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22
A A A+ A++

11/2022

璀璨的星光大道

Tuesday, November 29, 2022
童學同樂

香港的電影享負盛名,擁有「東方好萊塢」的美譽。香港電影早在十九世紀初已有發展,在五十年代進入全盛時期,至今發展近一世紀,許多導演和演員都功不可沒。在尖沙咀海濱,有一條大道以香港電影為主題,記念多個貢獻良多的演藝人員的大道,那就是「星光大道」。

Undefined

香港的電影享負盛名,擁有「東方好萊塢」的美譽。香港電影早在十九世紀初已有發展,在五十年代進入全盛時期,至今發展近一世紀,許多導演和演員都功不可沒。在尖沙咀海濱,有一條大道以香港電影為主題,記念多個貢獻良多的演藝人員的大道,那就是「星光大道」。

電影主題的塑像和四座銅像

星光大道放置多尊造型塑像,在大道中段,您可以看到以電影拍攝情況為題材的系列塑像,有導演、攝影師、燈光師及收音師,栩栩如生,讓遊客猶如置身於拍攝現場當中。我們可以坐在導演椅上,重現一下導演的風範;又可以站在錄影器材前扮演攝影師的角色。

星光大道入口處矗立着高六米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銅像,象徵香港的電影大道;大道上又有三尊銅像:李小龍銅像紀念李小龍對香港武術發展帶來的革命性影響;梅艷芳銅像紀念魅力四射、多才多藝的梅艷芳為藝術和社會締造的經典;而麥兜的銅像代表香港動漫文化的象徵。

影壇的烙印——巨星掌印

星光大道更烙印着過百位電影工作者的手印,最初設立時,掌印版直接刻入地面;翻新後,手印由地面移至海旁欄杆,同時加入數碼元素,遊人用手機掃瞄二維碼,便可觀看與該明星有關的電影短片。

編號排第一的是中國電影先驅黎民偉先生,後來亦有家喻戶曉的張國榮、楊紫瓊、黃霑、古天樂等知名影星的掌印,記錄着香港電影一代代的薪火相傳。

港產片百年發展至今,經歷過高低跌宕,但不變的是此地仍然有一班對電影充滿熱誠的電影人。想了解更多,不妨在假日與家人前往星光大道「朝聖」,跟着前人的銅像和手印一步一步走下來,感受一下香港的瑰寶。不同的藝術作品都是人類文明中的藝術瑰寶,閱讀今期小校報,「漫步」於色彩斑斕的藝術之道。

Hashtags: 
童學同樂, 香港電影, 星光大道, 小校報
Edpost Title: 

聚光燈外的大城市小人物

Tuesday, November 29, 2022
少年Teen空

香港這個彈丸之地聚集了七百多萬人,各人有各自的生活。您知道嗎?在這個國際大都會,要維持社會運作和發展,除了運籌帷幄的金融精英、璀璨奪目的明星的付出外,還有一班人在聚光燈外默默耕耘,出現在我們生活的角落,您又有留意過他們嗎?

Undefined

香港這個彈丸之地聚集了七百多萬人,各人有各自的生活。您知道嗎?在這個國際大都會,要維持社會運作和發展,除了運籌帷幄的金融精英、璀璨奪目的明星的付出外,還有一班人在聚光燈外默默耕耘,出現在我們生活的角落,您又有留意過他們嗎?

街道清潔員

早上,街道井然有序,垃圾桶清空整潔,都要歸功於清潔工人。他們輪班工作,甚至有些街道清潔員會在深夜上班,讓人們在任何時間都能享受清潔的街道。他們的工作看似簡單,卻是體力活,對體力和耐力的要求很高,姿勢不當很容易導致身體勞損。掃地、換垃圾袋、清洗垃圾桶、洗街……他們頂着辛勞的工作和骯髒的垃圾,日復日、夜復夜地讓街道煥然一新,您能想像街道無人清潔的樣子嗎?

我們應該體諒他們的辛勞,除了心懷感激外,只要稍稍改變自己的行為,就可以大大減輕他們的工作。例如,我們可以減少製造垃圾,不要亂拋垃圾,不要硬塞垃圾進滿瀉的垃圾桶內等等……讓我們多行一步,成為有公民意識的城市一份子吧!

