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您訂閱教城資訊,最新資訊將傳送到已輸入的電郵地址。
多謝您訂閱教城資訊,最新資訊將傳送到已輸入的電郵地址。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加上疫情影響,資訊及通訊科技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對教育界亦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學習指南針2030》框架指出,傳媒素養(Media Literacy)是學生發展主動性(Student Agency)和變革能力(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的其中一個核心基礎。OECD把傳媒素養定義為「通過批判性思維從多種媒體來源中獲取意義並評估其可信度的能力」。於每人手執最少一部流動裝置,隨時隨地能獲取網絡資訊的年代,傳媒及資訊素養有多重要?學校又應如何調整課程,助師生共同擁這數碼年代必備技能?
香港浸會大學互動媒體系教授李月蓮教授研究媒體及資訊素養(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傳媒教育多年,亦曾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編輯諮詢委員會,制定全球媒體和資訊素養的評估框架。她認為媒體及資訊素養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在這個新世代,不單要照顧資訊科技的技術層面,更包括獲得及分析由任何一個資訊平台所得資料的思維和技巧,甚至是從中創造新資訊的能力。
閱讀能力是學習的基礎。學生不能局限於閱讀文字來獲取知識,更應學習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運用、反思及判斷,從而將所讀到的知識整合應用在學習,以至生活領域,並培養獨立思考、反思生活的能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去年發布其中一份PISA報告《21st-Century Readers – Developing Literacy Skills in a Digital World》,提到身處21世紀數碼資訊年代,方便快捷的互聯網資訊充斥日常生活,若要區分真假資訊,除了需要批判性思考和解難能力外,也應當著眼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以駕馭數碼世界的挑戰。
父母要保持良好的身心靈健康,才有正向思維及能力照顧孩子。可惜,家長常常將所有心思、時間都投放在孩子身上,忘了讓自己好好休息,影響與孩子相處的質素。那麼,父母如何於百忙之中讓自己「充電」?嘗試規劃放下孩子的時間,抽空做一些能使自己放鬆的事情,享受「Me Time」!
香港這個彈丸之地聚集了七百多萬人,各人有各自的生活。您知道嗎?在這個國際大都會,要維持社會運作和發展,除了運籌帷幄的金融精英、璀璨奪目的明星的付出外,還有一班人在聚光燈外默默耕耘,出現在我們生活的角落,您又有留意過他們嗎?
香港的電影享負盛名,擁有「東方好萊塢」的美譽。香港電影早在十九世紀初已有發展,在五十年代進入全盛時期,至今發展近一世紀,許多導演和演員都功不可沒。在尖沙咀海濱,有一條大道以香港電影為主題,記念多個貢獻良多的演藝人員的大道,那就是「星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