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逾百年歷史的聖保羅書院,在2018年已正式將聯合國提出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納入校本課程框架,旨在回應全球議題,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有學生曾結合SDGs知識、創新思維和科技能力,設計出具創意的計劃和新產品;更有學生連結至大學選科,選擇修讀環境科學或社會學,期望以個人行為為社區帶來正面改變。
聖保羅書院校長源迪恩認為,在學校引入「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有其必要性。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學生可以藉着理解全球共同面對的挑戰,如氣候變化和貧富差異,從而連結到本地相關的議題和行動,例如廢物管理和能源效益。而SDGs亦提供了完善的框架,能有系統地幫助學生緊扣知識和行為的關係。
多元化教學方案及學習模式
他提及,學校以跨學科協作和專題研習的方式把SDGs融入各科的課程之中,當地理科探討「目標6:清潔食水」時,化學科則學習分析水質污染,中文科再以相關議題撰寫論文等,以不同的學科角度貫穿整個議題的知識。而透過專題研習,學生就能嘗試把知識「落地」,嘗試提出改善方案,高中學生更被要求撰寫學術論文。
除了在學科層面,學校亦曾參與「模擬聯合國會議」,模擬提名和訓練學生參加聯合國峰會,扮演不同的國家代表,與本地、大灣區及海外年青領袖協商解決的方案。學校又成立「可持續發展學生大使」團隊,監察能源數據等。學生經歷不同的活動,學以致用,達到深化知識的目的。
(學生就SDGs到不同地方考察和學習。)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能培養批評思維和解難能力,分析和評估環境相關的政策利弊,也能建立全球公民意識。書院的學生曾參與舊課本及校服回收及轉贈服務,培養同理心,實踐及反思「無貧窮」的目標和方法。
源校長指,新世代的企業愈來愈重視ESG(環境、社會、管理)的理念,學生在求學階段已具備SDGs知識和實踐經驗,相信更易適應未來職場。
(學生參與舊課本及校服回收及轉贈服務,反思「無貧窮」的目標和行動。)
SDGs結合創科力量 學生憑創意設計獲獎
在數字時代,人工智能已被廣泛使用。聖保羅書院同樣鼓勵學生應用各種AI平台,例如Google Earth Engine,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等來追蹤本地空氣污染趨勢,利用收集的數據和資料分析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行動成效,再撰寫成論文。
除此以外,學校亦提供虛擬實境(VR)的沉浸式學習體驗和線上協作的機會,讓學生與海外學校共創SDGs專案,如用Padlet設計可持續飲食的倡議,提升學生跨文化的溝通能力。
在不同的學習經歷下,學生結合知識和科技能力,迸發創意,曾設計「校園走塑計劃」(連結目標12:負責任消費與生產),將廚餘堆肥技術應用在生物科實驗,跨領域整合科學和社會創新;另有學生更開發「智能回收箱」原型,結合影像辨識技術分類垃圾,其創新設計獲得「消費者委員會可持續產品設計比賽」創新獎。
(學生結合SDGs知識和創科技能參與比賽。)
(學校鼓勵學生利用不同的科技深化學習。)
學生選擇環保科學為升學目標
由於學校積極將SDGs融入課程之中,又連結公開考試,在DSE課程中引用SDGs案例,甚至協助學生申請成為本地或國際組織頒發的學生大使認證,以記錄學生的參與經驗,作為升學履歷的軟技能證明。
同時,學校亦在升高中的選科座談會和家長工作坊中,向家長說明SDGs能增強學生的未來競爭力,如協作能力和創意思維等;又引入與其他機構舉辦的親子種植工作坊,讓家長也能體驗綠色生活習慣,並有助提升親子關係。
學校多管齊下的教學模式之下,據問卷調查,近九成高中學生認為SDGs學習「有助理解世界運作」,尤其欣賞實作活動,如校內的可持續發展行為和服務社區的活動等。源校長透露,部分高中學生更因而選擇修讀環境科學或社會學,期望以個人行動為社區的未來帶來正面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