印刷業

印刷業也是需要深夜工作的一群都市人,除了報紙、雜誌、海報,他們更會印刷應援物、油畫、相片等產品。究竟人們早上看的刊物,需要經過多少工序才能生產出來呢?印刷人員需要確認訂單,以電腦輸出,接着等待印刷,過膠膜,最後後期包裝,才可出貨。雖然現今印刷業的大多工序已交由機器代勞,但當遇到安裝易拉架等手工工作,人員也需用人手逐個安裝,也是一項花費心神的工作。

印刷業的產品存在生活每個角落,無論是一般是刊物,還是牆身的宣傳品,甚至是我們手握的應援物,也是出自印刷業。他們或許毫不起眼,但對我們的生活至關重要。

上述兩個職業未必顯眼觸目,卻是組成城市的重要部分。讓我們仔細觀察這些「大城市、小人物」,感受一下他們為這個城市的付出和貢獻。選擇一個你在大城市看見的「小人物」,和大家分享他/她的生活面貌,投稿至創作天地吧!

Hashtags: 
少年Teen空, 創作天地, 大城市、小人物
Edpost Title: 

規劃「Me Time」  提升幸福感

Tuesday, November 29, 2022
家校童心

父母要保持良好的身心靈健康,才有正向思維及能力照顧孩子。可惜,家長常常將所有心思、時間都投放在孩子身上,忘了讓自己好好休息,影響與孩子相處的質素。那麼,父母如何於百忙之中讓自己「充電」?嘗試規劃放下孩子的時間,抽空做一些能使自己放鬆的事情,享受「Me Time」!

Undefined

父母要保持良好的身心靈健康,才有正向思維及能力照顧孩子。可惜,家長常常將所有心思、時間都投放在孩子身上,忘了讓自己好好休息,影響與孩子相處的質素。那麼,父母如何於百忙之中讓自己「充電」?嘗試規劃放下孩子的時間,抽空做一些能使自己放鬆的事情,享受「Me Time」!

Me Time」的關鍵在乎享受

「Me Time」是自己的專屬時間,暫時放下繁頊,前往喜歡的地方,做自己喜歡的事。「Me Time」讓父母學習平衡工作、家庭與生活,寧靜下來享受個人時間。不少父母可能身兼多職,包括工作、家務、照顧子女的日常及學習等,忙得喘不過氣。其實「Me Time」的活動安排十分個人化,未必需要一整天的時間。只要有意識地為自己安排時間調節情緒和步伐,短短十五分鐘也足夠。

三個「Me Time」建議 促進身心靈健康

第一:感恩日記

parent_content01.jpg

每晚抽一些時間,回想一天值得感恩的三件事,能培養樂觀心態。一些有意義的生活小事,如「在下午閲讀了一篇具啟發性的文章」和「與孩子共進了豐富的晚餐」都值得感恩。當感恩日記累積越多感恩事,您對生活的滿足感也日益增加,讓您有足夠正能量守護孩子。

第二:腹式呼吸練習

parent_content02.jpg

父母可在家中選擇一個舒適的位置坐下,閉上眼睛,慢慢從呼吸中感受當刻的身體狀態,在百忙中沉澱心情。呼吸的時候,先用鼻吸氣,期間在心中數着「一、二、三、停」。然後用口呼氣,期間在心中數着「三、二、一、停」。在過程中,你會感到腹部脹起和收縮。腹式呼吸練習每天只需一至兩節,每節約十五鐘,讓父母在百忙中學會放鬆。

第三:家居健身

parent_content03.jpg

如果父母需要在家中打理家務,又要照顧子女起居生活的話,不妨考慮在家中健身,節省來回運動場或健身房的時間。在家中健身不需要任何器材,簡單如單腳抬腿和原地跑已是適合在家中進行的帶氧運動。父母亦能嘗試深蹲,即雙腿下蹲使大小腿夾角呈90度。運動不但能促進新陳代謝,而且讓腦部釋放安多酚,讓心情保持輕鬆愉快,紓緩精神壓力。

