個別學習計劃(eIEP),促進不同專業範疇之間的溝通和協作,並利用eIEP中的數據增強各類校內調適和學習支援。

電子紀錄減省教師整合數據工序 騰空間惠及更多學生

由於經整理的數據以圖像顯示,教師能輕鬆找到重要資訊。潘校長指,現時開會討論每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時間由過往平均個多小時,大幅減至約15分鐘,令該校有空間將eIEP推展至屬第二層支援的學生,同時處理約200名學生的學習紀錄。潘表示,現時已看到電子化的正面影響,教師在家長日時,也可通過電子儀表板,向家長解說其子女於不同科目的表現和發展,「差不多九成教師也覺得好幫到他們深入認識學生,與家長溝通時更能立體地講出學生的需要和問題,以及學校的支援方案」。

dashboard_2.jpg

電子個人教育計劃儀表板更可以宏觀角度,分析校內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分布、個別需要、男女比例等數據。

盼推展至各學習階段 締造無縫銜接

潘校長形容,在校內推展eIEP是「文化上的改變」,解釋以往不少教師既關愛學生,且具豐富教學經驗,惟不太習慣使用數據,期望在校內建立以「數據為本」的風氣,輔助教師通過實證數據,更有規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和調適措施,照顧個別學生的學習需要。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路上一直得到適切支援,潘期望,eIEP日後可推展至各個學習階段,並以小學至中學為例,指若小學已全面推行eIEP,數據便可「無縫銜接」至中學,讓中學教師更容易掌握學生需要。潘補充,日後亦希望加入除學科知識外的數據,如學生課外活動表現,更全面分析學生需要。

該校中文科科主任黃盛源先生及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李敏華女士將於今屆「學與教博覽」的特殊教育需要研討會中,分享該校推動eIEP的經驗和啟迪。博覽亦準備了21世紀教室、InoSTEMer、K12研討會等逾270場精彩活動,歡迎學界人士以團體或個人名義登記參與博覽。博覽節目登記亦已開放,現可登入此網頁或下載博覽應用程式,為心儀博覽節目預留座位。

Hashtags: 
教學有道, 特殊教育需要, 電子個別學習計劃, 數據為本, 學與教博覽
Edpost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