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開始,學生開始為未來一年的學習道路籌謀,認真思考未來升學和就業的路徑。隨着人工智能發展迅速,不少人可能都會選擇「問問AI」以獲取建議。有調查發現,對於未來的職業選擇,學生更傾向與人工智能「談心」。本地學界在開發人工智能平台方面屢屢創新,例如有科大學者成功開發AI聊天程式,協助文憑試考生尋找升學路向;亦有機構研發「特殊資優中央資料庫系統」,運用AI技術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按性格興趣規劃生涯。
人工智能的應用日益多元,目前已能安裝於即時通訊軟件平台,不僅能以互動問答形式,快速協助學生找出職業入門要求及薪酬等資料,更可透過分析學生所輸入之數據,為其提供個人化升學及就業出路建議,幫助他們找到真正符合他們優勢和抱負的路徑。
超過85%學生曾用AI諮詢職向
兩家印度院校在2024年聯合進行一項涵蓋56個國家的人工智能工具研究調查,收集來自逾2,200多名學生及超過三萬五千名輔導員的意見。結果顯示,超過85%學生正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如ChatGPT等尋求職業出路意見。
而在智利,有團隊開發名為「Kai」的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能於即時通訊軟件「WhatsApp」上模仿真人輔導員,根據學生輸入的個人資料,提供個人化職業生涯指導。團隊在2024至2025年期間,吸引超過4萬3千名學生參與研究。研究指出,28%學生傾向與真人輔導員互動,而35%則更傾向與「Kai」互動。隨著聊天機械人的出現,有可能擴大不願與真人輔導員互動的學生之參與度。
兩項調查均呈現出相近結果,反映人工智能對學生職涯輔導上展現的優勢:
1. 以數據主導分析結果
使用「Kai」軟件的學生認為,在尋求職涯輔導的過程中,不用擔心因學業成績或是對未來三心兩意等原因,而受到「輔導員」的批判。此外,人工智能不具備人類的感知和刻板印象,而是依賴數據分析,所提出的建議亦基於實際數字。
2. 全天候高效服務
相比人類輔導員,AI不用休息,學生諮詢時不需限於對方的服務時間,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步伐回覆和諮詢。而「Kai」的回覆速度是真人輔導員的五倍,大大提升回覆的效率。
3. 即時提供客觀資訊
「Kai」更緊貼學生提出的問題主旨,減少偏差,快速提供數據性資訊,包括課程資料、大學排名等。學生面對人工智能和真人輔導員時,會提出不同提問。與真人輔導員交流,他們較多尋求決策指導、實習經驗等,例如「我有足夠耐性去擔任教師嗎?」。而與AI對話時,則傾向查詢事實和資訊問題,例如入職要求、薪酬和福利等,並能在短時間內獲取相關資訊。因此,AI能與真人輔導互補優勢,讓學生在職涯規劃上有更全面的考慮,作出明智的選擇。
提供職業導向建議的人工智能工具:
透過回答是非題,並應用「霍爾蘭職業類型論」,從六大職業性格中探索與自身個性相近的職業類型,幫助尋找前路方向。
平台使用人工智能為學生配對符合其性格特徵、興趣和技能的職業。透過分析綜合問題的答案,平台提供個人化的職業建議。
本地研發程式「Professor E」
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兼高級顧問(創業)黃岳永早前公布由他開發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式「Professor E」,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和情緒支援。計劃設計理念是創造一個具備個性化功能、記憶力、情感感知能力的AI導師,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和情緒狀態,提供個人化的學習建議和情緒輔導。「Professor E」曾協助DSE失手的考生找到其他升學路徑,亦在多間大專院校進行試驗。
黃岳永教授透露計劃在中小學積極推廣「Professor E」,為更多學生提供生涯規劃和情緒支援,甚至是感情諮詢。基於AI着重個人化及私隱的特質,學生得以暢所欲言,不必擔心受到批判或私隱曝光。他期待未來此程式能成為學生值得信賴的「隨身嚮導」,隨時隨地提供及時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