父母甚至可以在「Me Time」純粹放空一下,不做任何事情,享受個人時光。這些「Me Time」的目的都是加添正能量,和孩子一同走更遠的路。如果在培育子女的路上遇到疑難,父母不妨借助教城「家長童學」內專家的文章,靈活使用當中錦囊。

Hashtags: 
家長童學, 父母Me Time, 正能量
Edpost Title: 

強化閱讀素養 培育終生學習者

Tuesday, November 29, 2022
教學有道

閱讀能力是學習的基礎。學生不能局限於閱讀文字來獲取知識,更應學習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運用、反思及判斷,從而將所讀到的知識整合應用在學習,以至生活領域,並培養獨立思考、反思生活的能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去年發布其中一份PISA報告《21st-Century Readers – Developing Literacy Skills in a Digital World》,提到身處21世紀數碼資訊年代,方便快捷的互聯網資訊充斥日常生活,若要區分真假資訊,除了需要批判性思考和解難能力外,也應當著眼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以駕馭數碼世界的挑戰。

Undefined

閱讀能力是學習的基礎。學生不能局限於閱讀文字來獲取知識,更應學習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運用、反思及判斷,從而將所讀到的知識整合應用在學習,以至生活領域,並培養獨立思考、反思生活的能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去年發布其中一份PISA報告《21st-Century Readers – Developing Literacy Skills in a Digital World》,提到身處21世紀數碼資訊年代,方便快捷的互聯網資訊充斥日常生活,若要區分真假資訊,除了需要批判性思考和解難能力外,也應當著眼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以駕馭數碼世界的挑戰。

從閱讀中汲取養分
閱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學校及教師又如何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及培養閱讀素養?佛教黃允畋中學近年致力營建校園閱讀氛圍,在校長李鏡品先生的倡議和領導下,於短短兩年間發展出一套推廣深層閱讀的框架,以廣泛閱讀計劃帶動校園閱讀文化,並藉此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及能力。

閱讀與語文學習息息相關,李校長本身擁有豐富的中國語文科教學經驗,他認為語文學習所提到的聽、說、讀、寫能力中,學生的說話溝通和寫作能力是一種「語文輸出」的能力,要讓學生的「語文輸出」能力具備養分,則需要提升他們的聆聽及閱讀能力作為「語文輸入」。因此,合適的閱讀內容尤為重要,李校長亦提到,「身處21世紀的知識型社會,大數據、網上資訊澎湃,學生需要學懂分辨、判斷有質素的文字,才可以提高閱讀深度和素養,從中汲取養分來充實知識以及豐富人生閱歷。」

846a1081.jpg

(透過創意、多元及體驗式的閱讀活動,李校長希望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而推廣至廣泛、跨領域閱讀。)

精心設計閱讀教材 推動全校廣泛閱讀

佛教黃允畋中學所推行的「畋園讀書高」廣泛閱讀計劃,希望讓閱讀變得「精」而「簡」。計劃的核心是「以篇帶書」,於每個學習領域挑選不同閱讀篇章、素材,擴闊學生的閱讀層面,並提高閱讀量。李校長指出,學生能夠通過博覽群書,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深入了解,同時篇章或素材更會配合學科課程,從而拓展及加深科目知識,讓學習達致橫向及縱向的貫通。

學校為每一年級度身訂造中文及英文閱讀小冊子各六本,隨着學生的成長歷程設定不同主題,例如成長及堅毅精神、關愛他人、生活文化、自然與環保等,閱讀之餘也能融合德育元素。初中小冊子的內容分為「體裁閱讀」、「主題閱讀」、「寫作素材」及「學科文章」四大部分,而高中則以後面三部分為主,涵蓋語文學習、價值觀教育,以至跨領域學科,讓學生接觸多方位的知識。

booklet.jpg

(閱讀素材有助拓展科目知識,例如中一的「學科文章」就以地理科的世界地圖故事和中史科的中國地圖作串連,學生既可以宏觀地學習地圖知識,又可微觀地了解中國省份地理位置,作為科目課程的延伸學習。)

