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一代世界公民:可持續發展教育

現代人生活便利,可是生活的方式正在消耗地球的資源。極端氣候出現,影響生態系統,對人類的未來或會帶來重大的環境變化,讓下一代生活在危機之中。教育和學習就是為了找出問題及解決辦法。教育局亦認為,「今日的學生,是明天的決策者」,培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價值觀,能有助改變社會和未來的發展,並提倡以三大原則融入在學校課程之中。

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

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倡導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價值觀、態度和行動,以有利環境、經濟和社會的方式生活,鼓勵人們作出負責任的選擇,實踐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為世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SDGs包含17項核心目標,涵蓋消除貧窮、氣候、教育、性別平等、貧富差距等重大議題,希望透過各國共同努力,讓全球社會得以永續發展。在2015年,共有193個國家同意在2030年前努力達成目標。

17項核心目標:

1.無貧窮:消除各地的貧窮

2.零飢餓:確保糧食安全,永續農業

3.良好健康及福祉:確保和促進各年齡層的健康生活及福祉

4.優質教育:確保包容、公平、優質的教育,提倡終身學習

5.性別平等:實現男女平等,賦予婦女權力

6.清潔食水及衛生設施:確保所有人都能享用乾淨水、衛生和永續管理

7.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確保所有人都可取得可負擔、可靠、永續及現代的能源

8.體面工作及經濟增長:每人也有合適的工作及待遇,促進包容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建造具備抵禦災害能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具包容性的可持續工業,推動創新

10.減少不平等:減少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11.可持續城市及社區:建設包容、安全、有抵禦災害能力和可持續的城市和住區

12.負責任消費與生產:採用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

13.氣候行動: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和帶來的影響

14.水下生物: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

15.陸地生物:保護、恢復和促進可持續利用的陸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森林、防治沙漠化、制止和扭轉土地退化,遏止生物多樣性喪失

16.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讓所有人都能訴諸司法,在各級建立有效、負責和包容的機構,創建和平、包容的社會

17.促進目標實現的伙伴關係:建立可持續發展全球伙伴關係

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教學方法

教育是達致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方向,學校則是推行相關教育最理想的環境。學校如想把「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納入課程之中,教育局建議「可持續發展教育三大原則」,包括「議題為本」、「全方位跨學科」和「全校參與」。教育局亦在「價值觀教育」網頁上提供了不同學習階段的教學資源,內容包括珍惜食物、廢物回收、關注氣候變化等議題,以日常生活切入,讓各級學生由淺入深地了解不同面向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位於英國的普利茅斯大學認為,可持續發展教育並沒有「正確」的教學方法,惟普遍傾向以主動、參與和體驗式學習方式為主,讓學生參與其中,增加他們的理解、思考和行動能力。

而該大學訂立了五種教學要素,期望教師可以把這些要素帶入學習環境之中:

1.批判性思考:提供不同的講座,也能要求學生撰寫學習日誌,進行小組討論等。

2.系統思考及分析:利用現實的案例研究,進行專題研習,以主題活動形式學習,更可以利用校園環境和資源作為學習材料。

3.體驗式學習:以小組形式進行課堂,給予學生更多對話、動手的體驗,參與社區團體的活動和事務。

4.創意思維:以角色扮演、未來展望等形式,以問題為本的學習方式,多角度思考解決方法。

5.協同學習:跨學科學習模式,提供多元化學習來源,如客席講者,多方面協同學習和探索。

 

培養學生八項跨學科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指出,在可持續目標的教育中,學生可以獲得八項跨學科的能力,包括

1.系統思維(System Competency):識別和理解關係的能力。

2.預期能力(Anticipatory competency):理解和評估未來多種情境的能力。

3.規範能力(Normative competency):理解和反思行為背後的規範和價值觀的能力。

4.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y):集體制定和實踐創新行為的能力。

5.協作能力(Collaboration competency):向他人學習、理解和尊重他人,處理群體衝突,並促進協助共同解決問題。

6.批判性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 competency):反思自己的價值觀、觀點和行為。

7.自我意識能力(Self-awareness competency):反思自己在社區及全球所扮演的角色及能力,處理個人的感受和願望,評估和激勵自己進一步行動。

8.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Integrative problem solving competency):將不同的問題解決框架應用於複雜的可持續性問題,整合以上能力,制定可行、公平、包容的方案。

學生透過學習和實踐「可持續發展目標」,不但能擁有豐富的學習經歷,更能培育出全球公民意識,理解政治、經濟、社會、科技和環境之間的聯繫,以及帶來的問題和挑戰,促進學生思考和設計更多可行的方案去解決難題,未來建立一個多元發展的未來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