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您訂閱教城資訊,最新資訊將傳送到已輸入的電郵地址。
多謝您訂閱教城資訊,最新資訊將傳送到已輸入的電郵地址。
傳統的教育模式源遠流長,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教授認為近代的「生產線式」教育源自工業革命。隨着社會由工業社會轉至現今的知識型社會,需要人才所擁有的知識技能大相徑庭,如以前組裝車輛需要大量人手,現已被機械人取締,令生產效率提升。為培育立足未來的主人翁,天普大學Kathy Hirsh-Pasek教授以「學習的科學」理論為基礎,建議學校和課程的變革方向,鼓勵和推動教育的重塑。
Hirsh-Pasek教授認為培育學生的廿一世紀技能是學校的教育目標之一,因此課程和教法須因時制宜地調整。她致力將科學和教育連繫,使科學變成顯淺易懂,能應用在教育、城市發展及數碼世界等領域,她參與的最新著作《Making Schools Work: Bringing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to Joyful Classroom Practice》 ,以「學習的科學」為本,配合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CED)提出的未來技能,並以真實學校例子,演繹如何應用遊戲化學習(Playful Learning)的原則於課堂中,提升學習成效及培育6C技能。
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是近年教育界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學校透過加強生命教育去引導學生探索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學會如何尊重及珍惜生命,進而延伸至對他人、自然以至世界的關愛,最終幫助學生提升自身抗逆力,應對在成長階段面對的種種挑戰和困難。生命教育的推動方式相當多元化,不少學校更會把生命教育融合課程並貫通不同學科。其中第三屆創新教師獎得主巧妙地運用動物及植物等生命體為教學切入點,配合STEAM跨課程協作,為生命教育締造新的可能性。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是不少父母的心聲。父母最大的心願,莫過於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但為何父母的好意有時卻被孩子誤解?親子之間出現摩擦,不是父母不愛孩子,而是彼此未找到相同的「愛語」。了解孩子接收愛的方式,父母的關懷便能對應孩子的需求,並找到融洽的相處模式。
疫情為世界各個界別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影響商界、學界或是其他行業的運作模式,也曾造成全球供應鏈混亂,導致某些產品供應不足,卻有部份變得供過於求,情況在日本牛奶產出上可見一斑。2021年年末,日本本土牛奶產量過剩,需要大量銷毀,更有報道指出將會有5000噸,即500萬盒一公升裝牛奶被銷毀。面對這個困境,日本上至政府,下至人民齊心協力,各出奇謀刺激牛奶的銷量,致力減少浪費。
打開電視觀看野生動物紀錄片,你會看到細小機智的昆蟲、強大凶猛的捕食性動物、奇形怪狀的深海生物,讓你不禁感嘆大自然的廣闊和多樣。你有沒有發現,有些動物的體格魁梧、肌肉發達,看起來十分強悍彪炳,讓人畏懼三分。袋鼠更是當中的佼佼者,牠們頂着可愛的臉孔,卻有着一身肌肉。原來這都是源於基因。