另外,學校也設立常規的閱讀課來推廣閱讀文化。學生會在課前先預習小冊子的篇章,回到課堂先由教師分享閱讀心得,再帶動同學之間互動討論、交流閱後體會和進行評鑑,從而增加閱讀的深度;而課後亦會提供簡單工作紙作學習評估。

whp09051.jpg

(閱讀課以小班教學的模式於圖書館進行,學生們可以暢所欲言,與教師、學生分享閱讀心得。)

跨學科協作 共建閱讀資源

為將閱讀的種子播種於不同的學科當中,「畋園讀書高」計劃更推展至跨課程閱讀。不同學科的教師也會參與挑選閱讀課的篇章、素材,適時配合學科的課程內容,為學生設計相關的閱讀材料,再由圖書館主任統籌整合教材。比起單本書籍閱讀,簡短的篇章和素材有助教師備課更輕鬆,教學更聚焦,亦可以降低學生閱讀的門檻;在引發學生的興趣後,再鼓勵學生借閱自己有興趣的實體書閱讀,實現「以篇帶書」。

李校長稱這個整合跨課程閱讀教材的浩瀚工程,全靠教學團隊的協作,亦順應疫情的危機,把部份閱讀資源放在「畋園空中教室」。由於閱讀課並不是由科任教師任教,他們會錄影或錄音解說相關的閱讀篇章和素材,讓「畋園空中教室」成為學生課後延伸學習的虛擬空間。李校長也展望未來會繼續擴大和發展此閱讀計劃,通過更新篇章配合教學需要,達致教學與時並進。

透過優化閱讀課程,佛教黃允畋中學於校園創造了自由閱讀的空間,以此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想了解更多佛教黃允畋中學的分享,李鏡品校長將於「學與教博覽2022」的主題演講21世紀閱讀素養與數碼素養」的環節中,分享該校於閱讀的經驗和啟迪,歡迎學界人士以團體或個人名義登記參與博覽。博覽節目登記現已開放,參觀人士可於登記後為心儀博覽節目預留座位。

Hashtags: 
教學有道, 閱讀素養, 自由閱讀, 學與教博覽2022
Edpost Title: 

媒體及資訊素養  數碼年代必備技能

Tuesday, November 29, 2022
焦點專題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加上疫情影響,資訊及通訊科技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對教育界亦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學習指南針2030》框架指出,傳媒素養(Media Literacy)是學生發展主動性(Student Agency)和變革能力(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的其中一個核心基礎。OECD把傳媒素養定義為「通過批判性思維從多種媒體來源中獲取意義並評估其可信度的能力」。於每人手執最少一部流動裝置,隨時隨地能獲取網絡資訊的年代,傳媒及資訊素養有多重要?學校又應如何調整課程,助師生共同擁這數碼年代必備技能?

香港浸會大學互動媒體系教授李月蓮教授研究媒體及資訊素養(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傳媒教育多年,亦曾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編輯諮詢委員會,制定全球媒體和資訊素養的評估框架。她認為媒體及資訊素養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在這個新世代,不單要照顧資訊科技的技術層面,更包括獲得及分析由任何一個資訊平台所得資料的思維和技巧,甚至是從中創造新資訊的能力。

Undefined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加上疫情影響,資訊及通訊科技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對教育界亦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學習指南針2030》框架指出,傳媒素養(Media Literacy)是學生發展主動性(Student Agency)和變革能力(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的其中一個核心基礎。OECD把傳媒素養定義為「通過批判性思維從多種媒體來源中獲取意義並評估其可信度的能力」。於每人手執最少一部流動裝置,隨時隨地能獲取網絡資訊的年代,傳媒及資訊素養有多重要?學校又應如何調整課程,助師生共同擁這數碼年代必備技能?

