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各行各業,學生難免對未來感到困惑。中華基督教燕京書院的生涯規劃部在初中階段已為學生提供升學及就業輔導。早前,學校更利用人工智能系統進行數據分析,結合學生的興趣、能力和性格特質,具體地反映出學生的職習發展傾向,協助教師掌握學生的潛在能力。
具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在成長階段在個人和社會層面,往往面對着更多的挑戰,使他們在發掘優勢和目標時感到迷惘,生涯規劃上較感吃力。有了AI的輔助,學校能更精準地為學生提供支援,也讓學生在選科時不再基於成績或一時的喜好,而是建基於未來職業藍圖的初步理解,為學生的升學路徑建立穩建基礎。系統的開發團隊更分享成功例子,讓學生尋覓到理想工作,發揮所長。
SEN學生面對多層次挑戰
中華基督教燕京書院副校長蕭謙偉先生分享,學校一直推動全校參與生涯規劃教育,透過一系列多元化、全方位學習活動,加上教師悉心輔導,協助學生開拓職業視野,探索職業願景。校方留意到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在生涯規劃上遇上多層次的挑戰:
蕭謙偉副校長(左)曾為不少學生進行生涯輔導,很高興看到學生找到目標和夢想。
個人層面:長期面對學習或社交上的挫折,容易形成較負面或模糊的自我概念,對個人興趣、能力和長處未有清晰認知,對未來的探索動機亦較低。部分學生的執行能力稍遜,於整理複雜升學資訊、規劃長遠計劃、以及將目標化為具體行動時,常感到力不從心。
社會層面:社會對SEN學生普遍仍持有刻板印象,僱主有時會因「標籤」而產生誤解,先入為主地認為SEN學生能力有限,導致學生缺乏面試和實踐機會,繼而影響其自信心及求職動力。
此外,主流職業資訊往往側重於學術要求及社交能力,忽略某些崗位對專注力、規律性、圖像思維等特質的需求。這使僱主和學生難以將個人特質與職業要求連結。
人工智能系統生成具體職業建議
蕭副校長分享,該校適時引入了「Snaildy多元生涯與學習支援平台」,加強學校對學生的生涯規劃輔導支援。「該系統利用AI技術,綜合分析學生的興趣、能力及性格特質,並參照如『霍爾蘭六邊形 』等職業興趣理論,為每位學生生成個人化的職涯路向建議。」他說。
系統的研發團隊「樂旼共融教育」(Snaildy)創辦人劉樂健曾任駐校社工,他留意到SEN學生在規劃未來的難處,同時發現很多SEN學生的「弱點」在合適的環境下變成「優點」,「例如自閉症譜系學生對細節的執着,若然把他們放在品質監控或資料整理的職位上,便是無價之寶」。於是,他和團隊建立了「特殊資優中央資料庫系統」和「Snaildy多元生涯與學習支援平台」AI系統,深入分析學生的多元智能特質。
「樂旼共融教育」(Snaildy)創辦人劉樂健(右)和羅偉業。
Snaildy結合「霍爾蘭六邊形 」事業興趣理論製作獨有的生涯規劃探索卡牌。
系統的運作分成兩部分,首先是輔導老師利用「Snaildy生涯規劃探索卡牌」,為學生進行評估。透過卡牌遊戲,學生能輕鬆表達自己,結合「霍爾蘭六邊形 」事業興趣理論,讓老師快速掌握學生的喜好;第二步是老師把日常的觀察持續記錄到系統之中。兩方面的數據結合後,就能建立學人的個人化檔案,並交由AI分析,生成具體的職業傾向建議。
此後,Snaildy團隊再聯同學校協助學生配對合適的實習機構,並在實習期間全面支援學生,例如適應環境、理解工作要求,致力讓學生、校方和實習機構均有正面體驗。
中學利用卡牌為學生探索職業喜好。
平台收集的數據轉化為學生的個人檔案,再由AI生成職業規劃的建議。
AI發掘潛能 成功助學生一展所長
家希(化名)是一位有自閉症譜系的中五學生,因在校內沉默寡言,學業成績平平,家人對他的前景感到憂慮。人工智能系統為家希分析其具備的個人特質,再配對具發展潛質的職業後,發現「咖啡師」的工作性質能有效結合家希的個人優勢,包括對細節處理的高度專注,以及良好的繪圖能力。
Snaildy和學校立即攜手為家希聯繫了本地咖啡店,提供實習機會。在實習期間,家希表現出良好的適應力,尤其對沖煮咖啡的嚴謹步驟,發揮出專注的優點,繪圖的天份也有助學習咖啡拉花。實習結束後,家希傳來與同事的合照,並打算繼續擔任兼職咖啡師,成功在工作中找到歸屬感。
家希實習完成後與同事合照,並將任職兼職咖啡師。
「Snaildy多元生涯與學習支援平台」目前已超過100間中小學及特殊學校應用,支援超過10,000名SEN學生,當中的配對包括像家希一樣獲得實習機會,也有成功入職,或升讀合適課程,見證平台與學生並肩走過獨特的職涯探索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