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第二校:結合創科與國情 啟發自主學習

歷史故事悠遠,歷史文物珍藏千里之外,學生學習中國歷史,是否只能靠看書本想像?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第二校成功靈活運用影片、VR及AR等技術,營造沉浸式學習環境。透過串連實地考察、文化認知和編程技能的教學模式,使學習國家歷史與文化變得多姿多彩,激發學生好奇心,促使他們主動探索求知。

該校學生連續兩年參與教城舉辦的「國民身份認同應用程式設計比賽」,並在兩屆參賽均奪得冠軍殊榮。學校STEAM教育統籌主任、學校資優教育統籌主任許文星先生指,學生可從比賽中獲得全方位學習機會:「國情教育與STEM教育的結合,能幫助學生從創新科技的角度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而比賽則提供機會,讓他們在科技實踐中自然而然地親近、理解並傳承中華文化,專業評審的回饋和公開作品也提升了他們的自信和滿足感,成就學生成為兼具創新能力和國家情懷的未來公民。」

該校連續兩年獲得教城舉辦的「國民身份認同應用程式設計比賽」小學組冠軍獎項。

靈活運用數字工具教學

許文星主任分享,學校一直致力於結合創新科技與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教師運用科技推行「反轉教室」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並設計多層次的學習模式。

該校已設立「STEAM」影片頻道,由教師親自拍攝和製作內容,學生在家中可以按照影片內容進行科學探究,並把成果帶回學校分享,實踐「做中學」的學習方式。學校又善用VR(虛擬實境)和AR(擴增實境)元素,讓學生參觀虛擬博物館,身在香港也如臨其境地欣賞國家文物,又用AI導覽深入理解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

此外,學生在「專題研習」中,體驗編程、設計原型、測試和改良的歷程,除了掌握了數字技能的應用,也培養了團隊合作、表達和反思能力。

以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融入多感官的學習體驗,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在不斷嘗試與改進的過程中建立自信,在成就中獲得滿足感和成長,使他們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知識建構者。

指導老師於2025運算思維及STEM教育教師國際論壇中分享帶領同學研發應用程式的歷程。

跨學科學習及實踐

他更分享了一次結合創新科技的跨學習教學經驗,讓學生體驗到一個全方位的學習歷程。

他憶述,學生前往西安和北京進行跨境學習之前,教師已整合了電腦科和常識科的教學內容,進行跨科合作:一方面教授學生編程技術,開發應用程式,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蒐集和整理中國歷史、地理及文化等資料。當學生實地走訪西安,參觀兵馬俑等歷史遺跡時,不但親身探究歷史原貌,更能使用自行開發的應用程式進行導覽、記錄見聞和翻譯解說,達至「從設計到應用」,串連數字技能、實地考察和情感教育的完整學習過程,讓學習變得更立體、更深刻。

「我觀察到學生在整個過程中,不僅呈現出豐富的數位學習成果,更能深入表達對中華歷史與文化的理解與感悟,展現出更加堅定的國民身份認同。」許主任說。

同學西安跨境學習與指導老師合照。

同學於兵馬俑前測試應用程式的AI即時提問功能。

同學於酒店測試應用程式的即時翻譯功能。

比賽實踐所學  提升綜合素養 

許主任認為,比賽的模式不但使學生燃起學習中華文化的興趣,也讓他們深切感受到國情教育與STEAM教育結合所帶來的強大影響力。在比賽的過程中,學生增加了對國情學習的投入感,也鍛鍊了解難能力、表達技巧和項目管理的能力,提升綜合素養。

許主任分享,在參與比賽的整個歷程中,學生需要把課堂所學的國情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應用程式,不再視國情教育為抽象的課程內容,而是視為與生活緊密相連、具科技感與未來意義的實踐任務。他們在深入認識國家歷史與文化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使命感與認同感,從知識全面轉化為情感和行動。「通過公開展示作品並接受專業評審的回饋,學生對自己的創作成果感到自豪。這份成就感又再進一步吸引他們主動探索中華文化的內涵。」許主任說。

兩屆獲獎同學與指導老師合照。

被問到有甚麼教學心得可分享,許主任認為,學生的優秀表現源自對生活的細膩觀察、創意發揮,以及在多元學習活動中獲得的啟發。同時,這份成果亦源自學校一直致力於推動STEAM教育與資優教育,並有系統地將這些元素融入於各科校本課程發展。他表示,在未來,學校將繼續致力提供鼓勵探索的環境,讓學生自發地結合所學與專長,培育他們成為兼具創新能力與國家情懷的未來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