香港浸會大學互動媒體系教授李月蓮教授研究媒體及資訊素養(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傳媒教育多年,亦曾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編輯諮詢委員會,制定全球媒體和資訊素養的評估框架。她認為媒體及資訊素養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在這個新世代,不單要照顧資訊科技的技術層面,更包括獲得及分析由任何一個資訊平台所得資料的思維和技巧,甚至是從中創造新資訊的能力。

prof_alicelee.jpg

(香港浸會大學互動媒體系教授李月蓮教授)

科技及社會轉變乃兩大催化劑

李教授認為科技及社會轉變使媒體及資訊素養愈趨重要。科技日月新異,現今已發展至Web 4.0時代,人工智能、5G網絡、元宇宙成為科技發展的重點。與此同時,這些新興科技為社會帶來一定挑戰,包括人們如何運用它們、它們對人類的影響、人們如何與社交媒體打交道等,亦衍生出網上欺凌、假新聞、資訊超載等問題。要適應和應對科技的轉變和挑戰,我們便需要培養媒體及資訊素養。她舉例說,如今資訊泛濫,我們要學會辨別資訊真偽;網絡公審、「起底」情況嚴重,我們需要辨別參與網絡評論的合適時間和情況。

李教授續說,社會已由工業社會轉型為知識社會。以前,工廠的機器就是我們的生產工具(means of production);在知識社會,數據、資訊和知識才是最重要的工具。如果民眾不懂得掌握資訊,或不會利用知識和資訊創造新的產品,社會便難以過渡至知識社會,會落後於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於十年前便廣推媒體及資訊素養,就是希望協助各國國民得以過渡至知識社會。

展望未來,李教授期望香港全民都有機會接受媒體及資訊素養教育,而學會三件事:使用新科技搜尋資料、評核和辨別資料、利用資訊創造知識。

調整課時教導媒體及資訊素養

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AiTLE)主席;英華書院資訊科技統籌黃健威先生亦深感資訊科技發達,但社會大眾對處理和分析資訊的能力尚有欠缺,必須正視這個問題。黃老師在學校教授電腦科,十分希望把媒體及資訊素養納入課程當中,讓學校有空間教導學生如何處理資訊科技工具和資訊。

mr_albert_wong.jpg

(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AiTLE)主席;英華書院資訊科技統籌黃健威先生)

在2021/22學年下學期開始,黃老師參與了教育局的先導計劃,從「認識媒體和資訊素養」、「辨別資訊真偽」、「認識社交媒體和拒絕網絡欺凌」三個課題中選取了「辨別資訊真偽」課題,在該下學期共12節課中撥出三節課,教授媒體及資訊素養。

黃老師會在課堂播放網絡或新聞片段,教導學生以USER Model,即理解(Understanding)、搜尋(Search)、評估(Evaluation)、回應(Respond),去應對接收到的資訊,避免人云亦云。他憶述在第一節課後請學生在家觀看一條短片,內容是一名男士在電單車尾吃外賣,但被一名女士攝錄有關過程並批評他是外賣員偷吃外賣。之後黃老師問學生們有何感想,有部份學生竟然相信攝錄女士的描述,認為該男士很壞;故黃老師在之後課節會教導學生去利用USER Model去分析事件,很興幸學生皆能理解,在之後評論另一事件時相對客觀,足見他們的進步和課程的成效。

whatsapp_image_2022-11-22_at_10.05.13_2.jpeg

(黃老師在課堂播放新聞片段,教導學生分析資訊的方法。)

黃老師期望學生學會該素養後,能成為負責任的市民,成為一股影響力,令社會或網絡上的假資訊或其他不良行為消失。至於學校和社會層面,他希望教育局多加鼓勵學校教授媒體及資訊素養,並提供更多資源,擴展媒體及資訊素養教育,最終目標是所有學生和市民都擁有這素養,再也「不用教」。

在這個資訊科技時代,新一代要在國際舞台上保持優勢,「媒體及資訊素養」及「數碼素養」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學與教博覽2022」將於12月7至9日舉行,屆時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與學)李兆璋教授、香港浸會大學互動媒體系教授李月蓮教授、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鄭弼亮先生,以及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AiTLE)主席黃健威先生將於21世紀必修課:培育數碼素養」論壇中,分享對培育學生數碼素養的看法,探討現時學校在推動數碼素養時面對甚麼挑戰。想深入了解數碼素養教育,以及與各國的教育工作者交流全球教育發展的熱門議題,可登記參觀博覽,並挑選心儀節目預留座位。

Hashtags: 
焦點專題, 媒體及資訊素養, 數碼素養,學與教博覽2022
Edpost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